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信银行20年扬帆再远航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10日 03:39 第一财经日报
柏亮 陈小宪对自己在公开场合的应对很满意。 他常提及也常被提及的一次公开场合的演讲是,2005年3月30日,在中央财政非税收入收缴代理银行招标项目开标大会上,面对十多家商业银行的竞争,他以10分钟的演讲赢得了掌声,也为中信银行赢得了标的。那时,他履新中信银行行长之职不到半年。 “中信银行是一家具有优良传统的银行。”这种认识在陈小宪履新摸底后更加强烈。能中标中央财政非税收入收缴代理,也是建立在中信银行长期以来确立的对公业务优势基础上的。 两年后的2007年,恰值中信银行成立20周年,向来低调的中信银行“高价”引进战略投资者,“高调”A+H同步上市,“高声”喊出“中信财富阶梯”品牌,“高产”推出中信理财产品,“高端”打造私人银行…… 厚积薄发,20年得到一个绚丽的结果,它又有一个怎样的开端? 1 起航1987 1987年9月16日,脱胎于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后来发展为中信集团)银行部,中信实业银行应运而生,时任中信公司董事长荣毅仁在北京长安街的国际大厦主持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招待会,荣毅仁兼任这家新银行的名誉董事长。 时值中国经济改革与金融改革发轫之时,与中信银行先后成立的股份制银行还包括交通银行、招商银行等。而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则于1983年前后相继成立。 中信银行现任副行长欧阳谦至今记得,当时的办公地——“国际大厦”严格说是北京第一幢写字楼,因深褐色的外表被人们谐趣地称为“巧克力大厦”。在当时对现代企业还普遍陌生的年代,这座位于东长安街建国门的“巧克力大厦”,驻扎了不少外资企业的办事处,能在那儿办公是公司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中信银行开业后,营业厅就设在“巧克力大厦”一层,与友谊商店毗邻。1988年欧阳谦海外归来,“当时觉得中信公司是非常洋气、非常现代的企业”。而中信银行虽然照样办理传统的银行业务,但寻常老百姓基本不敢进门儿。“那时的中信实业银行被称为“贵族”银行,老百姓的印象是——它只服务于最高档的客户。”欧阳谦回忆。这似乎预示了20年后中信银行的零售银行业务方向——高端服务。 当初的中信公司银行部,主要经营外汇银行业务,得到中国人民银行与国家外汇管理局的大力支持和帮助。这样的“血统”使中信银行在外汇业务和国际业务领域一马当先,成为中国银行业的创新窗口和领头羊之一。 就在开业不久,中信银行在伦敦为中信公司办理发行150亿欧洲日元债券。同月,与美国普惠证券合作开展民航租赁业务,这是国内租赁界第一次与国外合作从事飞机租赁业务。 时代背景、自身格局和探索精神使中信银行在国内金融领域屡开先河:首次发行人民币金融债券,首家同时开通路透社和美联社信息系统开展国际金融交易业务,首家开展速汇即付业务,设立第一台外汇自动取款机…… 在投资银行领域,特别是在国际融资方面,中信银行更是屡占先机。1991年10月30日,中信银行代表中信公司在日本第一次发行浮动利率日元债券。1993年7月,中信银行承销1.5亿元国库券,并首批取得了财政部认定的国债一级自营商资格。同月,中信银行代理中信公司在美国纽约发行了2.5亿美元的扬基债券,这是自1911年以来,中国企业首次进入美国市场发行的公募债券。 首次承销国外债券、中国企业以自己的信誉首次在国外发行商业票据、开创中国金融机构担任承销外国公司债主干事……这些“创举”事件中,中信银行都担任了重要角色。 创业时期虽然艰难,但是独到或独家的业务和中信集团的综合优势,为中信银行赢来了诸多跨国公司客户,比如西门子、诺基亚等,很多国内大型企业的国际业务也通过中信银行办理,比如中国四大石油进出口商(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中化集团)等。边摸索边进步,中信银行建立了良好的公司金融服务体系,同时与政府等机构客户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 1996年,中信银行资产规模突破1000亿元;2002年,中信银行被英国《银行家》杂志按一级资本排名于世界银行第291位,2004年上升至第202位,2005年,跻身世界200强,资产总额排在世界第152位,2006年,按总资产排在世界银行第134位,2007年,总资产排在第127位。 昔日中信公司银行部,已是当今中信集团最大的子公司。这家最初注册资本只有8亿元的银行,截至2007年6月30日止,总资产为8685亿元,位列我国第七大商业银行,在全国各地设有450多家分支机构,在职员工16000多人,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综合性商业银行产品和服务。 2 加速度2007 艰难的抉择 “中信银行是国内最具发展潜力的银行之一。”2004年底,陈小宪履新中信银行行长之职。对中信银行进行一番调查了解之后,这位履新的行长发出这样的感叹。 但与其他商业银行一样,中信银行也同样面临困境,“当时我们已经有几年没有开展创新业务、开办新分行了。如果不能迅速补足资本,或许中信银行以后的道路就更加艰难。”中信银行一位员工如此感叹。根据银监会的规定,在资本充足率和风险控制达不到监管标准的情况下,商业银行不能开展创新业务,不能开办新分行,这对于一家一直靠创新打天下的银行,在银行业快速发展的时代,是致命的。 上市,成为最为便捷有效的资本补充渠道。当时,国内新一轮的商业银行改革已经启动,改制上市成为主流动向。但当时中信银行面临诸多困境,管理层最初对于中信银行上市并不看好。 为充实中信银行核心资本,中信集团于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 年6月及11月,分五次共计向中信银行以现金注资245亿元。中信银行还分别于2004年和2006年各发行次级债务60亿元、次级债券60亿元。 截至2006年底,中信银行的核心资本充足率和资本充足率分别达到6.57%和9.41%。 2006年4月13日,中信集团与中信国金签订协议,中信集团向中信国金转让中信银行19.9%的权益。在改制过程中,中信集团以50亿元现金及中信银行24亿元现金利润向本行增资。 2006年12月31日,由中信集团与中信国金作为发起人,将中信银行整体改制为中信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一举完成中信银行上市至关重要的一步——股改。 首次战略合作 接下来的一役似乎更为惊心动魄。 BBVA入股中信银行的价格创下当时外资战略投资者入股中资银行的历史纪录,中信银行也在这次合作中取得了最多的优惠条款。 在入股中信银行谈判之前,BBVA已经获得在内地开设分行的资格,并已在上海组建了分行团队只待开业,但是作为谈判的一部分,在中信银行的坚决要求下,BBVA放弃了在内地开设分行的决定并解散了团队。 更令人惊奇的是,引进战投的工作只花了两周时间就敲定了。 2007年3月1日,BBVA以6.29亿美元(约合48.85亿元人民币),从中信集团购买中信银行发行4.83%的股份,创造了当时中国商业银行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的最高纪录。另外,如果首次H股公开发行的每股发行价格高于每股购买价格,BBVA同意支付首次H股公开发行的每股发行价格与每股购买价格之间的差额,但购买中信银行4.83%股份支付的总金额不得超过等值于人民币51.33亿元的美元。 以创纪录的高价和优惠的条款引进世界前二十位的银行作为战略投资者,“强硬的”陈小宪说,“谈判光强硬没有用,重要的是你了解自己、了解对方,在这个前提下,谈判是一个比意志比决心的过程,如果不能知己知彼,你根本就没有底。” “就像谈对象,先是因为外貌而互相吸引,但在随后的了解和相处中还发现,彼此在各方面都很般配。”中信银行因“娶得佳偶”感到幸运,而“中信银行也正好满足了BBVA进入中国市场的需要。” 风险管理“三驾马车” 今年4月27日,中信银行在内地和香港成功上市,上市募集近500亿元人民币的资金,中信银行突然变得“有钱了”,截至2007年6月底,资本充足率和核心资本充足率分别达到15.99%和13.78%。 “尽管还有困难和压力,但上市给我们开启了一扇向着更高领域进军的大门。上市是我行的历史性机遇,是新的起跑线。”陈小宪在2007年年中全国分行长会议上激动地说。 中信银行转眼之间就感受到从“穷人的窘迫”到“富人的烦恼”的转变。钱该怎么用?“上市后花钱更要有说法、有监督。我感到压力很大。” 上市以后,中信银行加快了新机构设立的步伐。目前太原分行、唐山分行、呼和浩特分行已经开业,南昌分行将很快对外营业,南宁分行年底前也将有进展,支行网点将增加60多个。这么快节奏的扩张速度,是中信银行历史上多年未有的。 但是在资本运作上创造“中信速度”的陈小宪明白,他的另一项任务——风险管理不能有丝毫懈怠。 向来强调银行要稳健经营的陈小宪在风险管理上有“三驾马车”—一健康的理念、完善的组织架构、先进的技术水平。在“三驾马车”的拉动下,中信银行大力培育风险管理文化,建立了独立的风险管理体制。 截至2007年6月底,中信银行不良贷款余额降到100亿元以内,不良率降至1.84%。“剔除核销因素,动态地看不良贷款,我行正常贷款转为不良贷款的速度也明显比以前慢得多,不良率呈下降趋势。”陈小宪认为中信银行“资产质量已经实现了根本的好转”。 从一家独资银行转变为公众公司,健康的公司治理结构也是中信银行进行风险管理的重要制度保证。陈小宪表示,中信银行的公司治理框架符合香港和内地的监管标准,有境内外多元的股东,有健全的董事会,董事会下有健全的专业委员会,各个部门和制度都能正常运行。“只有完善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才能保证银行的正常运转。” 3 双引擎启动 中信集团董事长孔丹对中信银行提出要求:在今后的发展中,中信银行要努力保持在公司银行业务、国际业务和资金资本业务方面的固有优势,并不断地发展它。而在保持和发展公司银行业务优势的同时,中信银行要迅速建立起零售银行业务的后发优势,要依托集团优势和自身原有的优势,尽快把不足弥补上 “公司金融是中信银行的安身立命之本。”分管公司金融的现任中信银行行长助理张强说。 今年上半年,中信银行公司银行业务产生的营业收入占比达76%。 但他同时并不讳言目前公司银行业务所面临的同业竞争,以及来自客户需求多样化的极大挑战。如何保持公司银行业务的行业领先地位是中信银行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 2007年7月,“中信财富阶梯”问世。这是中信银行整合公司金融现有产品、服务和资源的基础上推出的公司业务品牌,也是国内为数不多的几个公司金融品牌之一。中信财富阶梯包括账户结算、融资服务、贸易服务、现金管理、投资银行、资产管理、资金资本和网上银行等8大类金融产品和中信“银财通”等18个特色服务方案,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定制服务。 与统一品牌相呼应的是中信银行“一二三四”的公司金融发展战略:一个目标,即在特定区域内成为中小股份制银行中对公业务的主流银行;两级管理,即强化总分两级对公业务的管理;三级营销,即总分支三级营销;四个平台,即公司理财、投资银行、产业金融和中小企业金融。 然而,以对公业务打天下的“中信实业银行”在2005年11月25日正式更名为“中信银行”。 一度有人惊呼:中信银行要转型为零售银行! 对此,陈小宪并不这么看。 陈小宪说:“我们对公业务很强,但是对私业务太弱,很不平衡,这对于一家要追求稳定盈利来源的银行实际是不利的。我们认为,要使股份制银行的盈利多元化、稳定化,我们必须有新的东西。” 中信集团董事长孔丹对中信银行提出要求:在今后的发展中,中信银行要努力保持在公司银行业务、国际业务和资金资本业务方面的固有优势,并不断地发展它。而在保持和发展公司银行业务优势的同时,中信银行要迅速建立起零售银行业务的后发优势,要依托集团优势和自身原有的优势,尽快把不足弥补上。 “为中信银行创造一个新的、持续增长的盈利平台,而且可以预期在未来还将继续不断地扩大盈利的规模。”中信银行零售银行部总经理李欣如此表述零售银行业务在中信银行的定位。 中信银行弥补短板的气势和速度让市场刮目相看。 2006年底,中信银行成为第二家储蓄存款余额超过1000亿元的中小商业银行,而2007年上半年零售管理资产(储蓄存款+理财资产)余额达到1398.9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5.2%。 短短两年时间,中信银行就打造了“中信理财”品牌,理财产品销售量和盈利水平都已排在同行前列;成立了信用卡中心,使白金信用卡发行量占据同业首席地位,中信银行并成为国内信用卡业务最快实现盈利的商业银行之一;私人银行中心的开业,是中信银行零售银行业务发展策略,同时使中信银行成为国内较早成立私人银行的商业银行之一。 “我们要走一条和其他商业银行零售业务不一样的发展道路,要有中信银行的特色。”陈小宪说,零售银行的发展,一般来讲,要经过积累、经营、增值三个环节,多数银行都是先做客户的积累、再做经营、再做增值服务,这也是陈小宪在招商银行北京分行走过的成功之道。 但是在中信银行发展零售银行业务时,并没有一味地去走这样一条老路。“这个市场已经被占了,我们不可能去领先,”陈小宪说,中信银行直接一步切入到客户的经营这个层面。中信银行一开始狠抓客户的经营,以理财来带动客户的积累,比如发行优质的理财产品来吸引相对应的客户。当积累到一定客户的时候,迅速开展第三个阶段,即客户的增值,私人银行就是客户增值的外在表现之一。 这就是陈小宪发展零售银行业务的路径和逻辑。 在2007年初所作的《努力建设走在中外银行竞争前列的现代化商业银行》报告中,陈小宪引用IBM前掌舵人托马斯·沃森的话说:如果一家公司想迎接不断变化的挑战,那么它必须准备在前进的道路上改变人的一切。唯一不可变更的只是它的经营理念。 在中信银行,其贯彻的经营理念人人耳熟能详:坚持效益、质量、规模的协调发展,追求滤掉风险的利润,追求稳定增长的市值,努力走在中外银行竞争的前列。 陈小宪说,这一经营理念强调了效益的原则,强调了风险文化,强调了稳定增长,强调了志存高远。 在中信银行员工看来,20年的辉煌属于过去,而每一时刻,都是新的起点。 欢迎订阅《第一财经日报》!订阅电话:010-58685866(北京),021-52132511(上海),020-83731031(广州) 各地邮局订阅电话:11185 邮发代号:3-21 新浪财经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