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2008中行轨迹:决定命运的国际结算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05日 02:59 金融时报

  2008中行轨迹:“决定命运”的国际结算

  记者 李岚

  从紧的金融调控形势以及人民币加速升值的预期,将在2008年使中国银行最具核心竞争力的国际结算业务面临双重压力。而另一个事实是,即便这项因百年积淀而具有明显优势的业务,也越来越受到来自国内同业的强劲挑战。

  不过,尽管2007年12月18日,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中行国际结算部总经理王国胜坦言“已非常深刻地感受到了压力”,但他表示,这对中行也是个机会,而且“不会败给任何一家国内银行”。

  应该说,王国胜此番表述并非只是工于技巧的“外交辞令”,而是来自其背后强大实力的支撑。

  1万亿美元:中国银行业的“奇迹”

  由外汇业务起家的中国银行,其国际结算业务近百年来一直有着无可替代的特殊地位,而目前更成为中行最为市场熟知和认可的品牌。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仅2007年前11个月,中国银行全辖的国际结算业务总量就已突破1万亿美元,执全球银行同业之牛耳。这意味着,无论以业务规模还是专业素质相比,中行的国际结算业务都不逊于世界上任何一家以贸易融资见长的银行。

  其中,中行国内机构2007年前11个月叙做国际贸易结算业务较上年同期增长两成多,增长速度超出同期外贸增速;市场份额超过31%。而在全世界的任何一家银行,哪个单项业务市场份额若能超过20%,就已经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2007年10月30日,中行董事长肖钢在披露前三季度财务报告时称,依托自身在国际结算等方面的优势,中行中间业务获得了快速发展,非利息收入占营业收入比重的19.46%,已成为利润增长的重要来源。

  而现在,当整个中国银行业都在走向国际市场之时,国际结算业务又成为中行打开那些过去从未有过往来、始终为他行客户的“敲门砖”。因为这些企业发现,中行在国际业务方面的传统优势、先进技术、丰富经验以及多样的产品,才真正能够迅速地帮助他们在海外获取突破的机会。

  上述事实,恰好印证了两年前某国际知名咨询公司一份研究报告得出的结论:“中国银行的国际结算业务,对中国银行的贡献远远比它财务上的贡献大得多。”

  直面格局变幻:从“独霸一方”到“三分天下”

  然而,无论过去多么辉煌,历史赋予的优势依然无可比拟,中行仍然不敢掉以轻心。毕竟今非昔比,现在的市场早已不是以往那个能够轻易独霸一方的舞台。

  随着中国银行业全面对外开放,花旗、汇丰等国际金融界巨头的进入,首当其冲加剧了国际结算业务的竞争。另外,国内各商业银行纷纷通过并购、设立分支机构等方式加速向海外市场渗透。而国际结算业务,以其在风险与收益平衡前提下获得回报最高亦成为国内同业的必争之地。

  最强劲的竞争对手,莫过于另外两家已经上市的国有大型银行。随着海外扩张加剧,这两家银行的国际结算量也急剧增长。据建行年报披露,2006年该行完成国际结算业务量1903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5.05%。工行增速更快,数据显示,该行2006年办理国际结算业务3996亿美元,增幅高达36.5%。

  “现在,中行做这块业务的员工有近6000人,我们肯定不愿意也不能在自己手上败给任何一家国内银行。”但王国胜坦诚:“老实讲,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了来自竞争对手的压力。”

  目标确立:做市场领导者

  事实上,在2005年,中行曾聘请某国际知名咨询公司做过一个战略咨询报告。随后,中行确定了国际结算业务“保持中国市场份额,长期做市场领导者”的总体目标,并提出,未来3到5年内在这一领域的市场占有率不低于30%。

  此后,从调整组织结构入手,中行首先在总行层面设立了国际结算部,继而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整合各个产品条线的流程,并组建了“贸易融资”、“保函”、“保理”和“福费廷”4支产品研发队伍,负责全辖国际结算和贸易融资业务的产品管理、新产品研发和营销。

  2006年,适应客户在不同贸易环节的特定需求,中行创新了“达”系列融资产品,“出口全益达”、“进口汇利达”、“进口保付达”、“融信达”、“融付达”,以及回流保理等组合产品的推出,促使国际结算业务取得突破性增长。

  值得一提的是,此间,国内贸易融资业务作为一项相当重要的业务,被纳入中行国际结算部的职责范围。而“这部分业务给我们带来了非常光明的前途,成为中行结算和贸易融资业务的重要补充。”

  与上述总体目标相匹配,2007年年初,中行又进一步实施了“坚持规模和效益并重,推动产品创新和营销”的发展战略,并在前11个月迅速取得成效,累计为企业客户提供本外币贸易融资分别超过600亿元和300亿美元;此外,前11个月,中行叙做的外币保函、人民币保函、保理及福费廷业务等均呈现大幅增长态势。

  2008:调整与创新并行

  不过,市场的格局变幻总是此消彼长。一面是中行自身基数已经很高,一面是竞争对手业务量不断扩大。那么,未来国际结算业务的发展空间究竟能有多大?

  “应当看到,中国目前的经济结构一个很鲜明的特点,就是外贸依存度很高。所以,我认为,未来的机会仍然会很大。”王国胜说。

  据透露,2008年中行国际结算业务将会在31%的水平上“继续做加法”;技术上仍然保持领先;而过去被业内视为“孤芳自赏”的中行不降价策略,也可能有所调整。

  尽管在从紧的调控形势以及人民币升值压力之下,使即2008年显得有些扑朔迷离。不过,就国际结算和贸易融资业务前景而言,中行的预期较为乐观。

  在中行看来,实行从紧的调控政策,必然要控制融资,这当然会对国际结算业务形成影响。但这也给了中行一个机会,因为从公平的角度讲,大家都一样,就看谁有本事让产品出新更快,让资金转得更快一些。

  至于人民币升值加速,对进出口企业影响会比较大。但是,中国经济结构的特点,并不会因为汇率的涨落发生根本性变化。只不过企业对银行服务的需求更高、更精细。“这将促使我们更快地推出新产品,帮助客户尽可能地减少汇率变化带来的损失。银行的产品创新,并不会像计算机的出现或者电的发明那样产生革命性的变化。说到底,传统商业银行所做的只有两件事:一是支付,二是融资。谁能把这两个功能组合好,谁就能取得成功。”王国胜说。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