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存款也亏钱 别被结构性产品的马甲迷了眼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5月18日 07:57  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

  富豪巨亏百亿敲响警钟 拨开理财迷雾系列调查

  损失本金、难以实现预期收益……去年股市的狂泻,让风光一时的银行结构性存款产品渐渐走向失宠境地。然而,今年以来随着A股市场上演的反弹行情,商业银行发行结构性存款产品的热情再次高涨。据普益财富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以来,中外资银行结构性存款产品的发行数量接连攀升,二月至四月连续三个月的发行量都超过30款,四月份更是达到49款。  

  发行量走高,产品预期收益也普遍高于同期限的银行定期存款,正因如此,在理财寒冬中熬了一年多的投资者们又开始把目光盯在了结构性存款产品上。然而,最近媒体频频爆出“结构性存款巨亏”的新闻,让不少投资者感到了疑惑:这存款怎么会越存越少?

  钱越存越少  结构性存款≠存款  

  “白马非马”,这是个有名的逻辑命题,看起来有理,其实质却是诡辩。最近在理财界闹得沸沸扬扬的“汇丰银行双利存款巨亏”事件,就是一个“白马非马”的真实案例。

  去年7月,方先生在汇丰理财经理的建议下,投入17万多美元和11万多加元购买了一款名为“双利存款”的结构性存款产品。没想到1个月后,他在银行的“存款”不仅没增加,还损失了30多万元人民币。直到这时方先生才知道,结构性存款原来跟一般的银行存款不一样。

  记者咨询后了解到,结构性存款其实就是俗称的“结构性理财产品”,虽然形式上如同在银行存入一笔定期,但这笔钱却不是乖乖躺在你的银行账户里。普益财富的研究人员透露,银行将这笔钱分为两部分进行投资,一部分是固定收益产品投资资金,以实现保本;另一部分则是衍生品投资,如挂钩于利率、汇率、大宗商品和期权等,以博取高收益。

  该研究人员表示,结构性存款之所以会发生亏损,就是因为投资衍生品的这部分收益会随市场波动而波动,无法100%保证收益。 

  信息披露不全  此“保本”非彼保本 

  普益财富银行部研究员张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从去年中后期开始,银行发行的结构性理财产品几乎都在主打“保本牌”,记者在不少商业银行的官方网站上也留意到,大约85%的中外资银行结构性理财产品都是保本型。然而在上周,市民瞿先生却向本报反映,他在某银行购买的一款保本型澳元理财产品,到期后“突然”不保本了!

  瞿先生告诉记者,去年8月,他在银行购买了一款3个月期的澳元理财产品,总共投入了30万元。当初买这款产品的时候,理财经理告诉他,这款产品虽然是浮动收益,但本金可以100%得到保证,即使到期后的投资结果很不理想,至少本金是安全的。 

  “就冲这句话,我才花钱买的产品。”瞿先生说,但3个月到期后,他接到银行电话时却被告知,该产品不仅没获得预期的投资收益,连本金都亏损了15%。直到这时他才知道,这款产品中承诺的“保本”,是针对兑换后的澳元本金,并非兑换前的人民币。产品到期后,由澳元换回人民币造成的汇兑损失,投资者只能自己承担,“到底以哪种货币为本金,银行的工作人员一个字都没提”。

  为查实瞿先生反映的问题,上周,记者在位于太平洋全兴店附近的一家商业银行营业网点内咨询了一款类似的产品。在这款2年期的澳元理财产品宣传册中有这样一段表述:“产品到期,银行将根据协议条款确定并支付投资收益,本投资产品保证客户100%投资本金。”

  但对于“保证客户100%投资本金”,宣传册中并没有说明是保证兑换前的人民币本金,还是兑换后的澳元本金。随后,记者就这个问题咨询了理财经理,该经理告诉记者,“你投资的是哪个币种,就保证哪个币种。”当记者再想仔细问清楚时,该理财经理却说,具体细节她不是很清楚,建议记者最好到个人理财中心了解。 

  随后,记者来到位于该商业银行二楼的个人理财中心,在得知记者要咨询这款结构性存款后,该理财经理立马向记者描述起这款产品的优点:“挂钩一篮子货币对美元的汇率,只要他们相对美元平均升值,你就赚了。照现在美元的走势,这款产品的预期收益超过6%肯定没问题……而且它100%保本,可以说是很安全的。”

  当记者咨询该工作人员:“保本是按照投资的人民币计算,还是按照用人民币兑换后的澳元计算?”工作人员这才表示,是以兑换后的澳元来计算本金。“那如果一年后澳元升值,我再兑换成人民币不就有可能造成损失?”听到质疑,该工作人员连忙说道:“汇率造成的损失是很小的,而且理财产品本身也在赚钱,完全可以抵消汇率波动的风险和损失!”  

  专家建议  监管部门应规范名称  

  记者私下与几家外资银行的客户经理聊到关于“结构性存款”的话题,他们普遍承认,以存款为名义的结构性理财产品确实更加获得客户青睐。因为在普通投资者眼中,去银行存款总是无风险的,所以在高收益的诱惑下,不少投资者到期满也未获知该产品的风险。

  不过,自从金融危机肆虐全球,一些原本低风险的产品出现了大幅亏损,挂着“存款”名头卖理财产品已经不灵了。据普益财富的研究数据显示,今年4月到期的25款结构性理财产品未实现预期收益,占全部到期结构性理财产品的58.14%。除挂钩利率的结构性理财产品全部实现了预期收益外,其他各类结构性理财产品都出现未实现预期收益的情况。其中,15款挂钩股票的结构性理财产品到期均未实现预期收益,且只有2款实现了正收益。

  此外,部分外资银行过于激进地开拓市场,以“结构性存款”、“双利存款”、“挂钩存款”等名称,来包装一些与海外资本市场和大宗商品市场挂钩的高风险产品,也导致亏损连连。

  对此,一位社科院金融研究所专家表示,银行以“存款”为名销售理财产品不太规范,监管部门应规范命名方式。按照我国银行法的定义,“存款”指存款人在保留所有权的条件下,把使用权暂时转让给银行的资金或货币。但是,结构性存款的英文名实为“StructureProduct”,属于个人持有的一个投资品种,与存款(Deposit)明显扯不上关系。本报记者 田园 吴宇宸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