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信用卡困局 银行赔本发卡背后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1月06日 08:33  金融投资报

  本报记者 周姝妤

  一月话题

  在全球倡导环保、节能经济的环境下,2010年我们选择的第一个话题也与此有关:信用卡的发卡成本。百姓都知道,为了跑马圈地,银行在发卡的时候不惜重金争夺客户,虽然说得客户者得天下,但由于无法降低成本和盲目发卡导致过多“死卡”等原因,让中国的信用卡发卡机构既得不了客户,也没得到天下。重金打造出了一堆“死卡”,这在系统资源和成本上都是极大的浪费,但银行却从未曾停下发卡的脚步,这到底是为什么?银行赔本发卡的背后到底有怎样的隐情?

  疯狂

  4天发出52张信用卡

  2009年12月30日,双楠广场上围了不小的一堆人,记者上前打听,原来是某银行为了冲年终信用卡发卡任务,正在搞“办卡送大礼活动”。随地堆放的玩偶、拉杆车、乐扣杯等礼物琳琅满目,一张小桌子搭成的临时办卡台周围热闹非凡,两个销售员巧舌如簧般地介绍着信用卡的优点。

  一位中年妇女显然被地上堆放的“价值百儿八十块钱”的礼物吸引住了,她犹豫的问:“这个卡不刷收年费吗?”“这个您放心,只要不开卡激活就不收年费,收到卡您可以直接销户,也不会影响信用度。就算帮我们完成任务吧,您把身份证给我,再把这个个人信息填了就可以领礼物了。”说话间,推销员已将笔和个人信息表一并推到了这位中年妇女面前。

  填好表格开始挑选礼物的妇女开始兴奋起来,她告诉记者,她是典型的“非礼不办”者,加上这次新办的信用卡,她现在持有五家银行的信用卡,“礼物包括旅行袋、暖水壶,还有一床空调被呢。不过信用卡都没激活过。”

  银行推销员小张介绍,她们一般选择写字楼或企事业单位推销信用卡,从周一到周五,每天中午午饭时间去“扫楼”,运气好会有十几个人办卡,这样办卡效率很高。“年底最后几天,突击多冲一点任务,行里下的成本重,礼物都送得比较好,所以这4天算下来,经我手办出的卡就有52张。其实主要还是礼物的功劳,对不少信用卡持有人来说,选择信用卡,除了考虑年费多少、银行服务是否到位外,更多的是看哪家银行办卡提供的礼品最诱人。基本上每家银行都清楚消费者办卡的动机,所以在推广信用卡业务时都会用赠送礼品的方式来吸引更多的办卡者。要是没有礼物的话,大部分人都不会办卡的。”

  究源

  业绩只看发卡数量

  时至年底,办信用卡的推销员也进入了最后冲刺。据记者调查,即使不是银行的营销人员,也规定了每人每年必须发卡的数量。工行四川省分行一位工作人员介绍:“年底也是总行对各分行、支行领导考核的关键阶段,在考核指标中,信用卡发卡量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为了推高这一指标,有的银行不惜动用“礼品战术”,在百货、游乐场、电影院等人潮聚集之处设置信用卡申办摊位,利用附赠礼物的形式吸引消费者。

  一位不愿透露身份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业绩考核中只看发卡量,不考虑退卡量和开卡率的多少,能否在年底前完成任务成为困扰很多分、支行领导的难题。所以在年底这个关键时刻,很多还没有完成任务的银行,行长会不计成本来完成办卡量。在礼物选择和推销人员方面都加大了投入。银行内部的人也有任务量,也要动员亲戚朋友来办卡。我们行有些员工的亲戚朋友都成了办卡专业户,今年办卡拿了礼物再销户,明年需要完成任务时,还可以继续找他们办卡。”

  招行的营销员田江告诉记者:“我们的工资与信用卡发卡数额息息相关,如果完不成分配到手的发卡任务,季度奖、半年奖就泡汤了。我已经动员全家老少都办了一张我们行的信用卡,但是现在招行规定只有第一次办招行卡的用户才能算任务,我们也越来越难办了。”这位营销员还告诉记者,有时候为了冲任务,即使是办卡人本人没到,家人或朋友来代办,他们也会勉强放行。

  可惜

  “人情卡”造就大量“休眠卡”

  2009年,中信银行信用卡中心与零点前进策略咨询公司联合发布了中国信用卡服务指数,在一二线城市中,有80.14%的信用卡客户平均每月使用频次少于4次,每个月超过1000元刷卡额的更是寥寥无几。按照国际标准,中国至少八成的信用卡属于“睡眠卡”。由于重发放轻管理,很多信用卡更是一经发出便被搁置一旁成为“休眠卡”。据中国银联四川分公司介绍,截止至2009年10月,四川的信用卡保有量为793万张,但各种数据显示,这些将近800万张卡中,活跃的不足三分之一。

  “单位里的每个同事都有几张信用卡。”成都一家地产公司的白领宋成说,年初他去建行申请房贷,正在填表盖章的时候,银行的工作人员就拿来一张信用卡的申办表,并说这是限量发卡,免费办理,也可以留作纪念。看着工作人员期待的眼神,他就办了卡。“不过信用卡我没激活,就把卡片当成收藏品吧,挺好看的。”

  记者也会遇到朋友推销银行卡的情况,有的朋友甚至明确的说“不要的话可以不开卡,只要帮我完成任务就行”。记者对此举颇有看法,朋友却说:“多开卡,吸收存款、刷卡消费的可能性就越大,发100张卡产生的效益概率总比发10张卡要大。银行加大信用卡发卡力度,一是想占领市场,二是引导人们刷卡消费的观念,进而赚取手续费。所以,很多银行不惜亏本也要发卡。”

  总的来说,目前国内银行信用卡业务基本上是“赔本赚吆喝”阶段。毕竟,除去给持卡人赠送的礼品外,开通一张信用卡背后所投入的人力和技术成本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算账

  附加成本数百元

  发出一张信用卡,究竟要付出多少成本呢?对于这个问题,各家银行都讳莫如深,异口同声地表示“这是商业秘密”。

  建行四川省分行信用卡中心相关人士告诉记者,信用卡是靠规模效应来实现盈利的金融产品,在发展之初,需要投入巨大的资金来建设和维持一个信用卡中心的正常运作。按投入从多到少排列依次是系统成本、人力成本、广告宣传、营销投入、催收成本等,还有信贷资金及风险资金成本。建设和维持一个信用卡独立处理系统动辄上千万甚至过亿。“所以‘睡眠卡’大量存在对银行来说成本负担非常大,一张信用卡从制卡到邮寄到后期维护,会陆续产生很多费用,如果客户办理完不使用,银行的损失将远远超过100元。建行前不久统一清理‘睡眠卡’,这对银行来说,是一个很大减负行动。”

  一位不愿透露身份的业内人士给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一张信用卡的制作成本一般来说仅有1元,与制作成本相比,推销员人力成本、提成以及办卡赠送的礼品等则成为主要开支。一名推销员的底薪在1000元左右,每月发卡约30张,每张卡推销员提成从几十元到近百元,在一些股份制银行年底业绩冲刺的时候,每办出一张信用卡,提成可以达到150元。礼物则是由银行自行选择,根据不同城市的情况,礼物一般在30-80元左右。不算后期维护成本在内,一名推销员办出一张卡的成本包括:1元工本费+100至150元提成+30元基本工资+30至80元礼物。也就是说,每张信用卡的发卡成本在200元左右!

  浪费

  成本过高难盈利

  按照国际信用卡发达市场的经验,当一家银行发卡量超过200万张时开始盈利。目前,在中国号称发卡量接近或者超过200万张的银行占已发卡银行总数的一半以上,但是敢于宣布已经开始盈利的银行却寥寥无几。

  据悉,在银监会禁止信用卡发卡外包之前,信用卡发行通常是打包给销售公司统一负责,他们通常将办理信用卡当作“生意”来做,在某种程度上促成了推销员急功近利的心态,推销员会放松申请者的审核条件。高比例的提成,加剧了信用卡“死户”的诞生,也急速抬高了信用卡的营运成本。

  记者发现,虽然银行要对休眠户进行常规计息、结算,但计算机系统中必须为其“留一席之地”,也就是说,目前占到信用卡发卡量三分之二左右的“死户”占用了超过三分之二的计算机资源,需要大量的人力来维护。由于目前每月结算一次账单,客户办理信用卡后长期不使用,系统在办理每笔业务时均需对这些账户进行扫描、识别,并需长期备份、保管这些账户的历史数据。这些账户占用了银行系统巨大的空间,延缓了系统的运行速度,“计算机系统陷入了从扩容到不堪重负,到再扩容的循环之中。”建行信用卡中心相关负责人如此告诉记者。

  “不发展信用卡业务银行将来肯定要后悔。可大力发展了,银行可能也要后悔。现在的情况是发一张卡,亏一张。只能寄望将来‘蛋糕’做大了,能够实现规模效应。”某银行信用卡中心高层人士无奈地说。

  警惕

  办卡不用也有“负面记录”

  大量的银行“休眠卡”不仅增加了持卡人的理财成本,也造成了银行部门资源的巨大浪费。据知情人透露,银行卡大量“休眠”是各地银行共同面对的问题,“休眠卡”占比各家银行都相差不大。

  为了抑制这一现象的继续恶化,银监会2009年7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规范信用卡业务的通知》规定,规定中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对信用卡申请人资信水平和还款能力进行尽职调查,已有信用卡授信的客户应严格控制多次发卡。

  据人民银行四川省分行征信部门的工作人员介绍,在央行征信系统出具的“个人信用报告”中,收集的信用交易信息,并不仅仅是用户向银行贷了多少钱,是否按时还了。而且还包括每一笔信用卡信息,即何时何地向哪家银行申请了信用卡等内容。也就是说,只要你办过某家银行的卡,相应信息就会被记录在案。

  建行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为了小礼物而办卡,对客户和银行来说是‘双输’的行为,信用卡不激活并不意味着不会对持卡人产生任何影响。办了信用卡不使用在个人征信报告上也会有所体现,或者将来银行也有可能将这项记录作为个人资信的考核指标。”据悉,如果在个人信用报告中发现某个人多次办卡而不用卡,或者办卡后就把卡销掉等记录,这也会引起银行对其资信评级时的关注,向银行申请贷款时可能遭到银行拒绝。因此,银行人士提醒,仅仅因为小礼物而办卡还得“三思而行”。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