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昆才,史进峰
信贷调控,刀刀到肉。
每个月的月末几天,往往是信贷“冲规模”的敏感期,新增贷款数据常常“一天一个样”。比如,2009年3月末的最后两天,工、农、中三家大行平均突击新增人民币贷款900亿元。
但今年,上述做法将被密切监控。2月2日,一家商业银行人士告诉记者,最近,人民银行下发统计报表,每月最后5天的信贷数据需要天天上报。另一家银行人士亦称,各家银行业金融机构上报数据的时间窗口特指“每月的26日至次月的1日”。
值得注意的是,监管部门此前已有按日上报信贷数据的要求,而将月末的数据置于“放大镜”下的做法,或许已经奏效。前述银行人士透露,1月底,少数信贷超速的银行曾再度被有关部门批评。
记者从银行业获悉,1月末,多数商业银行新增贷款规模未见冲高异动。
“压贷”没商量
在信贷调控部门的“窗口指导”之下,1月下旬,多家商业银行不得不勒紧信贷投放的缰绳。
继中国工商银行2月1日公布1月份新增人民币各项贷款约1100亿元后,2月2日,接近中国银行的人士向记者透露,1月份中行新增贷款约1400亿元,比月中1640亿元足足少了200多亿。在相同的时间窗口内,工行也压缩了500多亿的贷款规模。
1月,多家商业银行都不约而同地经历了“先扩张、后收缩”的信贷格局。
此前,接近中信银行人士向本报记者确认,月初因信贷投放过快被央行予以“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对待的中信银行调整了原先制定的信贷投放计划,一季度全行信贷增量由920亿元调整为630亿元;其中,1月份新增信贷规模也由此前的600亿,下调为300亿元以内。
而数据显示,1月前15天,中信银行新增贷款高达800亿元。这意味着,1月下旬,该行面临压缩500多亿新增贷款的压力,
“多家银行不得不通过主动回收贷款、停贷、压缩票据等方式,想方设法压缩规模。”一位国有大行人士分析。
商业银行的直接压力首先来自于监管层。一位接近监管层的人士透露,一季度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增量必须保持在2.4万亿之内,2.4万亿是“高压线”。
实际上,在监管层“窗口指导”等严控之下,各家商业银行早在2009年底就明确了全年信贷投放目标。按照计划,2009年全年新增贷款创下1.1万亿记录的中行不超过6000亿元,工行、建行全年信贷目标分别为8500亿元、7500亿元,农行大约在7000亿左右。
2月2日,一位接近调控部门的知情人士称,上述新增贷款的规划乃是各家商业银行与调控部门相互协商的结果,需要综合考虑银行自身战略、资本实力、风险管理能力等各种因素,并非简单地分配额度。
同时,一位大行人士透露,监管层要求商业银行不再按季而是按月控制信贷规模。此外,按照“季不破三、月不破四”的信贷投放节奏,要求商业银行单季新增贷款,不能超过全年新增目标的30%,单月则不得超过该季度的40%。
按照上述要求,中行一季度新增贷款将不能超过1800亿元,1月份新增贷款规模应在720亿以内,1400亿元的新增贷款仍然“越线”。
“这意味着中行2、3月份信贷投放额度可能并不会多了。”上述国有大行人士分析。相对而言,工行1月份新增贷款1100亿较为符合监管要求。另据建行一位人士透露,建行信贷投放节奏比较稳健,前26日新增贷款约800多亿。
有趣的是,因为信息不对称,“有些银行的信贷规模压过了头,回头想继续做票据融资,月末开始在市场上收票,但发现没有票源了,所以,1月份最后一周,票据贴现利率有所下降。”2月2日,某股份制银行交易员称。
中国票据网显示,1月22日至28日,票据转贴报价以买入为主,报价金额625.3亿,占总报价60%;而此前一周主要为卖出报价。
利率要求尽量上浮
目前,对于调控部门重点监测的银行均要按日上报信贷数据,包括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和重点城商行。不仅如此,一家商业银行人士称,近日人民银行还要求所有银行业金融机构,每月26日至次月1日的信贷数据,需要按日上报。
根据商业银行时点冲规模的惯例,监测月末数据的效果更为明显。
值得注意的是,央行关注次月1日的数据也有一定的道理。月末冲高的“虚增”贷款,往往在次月1日出现回落。比如在去年4月初,一家大行就发现辖内支行的个人贷款在一天内出现大幅下滑;调查发现,乃是支行为冲规模,在3月末向员工发放消费贷款,于4月初偿还。
前述商业银行人士称,目前在实体经济运行中,已出现紧缩的信号;“很多好的企业拿不到贷款,个人贷款也放不下来,因为只能部分保证信贷需求”; 而“前期获得银行授信的企业,现在提款也遇到困难”。
他认为,政府融资平台、房地产行业、大型产能过剩项目,包括钢铁、水泥等调控行业将受到较大影响。“因为基建速度放慢后,这些行业的需求受到影响,钢材库存连续多周上升;这些信息一出来,银行不仅不会发放增量贷款,而且会收紧存量贷款。”
受此影响,各行的议价能力明显提升,贷款利率要求尽量上浮。不仅如此,各类债券的发行利率普遍有所增加。
当前,“先是要控住信贷增速,后面再来慢慢调结构,但我估计后续不会这么紧”。上述商业银行人士称,对于银行而言,“因为资源是稀缺的,在使用资源时,必须要考虑能带来更大的效益,从安全性、流动性、边际效益等角度,好中选优,不会盲目去放贷”。
2月2日,一位上市银行管理层人士直言,结构调整是大事。
他指出,虽然去年经济发展了,但付出的成本较大;“很多存在重复建设的(产能过剩)行业都起来了,短期来看,大家过得都很好,但长期来看,如果再不进行结构调整,结局将会很惨。”
对此,这位银行管理层人士称,商业银行要意识到结构调整的必要性,早做准备和采取措施。“现在各行还是挺忙的,授信业务、前期准备工作一直都在抓紧,只是放贷的节奏在放慢;要在结构调整中捕捉机会,将有限的资源利用好,投到更好的项目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