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银行家激辩未来业务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17日 11:13 21世纪经济报道

  上海报道 本报记者 周炳林 王芳艳 见习记者 胡婧薇

  "外资银行在华生态调研报告"第二部分重点关注了其资金来源问题,本期我们将转向业务发展策略,研究它们资金使用的情况。我们发现,如果说因为同在中国内地发展,外资银行在资金的来源上反映出的是一些有现今中国特点的共同约束,那么,业务发展策略则更多地反映了他们来自世界不同地方所显示出来的差异。研究我们的访谈笔录、问卷结果,每一个银行的"性格"都跃然纸上。

  对于各项业务前景的判断,外资银行充满了标签,大量截然不同的看法令人应接不暇,他们几乎穷尽了大部分的排列组合。

  "公司银行第一,零售银行第二,投资银行第三,私人银行第四";"零售银行第二,公司银行第一,投资银行第三,私人银行第四";"投资银行第一,零售银行第二,公司银行第三,私人银行第四"。各种结果在我们的问卷调查上都有。

  一位零售业务领先的欧美银行中国区行长称,"现在大家都在讲零售银行,为什么呢?按照正常国际市场的规律,股市是100的话,债市可能是150到200。今天中国的股票市场发展得这么快,最近还出台了企业发债的新规定,当股市和公司债一起发展的时候,那些信用评级比较好的公司,就会开始离开银行,流向资本市场,那里成本低,资金量大。这样从长远来讲,商业银行原来拥有的信用级别高的客户就会流失,但是,已经建立了这么庞大的分支机构、系统能力这么强,银行的钱会去到哪里呢?零售银行,只有这些非投资级别的客户才会留在你这里。"

  "现在公司银行在内地外资银行所占的份额是80%-90%,未来还是第一,内地工业的发展空间还很大,这里不是美国、欧洲,也不是香港、台湾,内地工业未来还会发展得很快,所以银行对公业务发展的空间就大。"一位亚洲银行的中国区副行长则仍对公司银行业务充满信心。

  香港的一位银行家提供了另一种视角,"零售与公司业务哪个重要很难说,这里面都有很多Cycle(周期)的讲究。现在工商业还比较好,很多工业计划和基础建设都在很快地进行,银行在里面的利润机会大一点,但是我们银行的经验是,这两个业务很难排,有明显的周期,公司业务上去了,零售会弱一点,在有的时候,经济不好,公司业务下来了,零售又会上去弥补一下。"

  怎样看待中间业务和表内业务,外资银行家们也存在很大差别。

  "中国控制一个较大的存贷款利差是为了帮助银行的改革,尽快解决资本金充足率达标的问题,但是现在通过上市和这些年的盈利,问题解决了,这是存贷款利差放开的一种条件,要认识到这种条件已经存在了。利率如果一动,大银行提高利率吸引存款,小银行就会把利率提得更高,那么利差空间就会变得越来越小。如果你的银行70%的盈利是靠利差来的,那么一夜之间你会发现面临很大的问题。银行家最重要的就是风险意识,利率是资金的价格,利差问题是一种典型的市场风险——价格的变动,决定盈利的变动。如果太依靠存贷款,你有一天会突然感觉到存贷款好像不是我的主要业务了,因为它是最亏钱的一块了!"一位欧美背景的银行家发表了上述评论,并据此认为银行一定要大力发展中间业务。

  一位香港银行内地子银行的负责人则有不同的看法。"信贷是银行的主业,亚洲银行一定是这样的。海外的银行不一定,如花旗不是以信贷为主,花旗很多收入来自中间业务,如衍生工具、咨询、市场信托那些,贷款利息收入已经变得很少了,但是花旗是属于走在特别前面的,有几家能做到像花旗那样的呢?"

  因为对内地利差在可见的未来仍然维持乐观,另一东南亚的银行家觉得存贷款业务仍大有可为,"利率市场化是一条必须走的路,但时间上不会太快,放开利率后,如果银行通过提高

存款利率不惜一切来争夺业务,那么这是很危险的。所以利率市场化是必定要走的路,但一定是循序渐进的,首先可能是贷款,再是存款,得一步一步来。存贷款这一块也有很多事情要做的,现在还不能通过价格来竞争,这使得我们要靠改善服务质量来争夺业务,这反过来可能也是一种准备:由于在服务上努力了,一些客户对于价格的敏感性是不是可以降低呢?"

  不过,外资行彼此之间却似乎对观念的差别早有准备。

  一位东南亚银行的中国区副行长将投资银行业务的重要性放得很低,理由是国内实行分业经营;而另一位银行家则把投资银行业务看得很高,因为"现在投资银行业务和商业银行业务越来越模糊"。当我们向前者摆出后者的观点时,这位东南亚银行家当即问道,"他是欧美银行的吗?"显然他猜对了,模糊论者正是来自于欧美银行。在听到我们肯定的回答之后,这位银行家意味深长地说:"有他模糊的地方,但是也有他清楚的地方。"

  "如果你通过境外来做,如帮助内地公司到香港、美国、新加坡等地上市,那么商业银行确实可以做投资银行业务。不过现在内地上市的潜力也非常大,你看境内股市的投资者对于好公司追捧得很厉害,企业也愿意留在内地上市卖个好价钱,但是,境内分业经营却分得很清楚。"他说。

  另一位来自东南亚的银行家认为大家在对前景判断上的差异很正常,"这很难一概而论,因为这要看银行内部的一个本质,要看你的核心

竞争力到底是在零售业务、在公司业务,还是说你走的是综合经营的模式。"

  很多外资银行在华发展的初期非常依赖于母国客户。时至今日,地域特点仍是外资银行的另一个标签。

  "我们现在的公司业务以韩资企业为主,零售业务以在华的韩国人为主。"一位来自韩国的外资银行家表示。

  "本土化有很多条件,需要的投入也很多,我们在法国客户上有优势,我们要保持。这一块带来的增长也不小,因为很多法国企业都到中国来了。"显然这是来自一位法资背景银行家的言论。

  "日资银行在这方面最厉害,为什么东京三菱能和汇丰、花旗一起称为内地外资银行的三驾马车?因为日本企业在中国的规模很大。一些日资大银行本土化的业务甚至比不上其他小的外资行,但是光靠母国业务也就够了,日资企业也很喜欢找日资银行,这是双向的。"一欧美银行家评论道。

  一些跨国银行虽然并不限于母国,但是母公司的地域布局特点对在华子银行的影响依然很大。

  "我们母公司在新加坡很强,在整个东南亚也很强,所以跟东南亚联系比较紧密的业务是我们的优势。"一位来自新加坡跨国大行的副行长表示。

  "要根据我们的优势,我们在非洲、亚洲特别是中东、印度,我们非常强,在发达国家找不到我们,我们的全球网络集中在新兴市场。跟这些地区有关系的业务,我们会发展得很快,中国跟这些地区的经济联系在不断的发展,这是我们的机会。"一老牌香港跨国银行在内地的高管说。

  "地域上很难说,我们是跨国银行,所以你会看到500强的企业都来找我们,为什么?因为他们业务的需求同样是跨国的,谁能在全世界所有的地方都给他们做金融服务呢?我们可以。"一大型跨国银行中国区的负责人说。

  对于更长远的行业趋势,外资银行家认为,中国的商业银行将同样面临大企业"金融脱媒"的问题,必须要有一个特殊的管理办法让中小企业和零售银行业务迅速长大。

  "(金融脱媒)是今后5到10年一定会发生的,如果对这个问题没有远见,你到时候的出路就会有问题。中小企业和零售银行,你的资产一定必须往这里面钻的。现在他们可能还都是'小孩子',但是你必须要有一个特殊的管理办法让这个'小孩子'长大,现在就看哪一家银行想得早,明白得早了。"一个欧美背景的银行家提醒道。

  至于为什么要有特殊的管理办法,该银行家以零售银行为例介绍说,"零售银行实际上经营的不完全是银行。零售银行的产品都是标准化的,比如说

信用卡,这仅是一种sales(销售),这跟销售一些其它的消费品并无区别。(但是,)一个是消费品管理的业务,一个是银行业务,由银行家去管消费品业务,结果发现零售银行永远长不大,为什么?第一你从来不会去重视他,第二你也不太懂要干什么。与营销专家相比,银行家是非常不同的人,银行家很保守,西装笔挺,讲风险管制。一笔生意这么少,他提不起兴趣;像做信用卡销售,还要在Shopping Mall Singing and Dancing(在大卖场里又唱又跳做营销),这对他来说很奇怪"。

  他续称,"我们可以看看花旗的案例,花旗的零售业务之前也发展不起来,花旗的总裁约翰·雷德最先看出了零售银行业务的特点,他不是做银行的,而是技术出身的,ATM是他发明的。他上任以后发现原来那样不行,就把零售银行从银行业务当中分离出来,做一个单独的部门,他把美国很多大公司做销售的顶尖人物请来,这些都不是银行家,但是结果这个业务红红火火。中资的银行早晚会走这条路,谁走的早,谁就会成功。"

  私人银行业务是少数共识相对集中的地方,外资银行多数认为,私人银行量不大,而且需要解决一些棘手的问题。

  "两个问题,私人银行首先要问银行能帮我做什么,显然相比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国际市场的私人银行业务很早就开始了,要更加专业化,那里可以投资的领域要更多,那我为什么会把钱放在国内呢?另一个是要克服一个心理上的问题,如果你没有那么多钱,可能不会有那样的问题,但是突然告诉你,你有1亿人民币的话,我一定会想是不是要放一些到国外去?如果有这种想法,国内的私人银行就很难发展起来。我感觉内地必须尽快去克服这个心理上的问题,不然很吃亏,富人的钱都跑外边去了。"一位欧美银行家评论道。

  "私人银行首先是客户少,另外不是每家银行都做这个业务,产品也不是很丰富,而且有钱人不愿意告诉人家他有钱,所以你会看到内地私人银行业务都到海外去做。"一香港银行家说。

  一位银行家表示,她个人的偏好是做私人银行业务,"私人银行没有那么烦。零售银行就像砖头一块块叠起来,很多人做很小的事情;公司银行则压力太大。做私人银行有时可以像是在做一件艺术品。"但是在回答零售业务、公司业务、投资银行业务以及私人银行业务未来的潜力时,她不假思索地表达与很多银行家相同的观点,"私人银行肯定是最低了,因为虽然每单业务都不小,但是人数毕竟有限。"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