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2季度信贷减速 银行遭遇最后困局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4月15日 04:21  每日经济新闻

  每经记者 陈珂 发自上海

  1季度超预期的信贷投放,已经让分析师们修正了对当季度银行业绩的悲观论调,但面对信贷减速几成定局的2季度,银行业的盈利压力或比1季度更大。

  不过,也有分析师认为,随着银行业信贷结构调整,净息差有望从2季度开始触底反弹,银行盈利也有望反弹。2季度或许会成为银行未来走向的分水岭。

  券商修正1季度银行预期

  据测算,今年1季度,中国银行业净息差同比下降幅度在55~60个基点,这意味着银行贷款同比增长要达到18%~24%,才能弥补净息差下降的负面影响。而当季末,银行业各项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9.78%。

  正基于此,券商纷纷修正了对银行业绩的判断。招商证券表示,1季度银行业绩或略好于预期,银行估值中枢可能继续上移至接近2.5倍市净率的水平。

  进入2季度后信贷减速,将对中国银行业的盈利形成考验。“我们预期2季度银行盈利会比1季度低。”昨日,一资深券商分析师对《每日经济新闻》表示。“2季度预计净息差同比下降幅度至少也在50个基点以上。”这意味着即使保持20%以上的信贷增速,也难以完全弥补净息差下降的负面影响。“从当前的情况看,即使央行4月继续保持宽松的货币政策,银行信贷扩张的驱动力也会大幅削减。”

  昨日安信证券发布报告认为,随着年初银行集中信贷投放的结束,以及财政项目初期对资金的集中需求的下降,未来信贷新增速度应该会逐步下滑。

  2月新增贷款必须大幅下降?

  昨日,德意志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马骏警告,如果监管层不在2季度对信贷增速进行控制,可能加大经济二次见底的风险。

  在马骏看来,当季的新增贷款环比增幅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下个季度的环比GDP增长。今年1季度新增贷款飙升,几乎肯定会导致2季度GDP环比大幅上扬。

  “但是,2季度的新增贷款环比必须大幅度下降。”马骏表示,只有2季度以后月均新增贷款下降到3000亿,才能将全年新增贷款控制在7万亿内,将中期通胀和信贷风险勉强维持在可控范围。

  如果在2季度不控制贷款增速,等风险大面积暴露之后,3季度被迫以更大力度砍压贷款,加剧信贷大起大落,从而加大经济二次见底的风险。“短期内监管层必须尽快进行窗口指导,控制贷款增速。”

  银行信贷结构良性调整

  面对信贷减速的负面影响,3月货币运行报告释放了相对积极的信号。报告显示,银行业信贷结构正在调整。3月份票据融资占比大幅缩小,中长期贷款明显增加。截至1季度末,利润贡献率更高的一般贷款增速反弹到22%。

  西南证券分析师付立春表示,贷款中长期化意味着三方面利好:一是降低存贷款久期错配带来的利差损失,二是降低银行操作风险,三是平滑经济周期带来的信用风险。

  从存款看,3月份新增存款中活期占比上升。与此现象一致的是,3月份M2与M1的差距继续缩小,未来可能出现存款活期化的趋势。“这将降低银行存款的平均成本。”安信证券银行业分析师高源认为。

  申银万国的分析报告则指出,鉴于1季度高信贷增量对全年收入利润产生正面贡献,一般贷款,尤其是中长期贷款占比如果在2季度提高,从而带动净息差全面止跌回升。

  招商证券认为,“银行股2季度可能由流动性驱动转向基本面驱动。”随着实体经济信贷需求的提升,将为银行提供更多盈利空间更大的信贷项目。

  投行预测

  全年新增信贷或达8万亿 仍有降息空间

  在1季度4.58万亿新增信贷额度的基础上,投行对于全年新增信贷额度的判断都超过了5万亿。摩根大通经济学家王骞日前预计全年新增贷款或达7万亿至8万亿的规模,“监管层会容许信贷增长,其目的是使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足以保证GDP增速实现8%的增长目标。”

  摩根士丹利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王庆则估计,今年全年新增贷款规模或达6至7万亿元。他认为11月以来快速的贷款增长将在未来几个月出现调整。随着四万亿投资计划开始实施,贷款的增长将更多取决于银行和企业等微观主体。

  前3个月M2增速已经远远超过央行制定的17%的目标,引发了市场对于未来信贷紧缩政策出台的预期。对此王骞认为,在全球经济下滑的背景下,央行仍然强调将维持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充足的流动性。他预计2季度会有一次27个基点的降息,也可能进一步下调存款准备金率。

  美林证券经济学家陆挺也表示,宽松的政策基调今年不会改变,预计今年降息幅度为54个基点。

  每经记者 马骏骎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