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中信银行行长陈小宪:压力动力与魅力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10日 03:39 第一财经日报

  柏亮 王春霞

  我们每一天都在竞争中往前走,谁愿意一直承担这样的压力呢?如果把压力转换为一种吸引自己的魅力,那么这个银行、这个个人就会轻松。怎么做?你要敢于面对它,并得到成绩、得到成功、得到承认

  “我都嗓子疼了,今天说话说得太多了。”陈小宪摸着喉咙清了清嗓子。

  9月30日上午,国庆长假前最后一个工作日,结束一个会见,陈小宪临时召集行长办公会。在高管们刚刚起身时,陈小宪就接受了《第一财经日报》的采访。

  这是陈小宪每天工作的一个缩影。

  就任中信银行行长三年来,陈小宪常常住在办公室,记者随意翻开他办公桌上一本书的扉页,他不禁笑起来,“那时候多年轻啊”。那是他三年前的照片,年轻而意气风发。

  然而这三年,中信银行却越来越年轻了。

  1 “中信银行是一家很有特色的银行”

  《第一财经日报》:你的稳健风格业内都比较了解,你也有专著阐述过稳健经营的理念。你这种风格到了中信以后也一直在延续吗?

  陈小宪:对。

  到中信后发现,中信有中信的特色。中信银行也有其优良的传统,中信银行是一家很有特色的银行,尤其是长期以来中信银行的对公业务在股份制商业银行中颇具特色。国内许多大型企业、政府部门都是中信银行的客户,对公业务的营销做得是很深入和扎实的,不然怎么会吸引这么多的客户呢?

  《第一财经日报》:中信银行是怎么做到的?

  陈小宪:中信银行能维持好这些黄金客户,最主要的是它在营销模式上确实有别于其他银行。

  我举一个例子,两年前财政部进行中央财政非税收入收缴代理银行项目第二次招标,过去非税收入收缴是指定银行代理。这一块资金量很大,到目前累计缴存金额有几百亿元,共有十多家商业银行参与竞标,那时我刚到中信银行不久,参与了这次竞标。最终选择四家银行,而中信银行的总分数位列第一。

  我那时候刚来,我没有想到中信银行对公业务有这么大的优势。在这次竞标中,我感到我们有独立服务于像财政部这样机构客户的系统、团队、柜台,我们在产品和服务空间上都有别于其他银行,对于优质黄金客户的营销,有很强大的实力和很鲜明的特色。到目前为止,大约有50家中央一级预算单位进行了非税收入收缴改革,在四家中标银行中,我们占据了80%左右的代理业务。这说明,中信银行的服务能力得到了认可。

  我举这个例子是想说,中信银行在发展中积累了很多优秀的东西。

  2 驾驭“风险机器”

  《第一财经日报》:你到中信银行赴任时,是否面临很多难题?

  陈小宪:虽然中信银行有它很优秀的东西,但是另一方面,中国银行业实践的历史太短暂了,像其他所有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一样,都会留下一些问题。

  第一批成立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成立已有20年时间,但我认为真正进入市场化竞争也就是六七年,最多10年左右。这10年当中,由于经验的不足,都会遗留下一些问题。

  最突出的问题是资本消耗过度,一方面资本不够,另一方面不知道有限或者科学地使用资本。还有一个问题就是风险控制问题,我们对风险认识不足。

  2004年夏天,我写了一本书,即《风险·资本·市值》,开篇讲的就是经过这么长时间,我们终于认识到,银行本身就是一部风险机器。第一,没有风险,没有银行的存在;第二,如果银行不能驾驭风险、不能对冲风险、不能化解风险、不能覆盖风险,它同样不能取得真正的盈利。不是说不能盈利,而是不能取得真正的盈利,当时实现盈利,会在今后的某一个阶段,全部被风险冲掉,甚至损失本金,因为你不能控制风险。

  《第一财经日报》:具体到中信银行,当时面临哪些问题?

  陈小宪:在当时大家都去上规模、抢速度的时候,跟其他银行一样,我们中信银行对风险的认识也是不到位的。在这种背景下,当然就会积淀出今天必须解决的问题,那就是不良率太高。

  我刚被调到中信银行的时候,有媒体说陈小宪面临两大难题,一是资本不充足,一是风险过高,如果把风险算进去,资本是极低的。当时中信银行的不良率是9%,资本远不能覆盖风险。

  《第一财经日报》:中信银行现在是不是建立了一个“风险三角”?

  陈小宪:这就是我当时讲的“三驾马车”。2001年以后,大家开始认识风险。那么怎么驾驭风险,怎样培育特色风险文化呢?它必须根植于理念、体制、技术,而最根本的是理念。这三个方面都向前发展,我们才能对风险有更深刻的认识,也才能更有效地驾驭、控制、覆盖风险。

  体制上,过去没有审贷的能力,没有独立的审贷体制。现在我们有集体讨论制度,不再是“一支笔”,另外再配合“领导否决权制”和“第一责任人制”,行政级别越高越有否决权,但没有参与权,限制行政权利干预贷款权利,“第一责任人制”就是谁提出设想,谁就必须确认资料完整,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等。像类似形成的风险体制,我们还有很多。

  再讲技术。衡量风险凭感觉,你说行我说不行,怎么可以呢?得有量化的标准、有收益的标准、有风险减值的标准等,形成了一定的模型和技术。我们现在用来衡量市场风险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RAROC,还有包括衡量经济消耗的CAR、VAR等。有了这样的技术,我们操作起来就更标准了。

  最关键的是理念。国际上通行的“四眼原则”,意思就是说在每个审批环节都要由两个人把关,实际上是一个制衡的关系,还有很多类似于这样的原则,这是一种风险理念。比如,我们说的质量是发展的第一主题,这个也是关注风险的理念,它告诫我们所有的发展离不开质量。

  3 新零售战略 超越自己

  《第一财经日报》:中信银行刚刚成立了私人银行中心,我们也了解中信银行这两年零售银行业务发展很快。中信银行在发展零售业务尤其是高端客户方面有什么自己的想法?

  陈小宪:私人银行是我们零售银行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2004年底我们就对外宣布,推行有自己特色的零售银行业务战略。

  我们对公很强,但是随着市场的挤压竞争之后,对公有几大特点你不能回避:第一,企业脱媒现在越来越厉害,直接融资发展很快,这样优质客户就越来越少;第二,对公利差的缩小,今后是一个国际的趋势,必须未雨绸缪;第三,财富结构的变化,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每年对私的财富增长超过对公一倍,作为一家银行不能放弃这个市场。

  当时有的干部不理解,认为我们过去过得很好啊。但是,经过讨论我们最终明确,尽管现在对公业务还是我们的主力,我们却不能不关注零售业务,这是历史给予我们这类银行的机遇和挑战。

  《第一财经日报》:于是提出了发展零售银行的战略?

  陈小宪:中信银行要走和其他银行不一样的零售银行的发展道路。比如发展路径问题。中国商业银行发展客户的经验是先做客户的积累,如大量开存折、发借记卡。近几年开始注意客户的经营,通过对中高端客户的理财服务,产生更多的价值。目前许多银行又注意到一个更高的阶段客户的增值——这就是私人银行等业务。考虑客户的增值,使最高端客户能够在日常生活的各个层次和银行建立联系,这样银行的价值增长会更多。

  一般来讲,发展零售银行是依次要经历客户的积累、经营、增值这三个环节。但是,随着中国银行业的发展和竞争的加剧,我认为中信银行不能沿着这条路走。

  所以,我们直接一步切入到客户经营这个层面。2005年一开始我们就狠抓客户的经营,以大力发展理财业务来带动客户的积累。当积累到一定客户的时候,就迅速开展第三个阶段,即进入客户的增值阶段,私人银行就是客户的增值的外在表现之一。

  4 在压力、动力和魅力之间

  《第一财经日报》:在员工管理方面,中信银行有什么经验?

  陈小宪:凡是敢于对员工要求严的领导,我认为他是最关心员工的,是对员工最亲切的。凡是要求不严、规则不严的企业,都不是好企业。凡是严格的企业,我不能说它都是好企业,但它是好企业的一个条件。

  这是第一层意思。第二层意思,凡是好企业都给予员工更多的回报。一个行长、一个企业家,要考虑到员工的自身价值能不能得到体现、员工的社会价值能不能得到体现、员工的待遇能不能得到更多、能不能使员工更加自豪。过去我们的员工收入在股份制银行收入当中是中等偏下的水平,目前我可以很自信地告诉你,是中上等。这也增强了员工的工作热情。

  一个真正的企业领导是不是热爱员工,主要表现在他能不能和员工在一起把这个企业搞上去、能不能给员工带来更多的实惠、能不能让员工越来越自信。如果能够不断地达到这样的目标,那么严格就是对员工最大的爱护。反之,如果银行经营不好,你对员工多么和蔼都是苍白无力的。

  《第一财经日报》:那么中信银行的人才战略是怎样的?

  陈小宪:坦率地说,我们的标准确实越来越高。我们引进人才是要经过严格的考试和面试的,进来前要看他的履历,到企业以后首先注重他对企业文化的了解,这些可以反映在他的工作目标上。

  我们的人才战略是与员工自身的发展和培养相结合的。我们有信心在竞争中,不断地吸纳最优质的人才。

  对员工我们有奖惩分明的激励机制,为了达到我们的战略目标,每一个员工都要能够承受压力和挑战。如果激励机制和压力机制达到了效果,那么我们员工创造的东西,往往超出我的想象。

  这就是压力和动力、压力和魅力的关系问题。

  股份制商业银行竞争严酷,我们每一天都在竞争中往前走,谁愿意一直承担这样的压力呢?如果把压力转换为一种吸引自己的魅力,那么这个银行、这个个人就会轻松。怎么做?你要敢于面对它,并得到成绩、得到成功、得到承认。其实我也感觉到越干越累,但是当解决一个个问题以后,才觉得魅力所在。

  比如,我们对所有分行实行的等级行制度,就是将压力转换为魅力。等级行考评并不是简单以某项业绩为标准的,它包括经营指标、合规经营、精神面貌等多方面。某个分行的等级有了变动,从行长到员工所有待遇都在改变。这样分行感觉压力比较大,因为你的工作不是一个人的问题,而是这个团队共同创造的结果,这种压力很大。

  当我们真正面对这些压力的时候,我们就能做出过去想做,但又觉得可能做不到的一些事情。比如我们的对私业务,我刚到中信银行的时候,我们对私业务规模在股份制商业银行中大概排到第九、第十名,但今年初我们的储蓄存款规模已名列中小股份制银行前茅了。

  总体来讲,我们的员工有很优秀的地方。但是,我个人认为在经营的理念上、在一些要求上,还没有达到国内最先进商业银行员工的要求,我们银行的目标是要努力走在中外银行竞争的前列。我觉得我们还是做得很不够,但是我们这几年来一直在不断进步。

    欢迎订阅《第一财经日报》!
    订阅电话:010-58685866(北京),021-52132511(上海),020-83731031(广州)
    各地邮局订阅电话:11185 邮发代号:3-21

    新浪财经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