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6家上市银行业绩研读 09年银行业绩快速回落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1月24日 10:29  东方早报

  随着浦发银行、深发展等上市银行分别发布了2008年业绩快报,上市银行第一轮“业绩大考”普遍呈现利润大幅上升的情况。除深发展由于提高信贷拨备同时核销大量不良资产导致净利润下滑七成之外,其他银行的净利润增长幅度喜人。

  东方早报理财一周报记者/陈珺

  近日沪深交易所14家上市银行中已有5家公布了业绩快报,1家公布了业绩预告,在这6家二线中小银行中,除深发展外其余的5家业绩都有较大增长,有的净利润还实现翻番。

  然而,在业绩骄人的2008年过后,面对基准利率下调净息差收窄、贷款不良率上升、外资大笔抛售中资银行股份等多种不利因素的共同影响,2009年等待银行业的或将是漫长的冬季。

  2008业绩普遍大增

  在近日公布业绩快报的多家上市银行中,中信银行以132.64亿元的净利润排在首位,其次分别为浦发银行125.12亿元和兴业银行113.63亿元。

  数据显示,浦发银行在2008年实现净利润125.12亿元,同比增长127.53%,每股收益为2.21元;兴业银行实现净利润113.63亿元,同比增幅为32.34%,每股收益为2.27元;中信银行实现净利润132.64亿元,同比增幅在60%左右,每股收益为0.34元;南京银行实现净利润9.09亿元,同比增长70%左右,每股收益为0.62元;而深发展由于大额拨备了56亿元,同时核销不良贷款94亿元,导致全年净利润下滑77%至6亿元左右,每股收益仅为0.20元。

  由于首批公布业绩预告的均为中小型中资银行,从以上公布的数据来看,2008年中小型中资银行在营业收入上普遍表现不俗。

  虽然目前为止三大国有商业银行尚未公布业绩预告,但从已掌握的数据来看,业绩大涨已成定局。农行18日在业绩快报中披露,2008年实现净利润511亿元,同比增长19.1%。

  年末突击放贷

  2008年上市银行净利润较快增长的原因,主要在于生息资产规模的增长,净利息收益率的提高,非利息收入的高速增长,以及实际所得税率的下降。多数银行成本收入比进一步降低,信贷成本也控制在较低水平。其中,所得税和规模增长的贡献较大,分别为19.2个和16.3个百分点。

  多家银行的数据显示,全年新增贷款额都呈现大幅上升的情况。工行最新数据显示,2008年全年新增人民币贷款5300多亿元,同比多增1660亿元,增幅为14.2%,贷款增量居同业首位,这也是工行历年来投放最多的一年。建设银行2008年的新增贷款也明显超过往年,其中基本建设贷款全年新增近2000亿元、流动资金贷款和贴现业务新增约1500亿元、个人类贷款新增约1000亿元。

  银行业在2008年第四季度新增贷款曾一度下滑,而去年12月份则出现了反弹。上海证券研究所银行业分析师郭敏认为,银行年末突击放贷、争夺优质贷款资源,是成就12月货币信贷数据反弹的主因,这也间接影响到了银行2008年的业绩。郭敏指出,大量新增贷款主要与政府4万亿投资相关,这些贷款为政府主导的项目,风险小,相比企业贷款还款更有保障。而银行业年末加大放贷力度,用“先到先得”的策略争夺优质贷款项目,也助推了银行的收益。

  资产质量分化

  值得注意的是,在各家预报2008年业绩的银行中,深发展由于大额拨备了56亿元同时核销不良贷款94亿元,导致全年净利润下滑77%至6亿元左右。在追逐高额利润的同时,对银行资产质量的关注再次被提上议事日程。

  对此,交银国际某研究部主管表示,深发展的业绩下滑并非偶然,“2007年3月份,深发展公告2006年净利润增长319%,我们在当月的报告中就指出:值得警惕的非正常高增长。业绩大幅起伏的背后是不良资产准备计提的作用,本该之前计提的准备在2008年末一次性提出,导致了2008年净利润负增长77%。”

  事实上,不仅是深发展,各家银行都不同程度地存在隐忧。东兴证券研究表明,引起资产质量下滑的两项重要指标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比例,在2008年三季度末已经显示出双升的情况。存在这些问题的银行,包括宁波银行、兴业银行、民生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一项数据上升的银行,则包括了浦发、交行、建行、中行等。

  安信证券研究认为,随着2009、2010年经济前景的悲观预期,企业将面对经营最困难的两年。对银行而言,考虑到贷款从投放到呆坏账出现的平均滞后为2年,在经济高速增长期以及利率较高时投放的贷款,其带来的不良贷款反弹有可能在2009年上半年开始显现,预计这种趋势可能在2009年下半年到2010年持续。这些因素将使银行的资产质量面临考验。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