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伟霖
根据普益财富研究员张星的介绍,2008年以来,由银行发行的涉及资本市场的理财产品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打新股”产品,另一类则是以基金为投资标的的产品。
但在去年的市场环境下,两类产品在投资上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其中资金投放量最大的“打新股”类产品随着股市持续低迷,热销势头在二季度就基本中止。
银行理财产品溃退
根据社科院《2008中国银行业理财产品运行分析评价报告》统计显示,市场在“打新股”类产品上所投放的资金在2008年上半年达到4239亿元,但在下半年却锐减至1228亿元。
事实上,据张星介绍,鉴于2008年下半年后市场处于无“新”可打的状况,不少“打新股”产品不得不提前终止,或者改投其他领域。
如上海银行的“慧财”07304期理财产品,本应在2008年12月底到期,但在2008年11月6日即提前宣告终止。该行给出的理由是,在最后一只新股华昌化工自9月中旬上市后,沪深两地证券市场至终止日就再没有新股发行。同样在12月到期的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天富人民币理财计划1号”也是宣布在11月初就提前终止及第一次清算。
而以基金为投资标的的理财产品,则更是因市场的下滑而遭遇较大亏损。
据张星观察,目前银行对于这部份产品的处理,多是采取了延期的方式;还有的银行则是对投资人进行了补偿,即用较高收益的产品,如收益较高的信托贷款产品,出售给上述部分受损的投资者,银行则放弃本应收取的部分费用以及收益分成。
另一方面,上述银行涉“股”产品的整体溃退,使得原本被基金公司当作“蓝海”的投资咨询业务资产规模随之缩水。
华夏、鹏华、海富通、国投瑞银、汇添富、建信、广发、长盛、大成、信诚、易方达、工银瑞信、泰达荷银、长城等基金公司都曾出任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资顾问。
但在2008年,除了华夏基金和国泰基金等少数公司由于2008年在固定收益市场上有所斩获,使得投资咨询业务资产规模有所增长外,其他基金都有不同程度的下滑,即便是在这方面拥有天然优势的银行系基金也受到较大冲击。
“一对多”业务冲击波
在外界看来,基金此前涉猎银行理财产品的“蓝海”,很大程度上是为未来的专户理财客户资源所做准备。
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巴曙松曾估计,就基金公司已经开展的投资咨询业务来看,不少基金公司的业务规模已经超过100亿元,全行业估计规模近千亿元。巴曙松认为,这部分是最容易直接转为专户理财的资金。
而在今年年初,监管机构提出2009年将加快推进基金公司“一对多”专户理财业务,将进一步降低了专户理财的门槛。对此,普益财富分析师张星也认为放开“一对多”后专户理财可能吸引一部分高端客户过去,对银行客户的分流不可避免。
但在部分基金人士看来,这种想法还是太乐观了。
上海某基金公司机构客户部总监表示,基金此前所从事的顾问业务从实质上可以说是相当于“一对多”的专户理财业务。
在银行的理财产品的运作上,都是采取了同样的组织架构,由发行银行、信托公司和投资顾问组成。这当中,基金公司的角色虽然举足轻重,对信托资金的运用拥有决策权,在进行实质上的投资操作,因此仅从投资管理的转移上不存在问题。
“不过现在银行理财产品、尤其是聘请基金作为投资顾问的产品,其最低门槛可以降至5万;而根据《征求意见稿》,在‘一对多’专户理财业务中,单个产品人数不得超过200人,准入门槛为个人50万元、公司100万元,目标客户差异化其实仍是较大。”
“即便是高端客户,目前这方面的客户资料是掌握在银行那边,而这些高端客户从忠诚度来说多数也不大可能轻易改换门庭。”
不过值得注意的问题是,一旦专户“一对多”放开,对于目前基金的投资咨询业务却可能还存在另外一种影响,即基金公司未来该如何协调两种业务的利益关系?
据记者了解,虽然在投资的操作上基本相同,但两种业务对基金公司的“贡献”上或将存在较大差距。
目前基金作为理财产品投资顾问,只能享受固定收益,因为在监管层发布的《关于基金管理公司向特定对象提供投资咨询服务有关问题的通知》中规定,基金公司不得与投资咨询客户约定分享投资收益。
据上述机构总监透露,当前基金在这方面的固定费率要远低于公募基金,多数在1%以下。但在正在开展的专户理财业务上,基金不但可以收取管理费,同时还参与利润的分成。
而当同一套班子,以同样的工作量做不同收益的业务时,基金公司将如何一视同仁?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