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银监会号脉一季度 预警六大风险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4月16日 00:31  21世纪经济报道

  国内宏观经济出现复苏迹象,但下行挑战依然较大

  本报记者 杜艳 陈昆才 北京、上海报道

  4月15日下午2点多,各大银行类金融机构主要负责人匆匆赶往金融街银监会办公大楼,参加在此召开的一季度经济形势分析会。全国数十个银监局也布置了电视会议分会场。

  与以往历次会议不同的是,这次会议的气氛有点严肃。

  上周六,央行刚刚公布了一季度货币信贷数据,新增贷款4.58万亿元,这一数字令所有的市场人士为之咋舌,亦让本次参会的金融高管们心怀忐忑。

  所有与会的人都在期待一种最权威的监管明示:经济形势判断到底如何?怎么看待信贷的高速增长?如何把握当前的信贷风险?下一步监管何去何从?

  会议进行了两个多小时。银监会做出的基本判断是:当前的国际金融体系依然脆弱,全球经济短期内复苏希望渺茫,国内宏观经济出现复苏迹象,消费潜力有所增强,但国内宏观经济下行挑战依然较大,经济运行面临严重挑战。

  对于信贷高速增长,银监会认为应当关注面临的六大风险,其中包括:票据融资风险、地方政府背景贷款风险、房地产信贷风险、集团客户风险、大案风险等。

  宏观经济严峻挑战

  一季度宏观经济数据即将于16日公布,银监会对于宏观经济形势的基本判断如何,不仅将左右着未来的监管政策导向,也将对商业银行的信贷策略形成指引。

  对此,银监会的基本判断是,当前的国际金融体系依然脆弱,融资环境严重受损。自去年底西方各国竞相向金融市场注入流动性以来,迄今国际市场的流动性紧缺现状并没有改观。一方面,实体经济融资需求下降,另一方面,各金融机构的慎贷心理明显且融资能力下降,而以前强大的资本市场几乎已经失去了融资功能,融资依赖重新回归银行体系。

  银监会认为,全球经济正在经历同步下滑的过程,短期内复苏的希望渺茫。

  这一观点,与近期美国总统奥巴马的言论颇为相似。

  本周,奥巴马在华盛顿乔治敦大学发表演讲时称,近期的一些“经济进步的迹象”并不意味着艰难时期已经过去,“对于美国经济来说,2009年仍将是艰难的一年”。不少宏观分析师认为,美国的经济复苏之路至少还需要一年以上的时间,而在美国经济复苏之前,全球难言回暖。数据显示,截至去年第四季度,日本经济按年率计算环比下降12.1%,美国6.3%、欧元区接近6%的降幅。

  在金融危机演变成一场经济衰退的过程中,银监会认为,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两者正在共同推动全球经济进行新的结构性调整。

  与全球性调整过程所不同的是,在中国政府去年底强力抛出的4万亿投资计划的带动下,中国可能成为首个复苏迹象初显的国家。

  银监会认为,中国宏观调控的成效已经初显,宏观经济出现复苏迹象,固定资产投资有所加快。与此同时,在投资的强力带动下,中国的消费潜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开发,市场预期和企业生产出现企稳现象。

  与国外金融机构受损严重所不同的是,银监会认为,国内金融机构受影响较小,且经营状况进一步好转。

  银监会4月14日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一季度,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近70万亿元,不良贷款余额比年初减少107.7亿元,不良贷款率比年初下降0.38个百分点,继续保持“双降”态势。

  但银监会提醒与会人士,尽管有回暖迹象,但宏观经济运行依然面临着严峻挑战,不能掉以轻心。

  这些挑战表现在: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工业生产增速达到历史低位,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现象严重(尤其是钢铁和电解铝方面),工业企业经济效益大幅下降。

  银监会分析认为,由于外需依然萎缩,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将会锐减。而另一方面,国内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状况的加剧,将不利于消费的启动。

  信贷六风险

  基于以上对宏观经济的基本判断,银监会认为,当前金融依然要发挥支持经济增长的作用,但对于信贷的高速增长背后所蕴含的风险应该高度重视。

  银监会认为,一季度高速放贷冲动下,银行的信贷风险正在集聚。央行的数据显示,3月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为36.56万亿元,同比增长26.97%,其中,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34.96万亿元,同比增长29.78%。

  贷款的高增,既来自息差大幅减少后商业银行的股东回报压力,也来自信贷规模控制解除及银行体系流动性充裕后,商业银行的放贷冲动,同时也与考核压力下“做高规模”、担心央行信贷政策收紧而冲高贷款有关。

  银监会认为,正是以上的种种心理作祟,应该对银行的五类信贷风险予以关注。

  首要关注的,是票据融资爆发式增长后的潜在风险上升。

  自2008年11月取消信贷规模控制,并鼓励商业银行加强金融对经济的支持力度后,商业银行的信贷就开始了连续5个月的高速增长,且票据融资占比一直居高不下,今年2月份已经达到了45%的历史高位。

  商业银行对票据的白热化竞争,导致了票据贴现利率层层走低,甚至倒挂于同期的存款利率,多数票据缺乏真实贸易背景,融资性票据占了绝大多数份额,由此引发了“票据融资入市的担忧”。

  对此,银监会在2月份启动了对票据的专项检查后,于4月初再次启动对于信贷投向,包括票据融资的专项检查。

  除了票据问题引发关注外,银监会认为,部分地方政府背景的贷款的风险凸显也需要关注。而这也是银监会在2006年叫停银政“打捆贷款”两年之后,首次重申政府背景贷款风险。

  “在政策指导和市场环境限制的双重作用下,商业银行‘傍大户’的趋势重新抬头,这导致银行贷款集中投向少数大型企业和少数项目,尤其是财政刺激项目。”一位银行监管人士称。

  在此情景下,贷款主体的“政府化”倾向越来越突出。宁波某股份制银行信贷人员甚至告诉记者,该分行一季度新增贷款100%为“政府背景”类贷款。

  其实,在今年第一次经济金融形势通报会上,银监会已明确表示,由于政府融资平台资本金较少,资产负债率普遍高达80%以上,地方政府背景贷款风险上升。

  对此,某国有银行授信审批部门人士表示,政府背景的贷款风险主要在四大方面:一是,多头授信后,政府信用超额度膨胀,不利于资金的使用效率提高,且容易滋生挪用、乱投资行为,不利于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二是,政府背景贷款周期长,规模大,商业化运作程度不高,风险具有隐蔽性;三是,一些地方政府多借用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大量举债,而其背后的实际借款人是地方政府,造成地方政府隐性负债大举扩张;四是,由于土地出让金收益下滑,导致大量以土地为抵押或以土地出让收入为主要还款来源的项目贷款、政府融资平台公司贷款担保不足,第二还款来源不稳定,地方政府的偿债能力有待评估。

  “一些政府投资项目如果仓促上马而缺乏科学论证,这些项目未来的偿债能力值得关注。”前述银行监管人士直言。

  除了地方政府背景贷款需要关注外,银监会本次分析会议上再次将房地产信贷风险单独列出,单独点名。

  在房地产信贷风险方面,商业银行人士认为主要有三大表现:其一,开发贷款占比大幅上升,在新增房地产贷款中,开发贷款的比重已由去年末的30%多,上升到今年一季度末的60%多,一些地区的房地产开发投资增加较快;其二,土地储备贷款出现高增长;三是一些地区存在房贷过度竞争的现象。

  除了房地产信贷风险被重申之外,银监会也再次强调:集团客户风险依然严峻。

  实际上,早在今年首次经济金融形势通报会上,银监会已警示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当前大的政策和市场环境下,银行的集中性风险开始显现。以集团客户风险为例,2008年5月开始,大额不良贷款客户数、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开始连续反弹,至10月开始呈现加速上升态势。同时,关联企业群之间的风险传递也在加速。预计随着过去盈利时积累的现金储备逐渐耗尽,今年企业集团客户的风险将更加突出。

  另外,在案件治理前两年出现好转的情况下,今年的案件多发重新抬头,银监会指出,银行大案明显上升,骗贷案件明显增多,需要加以关注。

  监管部署

  一方面经济形势面临严峻挑战,另一方面银行信贷冒出新风险。两者叠加,不仅对商业银行,也对未来监管提出了新的挑战。

  与会银行人士称,按照以往的经验,贷款增速一旦超过20%,质量将会出现明显下滑。在指标考核压力下,“信贷员加班搞贷款,质量很难保证”,贷前调查、贷中审查和贷后管理压力加大。

  银监会认为,要充分认识当前形势,科学把握和优化信贷结构。

  比如,对于票据的爆炸式增长,与会人士称,监管部门指出,目前不能忽视虚假票据贴现、克隆票据的风险。

  银监会对银行提出的要求是:一是要像管授信一样来管票据;二是各行要强调基层银行,柜台人员不得和票据中介机构接触。

  同时,银监会对各基层监管局提出要求,要严格坚守风险监管底线,防范各类风险的发生。

  银监会明确要求,对于生产性项目建设,在有关部门正式批准之前,银行不得提供任何形式的贷款支持。并强调,生产性项目资本金要求不能放松。

  对于案件高发态势,银监会要求,要认真查处案件,控制高发苗头。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