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四大行信贷增长生猛 股份制行面临项目尴尬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4月14日 01:05  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记者 王芳艳 上海报道

  一季度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新增再创天量。在一季度人民币贷款新增4.58万亿元的总盘子里,国有大行与股份制银行的信贷增长呈现不同的局面。

  3月份国有四大行新增信贷9943亿元,为信贷新增贡献了主要的推力,而股份制银行只新增4061亿元,自今年年初至今,股份制银行人民币信贷新增占比正逐步下降。

  “过去几年股份制银行凭借其体制的灵活,在发展速度上大大超过了国有大行。但是在这轮信贷井喷中,政府项目为主导的投向,很可能使得股份制银行落后了。”一位股份制银行公司业务负责人感叹。

  “铁公基”拉动大行信贷

  根据央行公布的数据来看,今年1到3月股份制银行(包含交行)的人民币信贷新增分别为4984.5亿元、2731.73亿元、4061.38亿元。而今年1到3月人民币新增贷款分别为1.62万亿元、1.02万亿元、1.89万亿元,股份制银行占新增贷款比重约从30%逐步下降到了20%。

  而同时国有四大行2月、3月新增贷款分别为5510亿元、9943亿元,均占总的人民币新增贷款50%以上。

  以从商业银行获得的上海一季度各个银行贷款情况为例,今年一季度上海人民币信贷新增大约2117亿元,其中农、中、建以及交行(有着特殊地位:上海世博会的赞助商)增长均超过200亿元,加上工行100多亿元,五大行共增长1120亿元,占了整个盘子的50%以上。

  而中信银行、光大银行、广发行、深发展、招行、浦发银行兴业银行民生银行、浙商银行等10家股份制银行占比较小,总共新增592亿元,其中有个别股份制银行甚至出现比年初负增长的情况。

  如果进一步分析,国有大行和股份制银行在信贷增长的结构上也存在较大分别。

  根据中信证券的分析,2009年年初以来各家银行表现开始出现分化,国有大银行一般性贷款增幅较高,预计各行一季度贷款较年初增长10%以上,前三月国有银行新增贷款中,基建类贷款占比是上升态势,分别为28%、26%和33%。

  而前两月股份制银行新增贷款主要源于较高比例的票据,3月份才开始加大一般性贷款投放,3月新增票据占比才由2月的70%回落到18%。

  “据我了解,某家股份制银行票据前两个月占比达到90%以上,也就是说1000亿信贷里有900亿是票据。而一般性贷款增长就缺少动力了,可见压力之大。”某上市银行高管透露。

  因此,如果没有票据业务的支撑,很多股份制银行的信贷数据实际上将大大缩水。

  实际上,在这轮信贷投放中,两类银行的境遇之差已非常明显。由于2009年的信贷增长主要依赖中央及地方政府主导的大项目、大公司为主,即银行俗称为“铁公基”的项目,国有大银行有客户和政府资源的优势,因此在争取项目上更有利。

  股份制银行目前都把目光瞄向了省级政府大项目,但与大行动辄几十亿几百亿大项目贷款相比,大部分股份制银行在“关系”营销、资金投放上毕竟处于劣势。

  “在风险控制方面,有时候我也很迷茫,因为同业的信贷增长太快了。”一家股份制银行风控部门人士感叹。

  业绩分化

  这种信贷增长的不同境遇,将带来今年银行业绩的分化。

  中信证券在其四月份的银行业分析报告里预计,大银行全年季度间收入呈现环比正增长,全年业绩将超预期。预计工行、建行一季度业绩同比负增长5%左右,中行由于受海外市场业务亏损拖累一季度业绩负增长15%左右。

  其中一个很重要的逻辑是,国有大银行及城商行息差下降较小,贷款中市场化定价部分较低的银行在降息背景下贷款收益率下降较小。

  其原因主要为,大银行及城商行的贷款客户都是全国或者当地的大客户,贷款利率原本就是下浮的,而股份制银行的贷款客户在2008年初信贷紧缩的环境下,贷款利率上浮占比较高,2009年贷款重定价之后,实际贷款利率下降较快。

  其次,2009年一季度股份制银行票据较年初增速高达115%,而大银行和城商行只有80%和47%。

  第三,国有大行及城商行的活期存款占比较股份制银行高,而股份制银行的存款定期化更为严重。截至2009年一季度,国有大行和城商行的活期存款比例分别为40%和43%,而股份制银行只有35%。

  不过,也有部分股份制银行正在进一步渗透大项目,例如浦发银行已经在北京设立了信贷审批分中心,以加强对北京的营销,其今年一季度的信贷新增量超过1500亿元。

  但这仅仅是短期的一个判断。“这种政府大项目驱动型的信贷投放从长期来看,是不健康的。”另一位证券分析师表示,目前中小企业信贷和民间投资的资金支持仍然受到“歧视”。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