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大小银行划线管理 资本充足率告别一刀切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2月09日 01:02  证券日报

  小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拟提为10%,大银行至11%

  □ 本报记者 张艺良

  随着银行资本充足率指标的变动终于浮出水面,近一个月以来的猜测和怀疑终于烟消云散。

  虽然资本监管的“红线”较之前有所上调,但在最高11%的要求下,国内几家大银行目前的资本尚显充足。银监会对大,小银行分别划线,暗示着今后对银行的监管将更加灵活化。

  “红线”微抬 大银行齐达标

  “银监会已经把中小银行最低资本充足率要求从原来的8%提高到10%,把大型银行的要求提高到11%。”银监会副主席王兆星近期撰文对市场上的质疑给予了正面的回应。

  自今年11月起,各媒体纷纷传出银监会要将大型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提高到13%,市场上的各种讯息一直持续不断。同时,这也是曾导致11月24日,股市暴跌近百点的诱因之一。随后,虽然银监会公开发文申明,并没有要提高到13%的要求,但基于几家银行并不明朗的表态,人们依旧不确定银行融资的概率会有多大。由于几大银行规模庞大,一旦融资动辄就几百上千亿元。如果说其融资选择的通道是A股市场,那必将造成股市“失血”。因此,市场对其相关的消息一直非常的关注和敏感。

  上周,市场中又传出几大银行的大股东汇金公司将用分红注资各大银行,以补充资本充足率。但随后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董事长兼中央汇金公司副董事长李剑阁在参加博鳌青年论坛期间称,对于大型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不足,将让银行采用“市场化的办法”来解决。这个表态似乎说明,汇金公司是不会选择留存利润的方法来帮助银行提高资本充足率。至此,通过汇金这条路似乎已经行不通了。对此,有分析师对记者表示,这种模式本身执行困难就比较大,各方的利益也比较难以均衡。

  正在人们焦虑之时,王兆星提出的小银行10%,大银行11%的要求,无疑给人们宽了宽心。根据各银行三季报显示,截至今年9月末,工行、交行、建行和中行的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2.60% 、12.52%、12.11%和11.63%。目前即使不融资,也都在11%以上。

  “目前这个情况,对几大行的压力是不大的。”一位银行业资深分析师告诉《证券日报》记者。长城证券银行业分析师吴小玲也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如果保持10%的要求,对几大行的资本充足率的压力并不大。如果提高到了11%,则对其中几家的附属资本有一定压力。但附属资本压力缓解的方式比较多,可以通过在银行间发放次级债等方式解决。

  王兆星文章中明确的表态,似乎彻底打消了人们对此的顾虑。也许是因为受到此消息的影响,上周五银行股板块从上午接近收盘时开始突然发飙,在中信银行瞬间涨停的带动下,整个板块出现了集体拉升。截至当日收盘,有多家银行涨幅超过5%。对于向来不温不火的银行板块而言,这在近几个月都是比较少见的。由此可见,融资顾虑的打消对市场心理影响的程度。

  近期工行获批收购东亚银行,之前由于招行收购永隆银行后资本充足率出现了一定下滑,因此也有人担心是否这会消耗工行的资本。对此,分析师们普遍表示,相对工行,东亚银行规模很小,而且目前工行资本还是非常充足。

  “动态”监管将成趋势

  目前监管层对银行所划的“线”终于露出水面。资本充足率是银行抵御风险,开展新业务所必须具备的条件。而“红线”的波动关键还在监管层的态度和决策。由于这条“红线”似乎越来越能引起市场上的一些反应,因此对其今后的走势关注程度与日俱增。

  日前,银监会副主席蒋定之在公开场合表示,应该努力构建逆经济周期的银行监管机制,以缓解银行体系亲周期性的负面影响。

  蒋定之认为,应该鼓励商业银行在经济上行期,累计较多的资本,以应对经济下行时期吸收损失的需要,避免银行在经济上行期间的信贷过度增长,在经济下行期间信贷过度紧缩,最终平滑信贷供给的波动,促进宏观经济与金融体系的稳定发展。同时,在对于不良贷款率的管理、对于拨备覆盖率的计提都要采取这种“动态”的监控模式。此外,他还认为,要制定因行而异的资本监管制度,对大型银行、中小型银行分别制定因行而异的资本监管方案。

  蒋定之这个观点受到了众多专家学者的支持。

  有银行业分析师对记者表示,对于资本充足率等风险指标,在整个行业情况越好的时候越要严格,在下滑时期则可以适度放宽一点。同时,由于我国银行的门类众多。国有大型银行、中小型商业银行、城商行、农商行,每个行所面临的情况差异很大。因此,一刀切的模式很难起到最好的效果。

  中央财经大学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也曾对本报记者表示,对于资本充足率的要求不能“一刀切”。对于那些核心资本较充裕的可以适当放宽一些。

  除了监管层面对资本充足率的要求逐渐灵活化之外,多位专家和分析师也对本报记者表示,今后要在融资的方式方法上多做研究。

  虽然目前的监管标准下,我国上市银行基本上集体符合监管层的要求,并且在短期内也不会有太多的问题。但是在资本扩张型的运营模式短期内不能改变的前提下,在未来融资还是难免的。因此,在银行逐步改变目前的运营模式,增加加权风险比较少的中间业务,零售业务外。确实需要拓展多样化的融资模式。

  今年以来,已经有多家银行采用了一些不同的模式。宁波银行在今年三季度就通过向大股东定向增发,募集资金50亿,这种方法就不会对市场有太多的影响。民生银行则通过香港H股上市,融资,更是减少了对A股市场的冲击。此外,专家表示,虽然汇金方面已经对于利润留存这样的方式表示了否认。但是,大股东用减少当期分红,增加银行实力,放眼远期发展确实是一种很好的战略投资。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