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银行揽存战吸储1000万最高返8万 利润远胜炒股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3月29日 17:00  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

  经历了2009年的放贷潮,绝大部分银行在2010年纷纷开始大力吸收存款,并给予高额返利。如果能帮银行拉到一笔1000万元的存款,最高可一次性获得 8万元的“介绍费”。专家表示,正因为今年监管层收紧流动性,让银行卷入了这场揽储大战。

  “我们银行现在吸储的'返利'是千分之三,如果存款数额确实很大,可以申请到千分之五。”上周,某商业银行的一名客户经理告诉记者,信贷政策收紧后,各家银行的贷款额度都在减少,贷款业务量也在萎缩。加之该银行本身的特点,现在全行上下都对大额存款业务抓得很紧。

  存款1000万 返点5万元

  业务压力增大,自然就要给“介绍人”更多的好处。上述客户经理透露,只要介绍人拉来的存款,能保证日均账户存款余额达到或者超过800万,按常规来说,银行就可以给介绍人千分之三的提成。如果日均账户余额能超过1000万甚至更高,客户经理则可以向银行申请给予介绍人一次性5%及以上的返点。

  “像这样的做法,在银行业算是'惯例'了”,他表示,大型的国有商业银行还算“温柔”,客户群体较小的一些银行为了发展客户,“他们不仅返点多,有些还每个月都返,而且他们对资金量的考核也轻松一点。”

  一外地城商行成都分行的业务经理告诉记者,目前他们银行的返点政策为每月奖励日均额的万分之五,一年算下来可以达到千分之六。"比如你存100万在我们银行,一年除了利息之外,返点都有6000元。如果金额大,还可以申请更高的返点。"

  某外资银行的客户经理称,他们银行对客户日均账户保持在300万~500万左右的介绍人,可以提供千分之五左右的返点,“最高能达到千分之八。”该客户经理表示,该银行的存款总量约30多亿,日均能上千万元的客户已经算非常大的客户了。“如果某天来一个日均1亿元的生意,肯定申请多高的返点就能批多少。”

  除此之外,银行还会给达到了一定存款金额的储户定期或不定期送米、送油、送购物卡等,以留住这些客户的大额存款。

  拉存款利润远胜炒股

  “其实,这样算下来还是很'来钱'的”。某中资银行一名客户经理说,介绍人给银行客户经理介绍大额储蓄客户,只要这名客户可以达到银行要求的日均大额存款最低限,就可以拿到银行的返点,“越小的银行返点越多,比例越灵活。”

  如果按千分之五的比例返点计算,一旦介绍人拉进一笔1000万的存款业务,就至少可以一次性拿到5万元。该客户经理表示,如果遇到某家银行有按月“奖励”的政策,每个月返点的话,最终能拿到的提成还不止5万元。此外,这笔钱跟炒股等投资行为不同,没有任何风险可言,“只要你拉来业务,这笔钱是100% 能一分不少的拿到手的。”

  记者了解到,银行提供给存款客户或介绍人的返利不能直接打到存款客户的账户上,而要通过客户经理转出来再交给存款客户。因为,如果按照1000万元给 5万元利息计算,单日利率和最终的年化收益率都远远超过银行现有利率水平。

  正因返利太高,因此目前各家银行开展的这种大额存款业务,大多也只针对个人客户而不是资金雄厚的企业客户开放。

  介绍人多为私募经理或个体老板

  "能一次性拉来动辄上百万,多则上亿金额的大款存款,一般来说都是资金所有人才能办得到。"因此,一些资金量较大的私募经理和个体企业老板就成了最佳的"介绍人"。

  某银行客户经理透露,有些时候,银行客户经理为了完成揽储任务,就会去跟相熟的私募经理联系,希望他们把手里的大量资金存入银行,这样不仅能得到存款利息,还能"坐享"高额返利。"如果遇到单个私募经理资金量较小的情况,银行客户经理也会想办法,让好几个私募经理'抱团',把钱凑到一起来存。"

  此外,拥有资金所有权,身边也有不少资源的个体企业老板也是非常理想的"介绍人"人选。"只要有一家企业的老板愿意把钱存过来,他得到实惠后就可以鼓动或者介绍身边的其他私营企业主过来存款,渠道也就打开了。"

  原因:备战流动性收紧

  记者了解到,以高额返点揽储似乎已经成为今年银行业的主旋律,甚至有些银行明确将吸收存款写进了今年的主要工作目标。那么,为何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分析人士认为,央行连续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让部分银行资金吃紧,且2009年初放松的贷存比75%的监管红线将于2010年回归,让银行纷纷卷入揽储大战。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认为,今年以来货币政策回归适度宽松,央行连续两次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冻结了约6000亿资金,近期更是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加大回收市场流动性的力度,导致部分银行资金吃紧。

  另一方面,2009年初放松的"贷存比不得高于75%"的监管要求将于2010年回归。而需要降低贷存比时,银行一般不太愿意放弃收益较高的贷款,而是往往倾向于考虑增加存款,做大分母,从而降低贷存比。

  本报记者 田园 吴宇宸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 相关专题: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