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几番波折 票号故里终有自家银行

    2月27日,太原旱西关街46号,太原市商业银行总行的楼顶,提前立上了新招牌——晋商银行。

    一天之后,在去年10月19日度过自己10岁生日的太原市商业银行,将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它的接替者晋商银行,则将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关注中正式落地。

    在“浙商银行”“徽商银行”等纷纷成立之后,曾执中国金融牛耳的晋商故里,终于迎来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品牌。

    鲜为人知的是,从提出设想到正式筹建再到最终成立,从最初民间资本主导的思路到最后以太原市商业银行为基础进行重组,晋商银行的成立也颇多波折。

    概念提出

    创办一个以民间资本为主体的股份制银行

    2005年3月16日,一个新成立的组织——山西省太平洋经济合作委员会(以下简称山西PECC)引起了全国媒体的兴趣。原因很简单,在成立仪式上传来消息,推动组建晋商银行是该组织的主要任务。

    “最初就是看中了山西数额巨大的民间资本。”刘俊平,山西晋中人,现任山西省太平洋经济合作委员会的秘书长。晋商银行的概念最早便由他提出。

    时间回溯到2003年,正是山西煤老板成为媒体关注焦点的时候,“团购悍马”“抢购豪宅”等等抓人眼球的报道纷纷指向了新近崛起的山西煤矿矿主,“煤老板”一词也迅速成为巨额财富的代名词。诸如此类的事件引起了刘俊平的思考:煤老板难道只会购豪宅买名车?就不能干点别的?通过跟一些煤老板的交往,刘俊平得知,其实这些坐拥巨额财富的煤老板也想投资,无奈除了倒腾煤炭以外实在再不会干别的了。

    办一个山西人自己的银行怎么样?刘俊平没有想到,自己这个想法一经提出,马上就受到包括煤老板在内的不少山西企业家的响应。“办银行好,我先投一个亿!”“我投两亿……”与他熟悉的不少煤老板纷纷表达了自己的入股意愿,甚至连一些不认识他的老板们也托人找来,说要拿钱入股办银行。

    正是这些民间资本的热情,让刘俊平产生了创办一个以民间资本为主体的股份制银行的想法,作为晋商文化的发源地、作为银行鼻祖——票号的诞生地,“晋商银行”这个称号自然而然地在他脑中诞生了。在2003年的一次研讨会上,刘俊明正式提出了“晋商银行”这个概念,引起了在座专家的强烈反响。

    山西PECC成立后,先后调研了浙商银行、徽商银行、渤海银行,以及我省的100多家民营企业。结果发现,山西的民间资本总额在2000亿元以上。而且大多数民营资本对于成立山西人自己的银行也表示出非常积极的态度。

    前身多难

    除了先天不足,还有身上沉重的历史负担

    曾担任太原市商业银行支行行长的徐春(化名),见证了该行十年的风雨之路。用他的话说,早在太原市商业银行成立之初,复杂的身世就注定了其前行的道路将充满曲折。

    1998年10月19日,太原市55家城市信用社在政府的主导下合并重组,太原市商业银行正式挂牌成立,成为山西本土首家股份制银行。但也就在这一年,民生银行华夏银行、光大银行纷纷进入太原,在金融市场跑马圈地。

    徐春说,成立之初太原市商业银行全行存款余额50亿元,贷款余额37亿元,总资产只有58亿元,与其他国有银行以及全国性的股份制银行相比,太原市商业银行就像“一个体弱瘦小的小弟弟”,不但业务功能单一,而且业务范围狭小,只能在太原地区开展业务。

    除了先天上的不足,阻挡太原市商业银行发展的还有身上沉重的历史负担。“一是人员负担,都是原来信用社的老员工,人员素质和水平相对较差,这不仅影响了银行的发展,而且直接导致人员流动性不足,无法引入人才,难以补充新鲜血液。二是坏账负担,过去遗留的大量坏账加剧了银行的经营风险,加大了经营难度。这些负担使得本就羸弱的太原市商业银行的前行步伐显得更加步履蹒跚。”徐春告诉记者,除此之外,成立之初时经营体制、机制的不完善也束缚了银行的发展。“比如在运作机制上不规范,不是按照一个企业来运作。另外还缺乏激励机制,无法体现多劳多得,‘大锅饭’现象还很严重。”

    2004年之后,太原市商业银行开始进行转型,开办“直客”模式汽车信贷业务、建立以小额商铺经营权质押贷款模式和“商融互助担保基金模式”……尽管做出多方努力,却是积重难返。时至今日,打开百度搜索关键词“太原市商业银行”,排在前面的不少是关于该行服务的投诉。

    来自省银监局的数据也显示,太原市商业银行尽管资产总额大幅增加,当时的资产充足率仅为-18%,风险评级为5级(分1-6级,数字越大风险越大),甚至“面临摘牌的风险”。

    谁来主导

    整合地方金融资源,探索建立晋商银行

    对于晋商银行,刘俊平曾提出五大理念:以城市商业银行为主,剥离不良资产,干干净净地创立银行品牌;严格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实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行长面向全球聘用;以山西民营资本为主,吸纳大团体资本入股;在不影响国家经济安全的前提下,吸收外来资本入股;筹建晋商银行和推动上市同步进行。

    尽管在2004年成立的浙商银行做出了表率。但在“谁控股?”这个问题上,我省著名经济学家孔祥毅却有不同的看法。

    孔祥毅说,晋商银行还是应该由政府控股。他说,银行是一个能够“生钱”的地方,关系到国家金融体系的稳定。正因如此,世界上没有任何一家银行是完全由私人控股的。再说,我省民间企业家的水平还难以达到组建成熟商业银行的水平,纯民营的银行架构肯定难以实现。晋商银行刚刚成立,羽翼未丰,由政府资本控股,用政府信用来强化银行信用是非常必要的手段。

    孔祥毅的观点最终得到了认可,2007年的山西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了“整合地方金融资源,探索建立晋商银行”。

    2008年晋商银行的组建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在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加快推进晋商银行组建工作”后,当年1-5月,山西省委、省政府多次召开专门会议,研究相关事宜。省银监局多次派专人赴省外考察多家银行,制订重组方案。在“十易其稿”之后,2008年9月5日,该局提交的《山西省组建晋商银行工作方案》在省政府召开的工作会议上审议通过。

    脱胎换骨

    消化了不良资产,风险评级大有起色,资本充足率将近30%

    据知情人士透露,根据此前浙商银行、徽商银行等城市商业银行的重组经验,把我省已有的太原市商业银行和大同、长治、阳泉、晋城、晋中共六家城市商业银行打包成立,一度是晋商银行考虑的方案。但这一方案遭到了其他城市商业银行几乎一致的反对。“害怕被拖累。”阳泉商业银行相关人士说,由于竞争并不像太原一样激烈,各市的商业银行普遍效益不错,并不愿意因为合并而帮太原市商业银行“背包袱”。而省银监局相关人士则表示,由于“全省联合成本太高”,征求各城商行意见后,最终方案确定为以太原市商业银行一家为主进行重组。

    然而坏账率一度高达40%,不良资产高达30多亿元的太原市商业银行的重组也并非易事。“政府下了大决心。”省银监局相关负责人说,消化原有的不良资产,让省政府、太原市政府都面临着艰难的选择。“省政府要拿出真金白银,出资20亿元。”该负责人表示,太原市政府则面临着两难困境,“不拿钱,太原市商业银行的风险会越来越大;拿出钱来,关系自然不像以前密切,也不会再起主导作用。但太原市政府最终还是拿出钱来了,消化了3亿元左右的不良资产。”此外,通过市场运作的方式,由企业通过议价购买法人股的方式消化了14亿左右的不良资产。

    在不到4个月的时间后,面目焕然一新的太原市商业银行,风险评级在2009年初已经跃升到3级,资本充足率将近30%,远远超过6%的监管要求,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也达到了210%,是监管要求100%的两倍多。

    新的起点之上,晋商银行也有了新的目标——在省内没有城市商业银行的市开设分支机构,并最终走出山西,实现跨地区发展,成为国内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银行。

本报记者 薛皓中 郭瑞坤 康东海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