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经记者 陈珂 发自上海
昨日,英国《金融时报》报道,中国银监会在4万亿刺激方案出台后,向各商业银行发送一则通知,要求在发放新贷款时必须 “头脑清楚”。但昨日沪上几家受访银行均向本报表示,暂时还未收到类似指导意见。
“虽然没有收到特别提醒,但我们自己也会保持清醒。”昨日,沪上一家商业银行公司业务部副总对《每日经济新闻》表示。
银行头脑“清醒”
继国务院推出4万亿元刺激经济方案后,统计24个省市公布的投资计划,投资总额也接近18万亿。
有媒体援引数据分析,如果未来3年GDP保持8%速度增长,则中国财政赤字总和约2.6万亿。假设18万亿投资规模成行,则意味着至少需要撬动15万亿民间资金。上述银行公司业务部副总认为,银行惜贷的主基调不会轻易改变,即使放贷,仍会遵循先看风险再看收益的原则。虽然近期很多银行宣称将支持大基建项目,但支持力度仍旧非常审慎。
据本报统计,在经济刺激方案出台后,中信、北京银行、农行、建行等发布了新增额度约为3100亿的计划。
即使审慎的商业银行暂时并未受“大投资”之风的影响,仍有分析师对《每日经济新闻》担忧道,银行机构肯定会在刺激方案中发挥关键作用,必须避免陷入“政策贷款”泥潭。
“类似压力不可避免,银行要做的是将类似贷款额度控制在一个范围内”一银行动产质押中心总经理表示,相信银行对“政府投资公司先行投资、政府提供项目回报担保”的要求也不会轻易动摇。
压力来自更多方面
昨日,中金公司也发布报告指出,对比10年前基础设施回报率较高的时期,如今政府投资撬动的倍数很难超过3.2倍(即约为8.3万亿)。这也意味18万亿投资规模很难实现,银行面临的“补空”压力不至于“惊人”。
即使银行目前保持清醒的状态,但未来也将面临和各种压力的博弈。对此,有学者甚至建议,明年应该对银行业不良贷款、不良贷款率的双降目标作出适当调整。实际上,在经济气候不景气的时期,银行对于不良贷款的数据更为敏感。
据《每日经济新闻》了解,近期,沪上多家银行已经明确规定,在金额较大的贷款发放后,银行必须定期进行摸排。具体内容包括资金使用、企业财务状况以及企业现金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