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贷从紧语境下银行业对策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22日 03:20 中国证券网-上海证券报
——赵庆明 ——石磊 ——彭兴韵 ——郭田勇 ●嘉宾: 赵庆明:中国建设银行总行研究部高级副经理 石 磊:天相投资顾问有限公司首席分析师 彭兴韵:社科院金融所货币理论与货币政策研究室主任 郭田勇: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 编者按: 从紧的货币政策是2008年央行货币政策的主基调。落实从紧的货币政策要求,需要继续加强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抑制货币信贷过快增长。在这样的大背景下,2008年中国经济何去何从?银行业将面临何种挑战? 带着诸多疑问,本报进行了持续报道和深入解读。本期圆桌我们特邀四位专家围绕上述话题展开讨论,权当是对上一阶段报道的回顾与总结。希望能给读者带来全新的视角,全面的思考。 问题一:考虑到美国次贷危机,中国2008年的出口增速下降将是一个比较确定的趋势。在外需减少的同时,中国国内的产能过剩现象预计将会凸显。在此背景下的信贷紧缩,是否会对经济造成重大打击,甚至导致硬着陆?如何预计今年银行体系的坏账率大体情形? 赵庆明:美国次贷危机还将持续,由此导致的美国经济放缓也很难避免。美国是中国主要的出口市场之一。过去一段时间,我国对美国出口已经表现出放缓的迹象。现在很多人担心,美国经济放缓以及全球经济放缓会对中国经济不利。我赞同这种看法。但是,我认为,全球经济以及美国经济只是出现放缓,还不至于衰退,中国出口也只会出现增速下降,还不至于出现绝对值下降。尽管当前宏观调控的力度很强,但是必须看到宏观调控是有灵活性的,不会钻牛角尖,如果经济放缓超过预期,宏观调控的力度或者方向就会有所改变。尽管中国宏观经济硬着陆的可能性较小,但是信贷紧缩、产能过剩、国际经济增长放缓等,势必会对我国某些行业产生不利影响,银行体系的坏账很可能会有所提高。 石磊:2008年出口增速在美国经济放缓影响下会有所放缓,我们预测的2008年出口增速是21.8%,但是顺差仍将高于2007年,预期净出口对GDP的贡献将有所下降。但是消费在今年对GDP的贡献将提高。2007年国家财政收入大幅度增长,预期2008年财政继续加大对于教育、医疗、农村基础设施、经济适用房、廉租房、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投资。尽管信贷紧缩,但企业自有资金和国家财政资金将是推动投资保持较快增长的重要动力,因此不会对经济造成重大打击,造成硬着陆。我们预期2008年中国经济增速还有可能达到11%以上,企业盈利状况也较好,因此银行体系坏账率不会出现大幅上升。 彭兴韵:我们认为,中国的经济增长在持续了5年多的上升周期后,逐步下降的可能性正在加大。紧缩政策的确应当防止矫枉过正。为此,我们不应当机械地理解从紧的货币政策就是准备金比率应当再提高多少个点,利率再加几次。这些政策都要根据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择机而定。一切货币与信贷的调控,都应当服从于保持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为前提,信贷紧缩政策并不是为了搅经济发展的“局”。 经济环境的变化自然会影响到银行业的表现。银行业不良资产的真实情况这块“石”,还要等到宏观经济“水落”之后,才会“出”来。因此,可以肯定地说,我国银行业坏账率的压力正在逐步加大。 郭田勇:2008年人民币升值速度加快、出口退税下调、生产成本上升、对一部分产品征收出口关税以及美国次级债危机的影响这些因素都会使我国出口增速出现下降甚至硬着陆。在此背景下,紧缩信贷在一定程度上会打击企业的投资需求,国内经济增幅相对于2007年来说肯定会有所回落。但同时也要看到,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要让百姓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这其实给了我们这样一个信号——国家财政在2008年的支出将会大幅增加。 总的来说,2008年中国经济不会存在“硬着陆”的问题,至于银行体系坏账率,由于企业贷款大多属于短期贷款,因此,只要2008年的经济不出现过度紧缩,企业贷款就不会出现不良率大幅增加的问题。而现在看来,今年经济出现这一情况的可能非常小。 赵庆明:最近几年,实际信贷增长往往超越年初指导性目标或调控目标,其中原因大约主要有三个:一是实际经济增长速度高于预期的经济增长速度。从与实际经济增长速度来看,信贷增长还是适宜的,并没有过度增长。二是货币供给增长过快,没有货币供给哪有货币需求?三是商业银行自主性增强,追求利润最大化成为主要经营目标。在存款大量增加的情况下,自然会尽可能运用出去,而其中又以信贷的收益率最高。央行能够直接控制的是货币供应量,如果再来管信贷,那就等于既管货币供给也管货币需求,这在国际上是罕见的,而实践又表明往往二者都管不好。 问题二:信贷增速年年有指导指标,却年年超越。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货币政策是否应该放弃信贷增速指导指标? 石磊: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实体经济和企业盈利较快增长;银行流动性充足,银行盈利需求刺激。近期央行调整利率后,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为4.14%,2007年全年CPI预计涨幅4.8%,今年CPI全年涨幅也基本在该水平左右,实际利率为-0.66%。同时,国际上近期公布的经济数据不妙,美国的经济前景愈加恶化,美联储预计将在本月末一次性降息50个基点,3月份再降25个基点,第二季度再降25个基点,最后达到3.25%。如果中国的利率水平保持不变,那么届时将比美国利率水平低0.89个百分点,如果要使我国实际利率为零,则届时我国一年期存款利率水平将比美国联邦基金利率高1.55个百分点。尽管目前中美利差倒挂是否对热钱大量流入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还存在争议,但全球利率趋势是停止加息或者降息的大环境下,国内利率上调政策的出台还是会非常谨慎。 彭兴韵:最近几年的信贷增长超越政府的目标水平,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银行信贷本身就具有顺应经济周期的特性;其次,商业银行在获得政府注资或者在资本市场筹集资本金后,资本充足率很高,这提高了商业银行放贷的能力;第三,房地产与股票价格等资产价格的大幅上涨,弱化了银行信贷活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在资产价格高涨的时期,往往也会刺激以资产为抵押的信贷活动;第四,商业银行的业务结构仍然较单一;第五,2004年以来的历次利率调整扩大了商业银行的净利息差,有保障的管制性存贷利差收益为商业银行提供了信贷扩张的动力;第六,美联储的利率政策对中国的信贷扩张也有一定的影响;最后,当然是国际收支失衡带来的流动性扩张。 郭田勇:信贷增速年年超越指标,背后有多种因素:第一,从供给方面来看,由于存贷利差较大,利息收入是银行盈利的主要来源,因此通过大量的贷款业务来增加其收益就成为国内商业银行经营的首选。第二,从贷款需求来看,由于GDP连续五年超过10%的增长,企业的盈利能力显著提高,各种投资需求也很旺盛,自然对银行贷款的需求就会随着上升。第三,在现有的分业经营体制下,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以及其他创新业务存在着发展空间限制的问题,这也导致商业银行只能通过大量的贷款来获取利润,当然商业银行本身在人才和技术方面的缺乏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他业务的开发。另外,地方政府有很强的投资冲动,对银行贷款的需求很旺盛,因此,也不能排除地方政府在商业银行信贷每年超标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赵庆明:市场化的利率确实能够很好的调整信贷需求,但是利率市场化不一定能够缩小存贷利差,甚至有可能扩大利差。已经有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我国存贷利差在国际上并不属大的,甚至低于某些发达国家。当然,利率市场化的作用以及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改革方向还是不能否定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是一个较长的过程,并且需要其他改革相配合,因此,当前还不能对此寄予过高的期望。其实要控制信贷增长,简单的或者说刚性的增量控制能够有效,却容易受到商业银行的抵制,关键是不符合市场化要求。因此,要控制信贷投放,最主要的是要控制货币供给,从商业银行来看,就是控制它的超额准备金(即可贷资金)。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发行央行票据(包括具有惩罚性的定向央票)等方法都能够减少银行的可贷资金。 石磊:我们认为,前期央行取消存款利率下限和贷款利率上限使得存贷款利率弹性明显增加,近期在信贷紧缩情况下银行纷纷提高贷款利率上浮比例就是明显例证。未来利率市场化改革需要着重考虑的不一定是直接通过调整基准利率的方式来缩小存贷利差,而是可以通过丰富金融产品类型和数量来完善利率形成机制,例如大力增加公司债的规模、大力推进资产证券化、推出更多的理财产品等,这些金融产品的定价会和存贷款利率形成竞争,从而起到变相缩小存贷款利差的作用,同时,银行通过开发销售更多金融产品,也能够通过非利息收入增长来弥补利差收窄的损失,同时提升银行多元化经营的能力。 彭兴韵:相对于单纯调整存贷款的利率而言,推动利率机制的市场化改革对于提高紧缩政策的效果可能会更好。根据央行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的数据显示,如果剔除上调贷款基准利率的影响,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实际是在下降的,而且现在下浮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为什么会这样?商业银行的利差是有保障的。中国应当进一步 问题三:对于信贷的控制,目前采用的是窗口指导式的行政手段。是否可以考虑采取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缩小存贷利差的方式来抑制银行的信贷冲动?如果可以,具体可如何设计?如果暂时还不可行,为什么? 推进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化改革,允许存款利率在一定程度上向上浮动,这样,商业银行有了负债成本的压力,才能够更好地发挥中国贷款利率上限已经放开的作用,也会减轻中央银行直接调整存贷款基准利率的压力。 郭田勇:利率市场化以后,商业银行可以自行调节存贷利率。首先对于中小银行来说,由于在吸收存款的能力上比国有银行弱,为了吸收更多的存款,“高息揽储”就成为了其扩大存款量的主要手段。商业银行提高其贷款业务收入可以有两种方式:第一,扩大存贷利差;第二,增加贷款的总量。在这种技术含量不高的贷款业务方面的竞争采用压低贷款利率无疑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如此一来,存贷利差就缩小了,那么中小银行要扩大收益就必须扩大贷款总量,而中小银行的做法无疑倒逼国有银行作出同样的决定。他们的“理性行为”不但没有缩减信贷量,反而有可能是信贷量陷于恶化的境地,更为致命的是放大了商业银行的破产风险。 因此,在国内银行业分业经营体制以及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占比很小的情况下,可适度放开利率的浮动空间,但利率完全市场化的条件尚未成熟。 问题四:面对刚性的融资需求,信贷额度的受控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如各种规避信贷额度的行为——信贷资产转让,委托贷款、信托贷款。这一系列行为一方面涉及银行金融创新,一方面也牵涉地方政府公关——希望银行能继续增加额度来支持本地经济发展。如何看待这些现象? 赵庆明:这些现象也是实施信贷控制措施所引发的正常反应。从发达国家的金融创新史来看,金融创新就是在金融管制下产生的,前者是后者的产物。金融创新的实质就是要规避当前的金融管制,是金融机构实现利润最大化的需要。目前从紧的货币政策以及严格控制信贷投放总量和投放节奏,正好能够促进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当然,金融创新在一定程度上会减弱宏观调控的力度。 石磊:规避管制是推动创新的动力,这里面有些是合理的利用现有制度框架进行的规避,当然也不排除有灰色的地方。对此,监管部门需要放松管制、鼓励创新、并加强监管,同时加快推进金融市场化改革和经济结调整。经济增长还是考核地方政府的重要指标,他们有动力去游说银行和监管部门。但是这种情况可能使得有地方政府支持的国 有大企业、大项目容易获得资金支持,导致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更难获得贷款,而中小企业往往是经济中最具活力的部分,他们发展受阻将影响到中国经济的长远发展。未来需要减少地方政府对融资活动的干预,让金融机构在市场化的标准下一视同仁地对待各类企业,甚至为了鼓励中小企业发展,政府还需要进一步出台对中小企业倾斜的融资政策。 彭兴韵:规避管制是促进金融创新的主要动因之一,世界各国莫不如此。所以,管制越严厉,规避管制的金融创新活动也会越活跃。这也是管制的效果总是不太令人满意的重要原因。 郭田勇:商业银行的这种金融创新既有规避行政管制的原因,又有顺应需求的因素在里面。首先在现有规定下,商业银行不能自行上调存款利率,而目前现状却是CPI一直高于存款利率。因此,“存款搬家”不可避免,减少了银行存款来源,同时央行不断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也大大减少了商业银行的可用资金。另一方面,银行面对的贷款需求仍很旺盛,尤其是可以带来高收益的房地产贷款。创新经济理论认为,当管制法规的约束大到规避了它们便可以赚到大钱的程度,发掘漏洞和创新就可能发生。 赵庆明:控制信贷投放必然会影响商业银行的业绩,但是这种影响不应夸大。首先,尽管各家商业银行在今年要遵守有关部门制定的控制目标,但是各家银行的信贷余额还是绝对增长的,无非是增速有所减缓,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净利差不缩小,商业银行来自贷款上的利差收入还是会继续增长;其次,今年两税合并,中 问题五:信贷从紧预计对今年银行业的总体业绩影响有多大?对不同类型的银行有何不同影响? 资商业银行的所得税率由33%降至25%。我对某家上市银行进行了试算,从静态来看,所得税率降低能使净利润增长11%左右;再次,大型商业银行今年得自金融创新产品方面的收入会增加。尽管面对宏观调控不良贷款有可能会增加,但是不良率上升仍然会在合理的安全范围内,因此,总体上看商业银行的业绩会继续保持较高增长势头。 石磊:关于宏观调控对银行的影响,主要还应关注资产质量的变化。银行业资产质量在一两年内恶化的可能性不大,因此对银行业总体业绩的影响仍较有限。而从利息收入方面看,在信贷从紧的环境下,贷款利率也将继续上浮,对冲信贷从紧对利息收入的负面影响。另外,信贷从紧也促使银行寻求新的盈利模式。由此来看,信贷从紧并不会对银行业绩造成重大影响。而根据我们的测算,以上市银行为例, 信贷增速每下降1个百分点,对净利润的负面影响约为0.76%。 彭兴韵:信贷紧缩政策对银行的总体业绩肯定有一些影响。主要依赖于存贷利差的盈利模式的商业银行,它的利润增长最主要的两个因素就是新增的贷款规模和净利息差。在利差不变的情况下,贷款增长率下降了,利润自然会有所下降。但是,对各个银行的影响可能会有所区别。各家商业银行的业务结构、利润来源的构成不尽相同,因此,它们的利润对信贷紧缩政策的反应也会不一样。 郭田勇:总体来看,信贷从紧以及经济增长变缓对2008年银行业绩会带来一定影响,但影响不会太大,银行盈利增速仍会处于较高水平。信贷紧缩政策以及存贷利差的缩小都会对商业银行贷款业务收益产生不利影响,但是由于目前商业银行“存款活期化”现象较为普遍,意味着商业银行这部分存款成本将下降,可以一定程度上弥补贷款缩小所导致的收益减少。受到资本市场发展的影响,商业银行在中间业务方面的收入比重也越来越大,由于信贷的紧缩以及国家对资本市场的重视,2008年资本市场的增长空间将会更大,这也可以带动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增长。 但是整体业绩的良好并不能掩盖部分银行的困境,可以预见,今年的小银行业业绩不会太理想。 赵庆明:信贷紧缩与资产市场价格走势会有联系,有的比较直接简单,有的则要复杂得多,要通过多方面或一个比较长的链条发生联系和施加影响。比如控制二手房贷款就会影响二手房市场的价格,这个就可能比较直接简单。信贷紧缩对股市的影响则要复杂的多,一方面会影响资本市场的资金供应,另一方面会影响上市公司的业绩,进而会在股价上表现出来。 石磊:信贷紧缩和央行大力回收流动性推动市场利率走高,从而提高投资者要求回报率,这是影响资产价格的一个因素。另外信贷紧缩导致原来一些通过灰色渠道流入股市楼市的资金被迫撤出,也影响了对资产的需求。但我们同时也应看到,宏观经济依然向好,按照一年期存款利率和CPI年涨幅计算的实际利率依然为负,这些支持资产价格的因素还依然存在,同时信贷紧缩还会推动行业集中度提高,强化龙头公司竞争地位。因此,信贷紧缩并不必然导致资产价格回落,要看紧缩的实际程度如何,其他影响资产价格的因素如何变化。 问题六:信贷紧缩与今年资产市场价格的走势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对此有何看法? 彭兴韵:信贷紧缩肯定对资产价格有影响。但是,我们要区分两类不同的信贷紧缩。一是在经济扩张周期中的信贷紧缩政策;二是在经济衰退期间的信贷增长率持续下降的信贷紧缩。在这两类信贷紧缩中,资产价格的表现往往是不一样的。在前一种信贷紧缩中,虽然政府会采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但资产价格往往会有大幅度地上升。中国这几年就是这种情况。在后一种情况下,货币政策往往是扩张性的,但企业现金流的下降、银行信贷风险会加大,信贷增长率会相应地下降,在这种情况下,资产市场也难有好的表现。我相信,今年的紧缩货币政策只是对资产市场产生影响的一个很小因素,更主要的还是看经济的周期性变化。 郭田勇:从量上来说,信贷紧缩很显然会减少流入资产市场资金的总量,也就是说今年的资产市场价格有有一个较为理性的走势。首先对股市的影响来看,信贷紧缩意味着社会资金的全面收紧,这无疑直接减少抬高股价的资金量。同时,信贷紧缩可能会使经济增长变缓,从而影响到上市公司的业绩,股价将有一个理性的回归甚至下行,但不会改变长期向上的走势。其次对于房地产市场来说,由于信贷紧缩一方面紧缩了房地产开发贷款,另一方面也紧缩个人房贷,同时,国家又不断增加经济适用房及廉租房的供应,因此,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涨的势头将会得到遏制,房价有可能稳中有跌。 不过需要看到,资产市场价格的走势由多种因素在起作用,信贷紧缩只能说明流入资产市场的一种资金来源处于控制之下,但是社会中还存有其他的资金来源,诸如渐成气候的PE以及境外热钱。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是投资者的心理预期。同时,如果存款利率持续低于CPI的状况没有得到扭转,“存款搬家”仍会继续。
【 新浪财经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