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推销员混淆保险和储蓄忽悠消费者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1月14日 17:38  北京晚报

  本报讯(记者 傅洋)本报征集银保销售误导的案例以来,陆续接到了一些读者电话以及电子邮件。采访发现,混淆了银保产品和储蓄的情况较多,一些消费者错过犹豫期内使用退保的权利。

  一些读者向本报反映,因为看到了一些保险公司人员穿着银行人员服装后所以误认为是银行的理财产品,在推销员匆匆讲述之后就在合同上签字了,甚至不知道自己购买的是保险产品。并且,不知道犹豫期内可以退保。在收到的读者案例中,把保险产品混淆储蓄的情况比较明显。北京保监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在合同上签字就具有法律效力,因此,在签字确认前投保人一定要了解所购买的产品性质。银保产品一般都有10天左右的犹豫期,保险公司同时进行电话回访。投保人一定要充分利用这段时间研读保险合同,也可以在犹豫期内使用自己的退保权利。

  记者了解到,各家公司上市的保险产品都是经过保监会审批备案,产品本身都是合规的。目前所集中的问题是银保销售员不恰当的推销方式以及未作风险告知,比如,需要长期缴费的银保产品多数并不适合老年人购买。记者采访发现,受银保销售误导的60岁以上的老年人居多,而把保险产品当成理财产品和储蓄推销给投资人的占误导比重较大。J004

  征求线索

  1月11日经济生活调查《推销员银行卖保单被指忽悠》刊登以后,本报接到了不少读者电话反映自己也遇到了类似遭遇,报道引起监管部门的高度重视。

  为此,本报将进一步征集有关读者受到银保销售误导的经历。

  联系方式: 65298615@vip.sina.com"> 65298615@vip.sina.com

  wbkj@bjd.com.cn">wbkj@bjd.com.cn。J004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