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长期贷款猛增 银行风控迎接考验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2月18日 03:04  第一财经日报

  石仁坪

  信贷滚滚,除票据融资风行外,中长期贷款增长也很迅速,因为这正是基建扩张的季节。

  央行公布的1月信贷数据中,非金融性公司及其他部门中长期贷款增加5229亿元,相当于去年增量2.11万亿元的四分之一,比信贷政策放松后去年最后两个月增量之和还多55%,近3个月合计投放8594亿元。

  “去年前10个月,中长期贷款同比少增,11月和12月很快回升,这个现象和政府刺激经济计划有密切关系。”央行调查统计司副司长阮健弘本月5日在由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组织的“2009年度金融运行分析会”上表示,中长期贷款主要投向基础建设领域,比较集中的是电力、燃气和水的生产和供应,交通运输、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等也在增加。

  这样的集中度,考验着银行在机会面前的竞争力和风险控制水平。今年春天银行的大面积集中播种,未来收回的将是利润还是坏账?

  大银行大项目

  上月工商银行各项贷款增加1171亿元,其中693亿元投入电网、铁路、核电和公路等国家重点项目建设,占比近60%。

  “贷款集中度在提高。”工行金融市场产品研发与分析处处长张兴胜在上述分析会上表示,贷款行业集中度和客户集中度都在提高,从月度数据看,趋势非常明显。

  “以去年底出台的新增1000亿元的投资方案为例,铁路、公路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部分占四分之一,主要是铁路还有国家高速公路。”发改委国民经济综合司丛亮在上述分析会上表示。

  “任何经济刺激措施,无非是在民生、基础设施。财政政策主要是通过政策来全面带动社会资金。”光大银行投行部总经理刘珺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4万亿元”如果没有社会资金紧跟,整个刺激措施的作用会打折扣,而银行的看法也较为一致,这些领域是风险相对较低、保障措施较充分的领域,因此集中度有可能短期增高。

  “即便没有刺激措施,基础设施本来就是相对集中的领域,它的特点就是资金密集型,对银行资金的需求比较大、期限比较长。”刘珺说。

  中信建投分析师佘闵华表示,近期在与银行交流时发现,大银行集中投放在能源、交通等基建领域较多。“大银行有这方面的优势,中小银行一般不会过多地集中投放。”

  “从贷款的机构来看,去年10月以前中小金融机构的贷款增速都比较快,但到11月以后,特别是刺激内需项目启动以后,主要金融机构贷款增速反弹明显。”阮健弘表示。

  佘闵华认为,鉴于批复程序等问题,很多项目未到集中放贷之时,未来这类贷款虽然不会像1月那么放量,但二三季度还有可能形成小高峰。

  据悉,某大型银行放贷进程跟项目进程走,而很多大型项目尚未开工,特别是北方地区冬天不宜开工,很多贷款将在开工后发放。

  “路”况如何?

  上月23日,中原高速公告称,预计去年净利润同比下降约45%。原因在于,其投资建设的郑州至石人山高速公路2007年底建成通车后,由于该项目完工交付使用后利息资本化停止、借款利息直接计入当期财务费用等,去年该项目通行费收入不能抵消其相应增加的成本费用。

  “这是行业属性,不可避免。”长江证券交运行业分析师杨志清说,公路建成后前两年效益可能不太好,但长期来看还是不错的,收费期一般都在二三十年,不会有很大风险,特别是主干道,而且国家还在促进汽车行业的发展。“有的高速公路一直在分流,也有可能导致入不敷出的情况。”

  公路正是银行集中放款的对象之一。各大银行与地方政府、大型企业签署的授信合同,大多包含对当地公路建设的信贷支持。去年11月,广西交通投资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与12家银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意向贷款金额高达1213.5亿元;去年12月,国家开发银行等5家银行的山西分行与山西省交通厅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和首批贷款合同,框架协议总额1750亿元。

  “公路行业的还款压力很大。”一位公路行业资深人士告诉本报,但车流量多的可能没问题,有的可能连利息都难以偿还,更别说本金,只能一年一年往后拖。

  这位人士表示,公路业借贷难度不大,因为有路“押”着;车流量少的地方贷款较难,某些地方存在收费额连利息都无法保证的情况。“能够持续足额还利息,银行就觉得是好项目了。”

  佘闵华认为,公路、铁路等项目的贷款回收,不仅仅靠收益,还要看财政支持的力度。

  “银行通常很少给某一家项目公司单独贷款,而是向集团贷款,集团将内部公路资产作为资产包来运营,可以实现整体盈利。”杨志清说。

  有银行人士认为,基建贷款需要银行谨慎筛选,当地政府介入和好项目之间不能画等号,项目偿付现金流情况更值得关注。

  银行“熟”了?

  “目前的贷款爆发式增长可能对于建材等基建相关行业是短期利好,但对于银行业来说长期不利。”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下称“中金”)一份报告指出,上世纪90年代金融业改革前的历史教训提供了前车之鉴,1993年至1997年经济下行周期中,银行系统大力扩张信贷,引发坏账高企的后果,不良贷款率几年间翻番。

  “尤其是考虑到目前的基础设施饱和,且投资与消费严重失衡,继续加大投资引发未来坏账的风险较高。”中金报告认为,公路建设趋于饱和,而港口供过于求。

  刘珺则认为,与10年前相比,“现在银行比以前成熟了很多,规则性、硬性约束更强了”。银行是在相对审慎的基础上展开工作的,尚无系统性风险迹象,有无潜在风险亦难说,但信贷不可能野马脱缰式地增长。

  国泰君安证券的研究报告认为,银行信贷风险仍在可控范围内,大量新增贷款投向优质基建项目和低风险票据融资,银行风险控制意识较强,经济回暖可能性较大,银行信贷质量很可能普遍超预期。本报摄影记者/高育文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