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银行理财产品 亏损不是主要问题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3月17日 07:45  每日经济新闻

  虽然行业内外对于银行理财尤其是某些外资行去年以来成规模的亏损问题已经形成共识,但行业最高监管部门对于这个问题的态度至少从外面看依然暧昧。在消费者“苦主”面对巨额损失而投诉无门、诉讼无据之时,最高监管部门依然付出过多的护犊之情而不给出解决方案,似乎不是最恰当的处置方式。事实上,导致理财产品出现问题的原因多种多样,既有某些银行操作的不规范甚至违法欺诈嫌疑的原因,也有某些消费者本身对理财产品的过高期望的因素,当然也与行业监管不力有关。

  首先需要正视的是银行理财问题,正确的说是非保本理财问题的严重性。目前正运行的337期QDII中,亏损率达到95.8%。

  行业主管部门提供的理财数据显示形势似乎一片大好。银监会创新部副主任尹龙日前在有关理财产品的专题会议上引用银监会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全年,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募集金额达3.7万亿元,总体亏损低于1.7%。即使从产品数量上分析,截至2008年底4827只产品中有500只浮亏,占10.35%。

  那为什么社会对于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诉节节升高,成为一个“问题”呢。中国社科院金融所的《2008银行理财产品评价报告》中的数据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信息,2008年全国56家商业银行共发行银行理财产品4456款。其中,普通类理财产品占90%以上的市场份额。显然社科院的统计数据比银监会的统计稍有出入,但其中可以清楚知道的是,2008年银行理财产品中90%以上的理财产品是“普通类”理财产品,这些产品实际上就是基本保本的无风险产品,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去年银行在从紧货币政策下给某些企业变相的贷款,这些产品甚至是银行担保的。而出现问题恰恰是不到理财产品数量10%的“非普通类”产品,且集中于股票、商品市场。

  比较上面两个统计数据的意义在于,两者的分母不同。因为目前引起纠纷的理财产品正是那些占市场份额不足10%的产品,且集中于股票、商品市场。如果分母采用非保本产品的发行数据,那么理财市场的亏损情况就非常严重了。社科院金融所2009年1月的数据显示,1月共有13款零/负收益理财产品,而在到期的68款外币产品中,有18款产品是零/负收益率,占比为26%强。而另一家理财研究机构普益财富的数据显示,目前正运行的337期QDII中,实现正收益的QDII理财产品有14款,亏损率达到95.8%,其中有220期累计净值亏损40%以上,98期亏损超过60%。

  第二个要认识的是,理财的主要问题不光是亏损,而在于某些银行操作的不规范甚至违法的行为,并有欺诈消费者的嫌疑。

  从笔者所见所闻看,有相当一部分消费者在回忆购买的整个过程以后,发现自己遭遇了银行方面的恶意欺诈。突出的就是外资行发行的QDII产品。事实上,早在去年4月11日,银监会就发布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表明“商业银行不得以理财产品名义变相代销境外基金”。但某些外资银行则以 “资产管理”的概念来搪塞,监管机构则“研究”到今天还没有结果。

  在一些挂钩商品、外汇的理财产品造成的亏损案例中,银行在设计时未考虑市场剧变风险,没有足够的对冲,这是造成目前局面的根本原因。而在销售这些产品的过程中存在着大量误导现象。事实上,某外资银行销售经理就告诉笔者,销售这些理财产品的人目的只有一个:把东西卖给你。

  第三是面对已出现的问题该怎么办。某些银行的做法是私了,私了不了就拖。但中国消费者不能投诉无门,有关部门应该给消费者有一个出“气”的地方。在我国香港地区,购买雷曼债的消费者就已正式在美提出起诉,求偿16亿美元。当然,也决不能因为理财产品出了问题而停止创新。理财市场的问题不是亏损,而是需要创新的产品——当然银行必须清楚告诉消费者你卖的是什么,他买的是什么,风险在哪里?

  只有在面对问题时勇于解决问题,理财市场才会越来越好。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