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商业银行融资潮对资本市场的影响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4月27日 11:08  新浪财经

  2010年2月24日,四家已上市的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之一的交通银行率先公布A+H股配股融资方案,2010年2月24日当日及至2010年4月14日期间,交通银行股价及沪深300指数呈现小幅上涨态势,没有对市场构成不利影响。

  2008年底以来,为应对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经济衰退,我国政府果断推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随着四万亿投资计划的实施,银行业信贷史无前例地在2009年出现爆发式增长,全年信贷增长超过10万亿元。信贷规模的高速增长导致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普遍下降。银监会为确保金融安全,出台了一系列提高资本要求的监管意见,促使商业银行在2010年迎来融资潮。在要求银行提供补充资本的同时,银监会等监管机构积极引导银行寻求适当的融资方式。随着银行融资方案的逐一公布,市场反应总体较为平稳。尚没有公布融资方案的银行融资也已被市场充分预期,银行总体融资规模属于市场可以接受的范围。市场上主要机构在解读银行融资对于市场的冲击时,普遍认为商业银行融资潮已经被充分消化,上市银行再融资对A股市场的压力大大低于先前市场的预期。

  商业银行迎来融资潮

  2009年8月份至今,已有3家银行完成股权再融资(民生银行港股融资260余亿元,浦发银行定向增发150亿元,招商银行配股220亿元),有6家银行公布股权再融资计划待批,合计融资规模1033亿元。此外,中国银行工商银行相继公布了不超过400亿元和250亿元的A股可转债融资。

  银行 股权融资方式 募集资金规模 进度

  交通银行 A+H配股          不超过420亿元 股东大会通过

  浦发银行 非公开发行 398亿元 董事会通过

  深发展 非公开发行 不超过107亿元 股东大会通过

  兴业银行 配股          不超过180亿元 已过发审会

  宁波银行 非公开发行 不超过50亿元 股东大会通过

  南京银行 配股          不超过50亿元 股东大会通过

  此外,华夏银行于2010年4月13日停牌公告正在筹划再融资重大事项,市场预计融资规模在120-130亿元左右;建设银行正在筹划再融资,融资规模未定;农业银行A+H股IPO计划年内完成,分别融资100亿美元和200亿美元,约合A股融资680亿元人民币;光大银行和超过5家以上的城市和农村商业银行已经向证监会申请IPO。在不考虑光大银行和城市和农村商业银行IPO的情况下,如果上述融资均在2010年实施完毕,预计今年银行业股权融资规模在1800亿元左右。

  商业银行融资方案充分考虑对市场的影响

  在要求银行提供补充资本的同时,银监会等监管机构积极引导银行寻求适当的融资方式,商业银行在设计融资方案时也充分考虑对于市场的冲击。

  监管层积极引导银行寻求适当的融资方式

  银监会在2009年10月颁布《关于完善商业银行资本补充机制的通知》时表示,商业银行在补充资本时,应结合本行实际,优先考虑补充核心资本,强调股东持续注资责任和内部积累能力,以及股东承担补充核心资本的首要责任,同时银行应将提高盈利能力,增加内部积累作为提高核心资本的重要途径之一。

  中国证监会经过与银监会、各大银行沟通后,认为银行补充资本在留存利润之外的第二个选择是向老股东再融资;此外,如果附属资本还有空间,可发行次级债和可转债;若还无法满足,再通过定向发行和公开发行募集资金。大多数银行选择了发行次级债、可转债补充附属资本,在补充核心资本时基本选择定向发行和配股方式减轻对市场的冲击。

  国务院对大型银行再融资明确提出“5点”原则

  2010年3月30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了银监会关于大型银行2010年补充资本的请示,并确定了“5点”再融资原则,即“A股筹集一点,信贷约束一点,H股多解决一点,创新工具解决一点,老股东增加一点”。从中可以看出两点重要信息,一是再融资大户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将尽量多的从香港资本市场进行再融资,从而大大减轻对A股市场的压力。二是国务院也向银行提出了要求,即要注重资本约束,严格控制信贷增速,防止各行因信贷过快增长而加大资本缺口。从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已经公布的再融资方案看,明显好于市场对银行股扩容的预期。目前交通银行选择了同时在A+H股市场进行配售,中国银行和工商银行都只是境内发债,在香港进行股权融资。市场也普遍预期建设银行将会选择可转债或定向发行。

  交通银行融资方案设计充分考虑减少市场冲击

  交通银行股权融资方案充分考虑了股东承担补充核心资本的首要责任,选择配股方式减轻对市场的冲击。交通银行配股融资方案完全按照国务院要求的“5点”原则,遵照“老股东增加一点”的要求,在A股筹集一点的时候,将部分压力转移到H股市场,大大减轻了A股市场压力。

  商业银行融资潮对资本市场影响低于预期

  市场对银行融资反应总体较为平稳

  随着银行融资方案的逐一公布,市场反应总体较为平稳。例如,交通银行2010年2月24日公布A+H股配股融资方案,总体融资规模不超过420亿元。当日,交通银行股价收于8.29元,小幅上涨0.48%。截至4月14日,交通银行股价收于8.49元,相比融资方案公布当日上涨1.02%;同期沪深300指数收于3,403.71,上涨1.05%。从交通银行融资方案公布后的市场表现可以看出,交通银行等银行融资方案对资本市场影响总体偏中性。

  目前需要融资而没有公布融资方案的银行已经不多,其融资也已被市场充分预期,银行总体融资规模属于市场可以接受的范围。市场上包括中信证券、华泰联合证券、光大证券西南证券、信达证券等在内的多家券商,在解读银行融资对于市场的冲击时,普遍认为从已经公告的融资方案和监管部门对银行再融资的政策导向看,上市银行再融资对A股市场的压力大大低于先前市场的预期。我们通过沪深300指数和银行股指数走势图可以看出,在商业银行融资潮面前,市场一直处于震荡期,总体上保持平稳态势,并未出现大跌。

  投资者看好银行股,积极参与银行再融资

  在已经公布的股权融资方案中,其中四家选择了配股,四家选择了定向发行。配股和定向发行的成功实施离不开现有主要股东的支持。可见,银行现有股东认可银行再融资。

  华泰联合证券在研究报告中认为包括交通银行在内的“国有上市银行目前股价对应2010年每股收益测算出的10倍PE以及按照40%分红率假设测算的股息率接近4%(以往国有银行分行率接近50%),都对产业资本形成巨大的吸引力”,再融资“对于价值投资者是个难得的参与机会”。

  在投资者普遍看好银行股的背景下,我们预期银行现有股东将会积极参与银行融资,同时产业资本也会通过多种渠道争取成为银行的新股东。

  商业银行融资是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一般而言,上市公司经过3年的快速增长,需要扩大资本金水平为进一步发展打下基础。银行业也不例外。一般认为,银行补充资本后,将有助于银行业务扩张,提高盈利能力,进而为股东带来更大回报。

  信贷规模高速增长引致资本充足率下降

  2009年,在国家一系列刺激经济增长的计划和积极的货币政策作用下,我国金融机构本外币信贷规模高速增长。贷款余额由2009年年初的32万亿元猛增到年末的42.56万亿元,同比增长32.99%,增长速度之高前所未有。交通银行2009年贷款余额18,393.14亿元,比年初增加5,107.24亿元,同比增长38.44%。如果商业银行不及时补充资本金,将会制约其资产规模尤其是信贷规模的增长,进而压制其业绩的增长。

  交通银行融资布局长远,将给股东带来更大的回报

  对于以净利息收入为主要利润来源的商业银行而言,资产规模是重要的利润驱动因素。商业银行的运营是以资产负债业务的规模不断扩大为前提,而与之对应的就是加权风险资产规模扩大以及对资本的需求。

  近年来,交通银行保持了较快增长速度,可谓最具成长性的大型商业银行之一。2007-2009年期间,交通银行资产总额、贷款总额、存款总额的复合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5.4%、29.0%、23.5%;除贷款总额增速略低于中行外,资产总额、存款总额的增速均高于中行、工行、建行,在大型国有商业银行中位居前列。

  交通银行业务的迅速发展,对扩大资本规模、夯实资本基础提出了日益迫切的要求。根据最新数据,交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在同业中仅处于中等水平,资本充足率是银行竞争力的重要标杆,银行的竞争在一定程度上是资本实力的竞争。交通银行需要补充资本以较高的资本充足水平塑造商业银行稳健经营形象和良好的市场形象,巩固市场竞争地位。

  根据交通银行2009年末的资本构成情况、贷款规模和盈利增长水平预测,本次配股融资将能够支持交通银行未来2-3年业务发展的资金需求,支持交通银行未来网点建设、机构扩张、对外投资,为交通银行业务持续、稳健增长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有效提升未来发展空间,保障交通银行“走国际化、综合化道路,建设以财富管理为特色的一流公众持股银行集团”战略目标的实现,进而为股东带来更大回报。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新浪声明: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