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交通银行研究部
2008年,伴随着资本市场的深幅回调,基金、券商集合理财产品遭遇重创,而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尽管经历了较为严重的“监管风暴”,但凭借其稳健、多样化等优势,受到投资者的追捧,成为资本市场弱势下的资金避风港。
一、当前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快速发展但问题犹存
据统计,2008年上半年共有53家商业银行发行了2165款理财产品,接近了2007年全年的发行量。在发行规模方面,2008年上半年的销量逾9100亿元,也已经超过2007年全年的水平。2005年以来银行理财产品发行数量几乎每年翻一倍,发展之快令人惊叹。但在银行理财业务快速发展的同时,存在的如下问题也不容忽视。
(一)理财产品与服务同质化严重,创新能力较弱。目前我国金融业仍然实行分业经营,在该体制下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空间受到极大的制约,大多数中资商业银行推出的理财产品仍然是围绕组织存款进行的简单组合,理财服务仍停留在咨询、代销产品与提供简单投资建议等浅层次上。而国际先进商业银行的理财产品包括投资规划、合理避税、遗产管理、资产管理等多项功能,不仅能提供顾问型理财服务而且能够依照客户的理财需求进行委托投资理财与深层次服务。因此,与国际先进商业银行相比,中资商业银行的理财产品与服务同质化严重,创新能力相对较弱。
(二)专业理财人员匮乏。理财服务是一项综合性的金融服务,不仅要求客户经理全面娴熟地掌握银行业务与营销服务的技巧,而且要求其掌握证券、保险、信托、税收、房地产、收藏品鉴赏等多领域的专业知识。国外只有获得金融理财师资格证书的人员才能从事这项职业。而目前中资商业银行的理财人员大多从前台柜员中选拔产生,经过简单的相关知识培训就走上工作岗位,专业素质亟待提高。
(三)理财产品的风险管理滞后。理财业务作为一项新型的银行业务,蕴涵着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流动性风险等多项风险。国际先进商业银行大多设立了专门机构依照一套严密规范的风险管理流程进行该项业务的风险管理。相比之下,我国诸多商业银行的理财业务仍处于粗放型的管理阶段,大多数中资银行缺乏先进的风险管理工具与技术,少数商业银行对风险疏于管理甚至漠视风险的存在。2008年部分商业银行出现的QDII产品亏损与结构型理财产品零收益现象无疑说明了这一点。
(四)软件支持系统亟待提升。一是业务操作平台落后。中资商业银行多数理财中心的服务设施仍停留在“一台电脑、几部电话传真机”等初级阶段。多数理财中心即使配置了相应业务软件也没有得到有效使用,理财方案的制订主要取决于理财经理个人。二是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亟待提升。目前客户关系管理在境内才刚起步,多数银行的理财中心还没有相应的管理系统。这使得理财经理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自己整理客户信息,不可能做到实时掌握每个客户的情况,很难为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
(五)运行机制不适应发展需要。由于理财业务在我国仍处于起步阶段,相关业务与人员仍隶属于个人银行业务部,运行机制也和其他营业分支机构相差无几。但是,与普通营业分支机构相比,理财中心(或工作室)面对的是少数贵宾客户,这些客户往往要求更为快捷优质的“一站式”服务,其服务内容几乎囊括了银行所有资产、负债和中间业务,涉及到个人银行部、中间业务、信贷管理、风险控制等多个部门,而现有的运行机制容易导致前后台业务条块分割,“一站式”服务根本无从实现。
(六)信息披露机制不健全导致业务运作透明度低。虽然银监会要求各家银行及时披露理财产品的经营、收益情况,但在现实中更常见的是银行仅在其营业网点不定期简单通报理财产品的收益变动情况和张贴到期兑付的通知,基本不涉及运作情况。而且就理财产品的运作看,各商业银行总行设计出理财产品后,由各分支行负责宣传与销售,各分支行待产品募集期满或完成销售任务后将所有委托资金上划总行,由总行根据协议统一运作。因此,各分支行并不完全清楚产品的具体经营运作情况,更谈不上向客户详细地解释说明,导致业务运作透明度偏低。
二、2009年银行理财业务仍将继续稳健发展
(一)国内理财产品市场将继续高速增长。继连续三年多的爆发性增长后,2009年境内理财市场仍将延续高速增长的发展态势,这主要是基于四方面的因素:一是受宏观紧缩政策影响,以信贷资产为基础的信托类理财产品将迅速发展。二是在中国股市一、二级市场巨大价差的刺激下,赚取差价的打新股产品将可能再度升温。三是外汇普通型理财产品仍能吸引持有外币的客户。四是通过货币、票据和银行间债券市场或利用货币互换、利率互换赚取无风险(或风险较小)超额收益的理财产品仍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二)外币理财产品的比重将进一步降低。由于美国经济目前尚未走出次贷危机的桎梏,美元反弹空间有限,美元理财产品的发行量将继续走低。此外,外汇市场不确定性因素的增多还将导致澳元、港币、欧元等理财产品投资价值模糊,投资者对此类理财产品的流动性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产品的需求量也将继续减少。因此,2009年外币理财产品发行量与市场占比下降的趋势不会改变。
(三)稳健收益型理财产品将成为热点。尽管目前从数量上看,非保本浮动收益型产品居多,但由于浮动收益型产品中包含了大量投资于信贷与票据资产、债券与货币市场的产品,这部分产品实质上风险很低,因此,可以与保证收益型产品、保本浮动收益型产品合称为稳健型产品。由于目前资本市场、期货市场、外汇市场发生了较大的波动,运行的不确定性增加,因此,2009年稳健型产品将继续成为市场的热点,市场占比将有所扩大。
(四)短期理财产品将继续占据主导地位。随着我国股市、基金以及海外投资市场的持续低迷,绝大多数投资者进入了持币观望状态,而短期与超短期理财产品因其显而易见的流动性,成为投资者在观望期间为资金寻找增值机会的选择之一。同时相对于银行推出的部分预期收益较高但封闭时间较长的理财产品,短期与超短期产品的收益较往年有所提高,因而受到了较多短线资金的青睐。
(五)商业银行对于信托类理财产品的发行热情仍将持续。由于信托类理财产品中有相当数量产品的借款人是垄断性的行业或大型集团企业,这些企业生产经营稳定,盈利能力较强,信用等级较高,因而产品的风险较低,投资收益稳定,迎合了投资者抗通胀、低风险的需求,将继续成为商业银行主推的重点理财产品。
(六)外资银行将继续保持在QDII理财产品上的优势,但受该产品的投资与管理风险影响,产品的发行量将呈下降趋势。尽管中资银行在境内率先推出QDII产品,但由于该产品的发行与管理要求由熟悉海外金融市场、专业技术过硬的管理团队支撑,所以,外资银行逐渐显现了其优势,这种优势集中体现在2007年以来外资银行占绝对优势的QDII产品的发行量上。同时由于目前次贷危机尚未过去,银行
QDII产品中直接或间接投资境外股票市场的产品仍然面临较大的市场风险,将导致该产品发行量的继续萎缩。
(七)结构型理财产品品种将更加丰富,但发行量将有所减少。由于挂钩产品的范围十分广泛,结构型理财产品具有广阔的创新空间。2008年以来,该类产品的品种不断增加,除挂钩股票、指数、利率、汇率、价格、基金等常规型产品外,还出现了若干新型的产品,如:挂钩二氧化碳排放量期货的产品等。2009年,随着金融创新的继续深入,结构型理财产品的品种将更加丰富。但是也应看到,随着近期国际油价及黄金、商品期货、股票指数的跌宕起伏,不少与之挂钩的结构型理财产品的收益下降,特别是部分产品出现“零收益”后,投资者对挂钩产品的风险有了进一步认识,不会轻易投资自己不太了解的产品,因此,该类产品的发行量将有所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