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聂伟柱发自北京
农发行改革或将再往政策性业务回拨。
1月31日公布的“一号文件”指出,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抓住产业转移有利时机,促进特色产业、优势项目向县城和重点镇集聚,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吸纳农村人口加快向小城镇集中。“城镇化发挥吸引农村人口、扩大消费的同时,也意味着巨大、持续的资金投资。”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人士认为,城镇化必须有配套资金支持。
作为唯一一家农业政策性银行,在传统支持粮棉油收购业务逐渐萎缩的背景之下,农发行逐渐拓展了包括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等在内的商业性业务。“一号文件”提出农发行大力开展农业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政策性信贷业务,这意味着农发行的此类政策性业务或将提速发展。
政策性业务有利可图
“推进城镇化,金融是融资的主力军。”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所长杜晓山认为,在此轮城镇化提速过程中,银行业金融机构扮演的作用至关重要。
“一号文件”要求农发行“大力开展农业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政策性信贷业务”。“这次城镇化建设的提出正好给了农发行的政策性业务一个机会。”上述国有大行的人士告诉记者,农业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政策性信贷业务并非完全无利可图。此类中长期政策性信贷业务中,有部分政策性业务由于有财政担保等可靠的还款来源,尽管其还款周期长,但仍然是有利可图,甚至很多商业银行都有意进入此领域。
近几年来,为了拓展生存空间,农发行开展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等商业性业务。“农发行开展上述商业性业务将与其他的商业银行产生竞争关系。”该人士表示,农发行享有国家信用,能筹集到廉价资金,这对其他银行不公平。
改革不改政策性
三大政策性银行中,国开行最早公布改革方案,即往商业银行方向转型。尽管农发行改革方案尚未落地,但农发行行长郑晖在多个场合透露,与国开行不同,农发行改革将坚持政策性银行之路。
据了解,农发行给自身的定位是:忠实体现政府支农意图,以国家信用为基础,大量筹措归集支农资金,承担国家确定的农业和农村的金融业务,按现代银行的体制机制运作,专门为“三农”提供综合金融服务的农业政策性银行,成为政府支农的有效金融工具、引导社会资金回流农村的主要载体、农村金融的骨干和支柱。
“政策性业务介乎财政和金融之间,中国需要政策性银行。”杜晓山同时还认为,政策性银行一定要根据国内外同业的经验,来设定经营指标,若出现损失不能一味由国家兜底。
除了政策性银行不变之外,农发行的改革还将坚持“分账管理”原则,即严格区分政策性业务与商业性业务,实行两类业务分类管理、分账核算、分别考核。
农发行行长郑晖曾表示,对政策性业务设立指令性账户,按照“谁交办,谁补偿”的原则,事前确立补偿机制和内容,资金来源要有保障,接受国家有关部门监督、考核。对商业性业务设立指导性账户,实行市场化管理,资本金规模和风险拨备执行商业银行标准,接受银监会以资本充足率为核心的审慎监管。
2009年末,农发行贷款余额为14512.6亿元,净增2319.8亿元。不良贷款率3.61%,同比下降0.19个百分点。2009年经营利润143.7亿元,其中账面利润31.4亿元,同比增幅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