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农信社专项票据迎兑付高峰 银监会严防玩花活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20日 16:41 经济观察报
银监会严防抵贷资产玩花活 本报记者 杜艳 北京报道 5月17日,农村信用社央行专项票据兑付第五期的工作已经开始。中国银监会合作金融部体改处的办公桌上,堆积着一摞摞待审的农信社专项票据申请兑付的资料。 四年前,央行用专项票据和再贷款的形式向积重难返的农村信用社注入资金1656亿元,用以置换其不良贷款,以期达到“花钱买机制”的效果。目前,这些专项票据已经陆续到期,而能否顺利完成兑付则关系到这场改革的成败。 “为了达到兑付标准,农信社可能会采取一些账面游戏,我们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对这些数字背后的真实性进行审核。”银监会合作金融部相关人士告诉记者,资本充足率和不良贷款率是最核心的两个指标,也是最容易作假的两个指标。 从2006年第二季度开始兑付,央行和银监会联合审计,截至3月末,已经对285家法人单位兑付央行专项票据188亿元。 真假博弈 这是一场并不轻松的兑付。 银监会合作部体改处人士说,兑付通过率只占到期申请资金的50%,法人单位申请的通过率为47%。而在兑付申请之初,这个数据还要更低。 “第一批报了,但是达到标准的并不多,对不达标的一律打回去。”银监会合作金融部主任臧景范说得很坚决。 硬性指标不达标,是票据兑付进展缓慢的主要原因。 “没有申请成功的,大多是因为资本充足率和不良贷款率的真实性出现问题。”银监会合作部体改处人士说,“我们最近特别关注抵贷资产的问题。” 所谓抵贷资产,也就是在借款人不能依约归还贷款时,由借款人、贷款人、担保人三方面协商,或经仲裁机构仲裁,或经人民法院判决和裁定,以借款人、担保人的抵押物、质押物及其他资产抵偿所欠金融机构贷款本息而形成的待处理资产。 这些资产往往清收难度大,变现率低,农信社处理一笔抵贷资产缴纳的各项税费占抵贷资产变现额20%左右,并往往出现价值高估的情况。但为了粉饰不良贷款指标使之达标,不少农信社用抵贷资产置换坏账,这样反映在财务报表上,就可以将这笔呆账从不良贷款中扣除,而挂在抵贷资产项下,从而降低不良贷款率,减少呆账计提。而这样做的一个一箭双雕的好处是,可以在减少坏账拨备的同时,提高农信社的利润,提高资本充足率。 “我们最初并没有很在意这个指标,但是后来发现了里面存在的很多问题。不良贷款率和资本充足率经过抵贷资产的挪移可以发生很大的变化。”上述体改处人士指出。 农信社的抵贷资产大到土地厂(场)房、机器设备、大小车辆,小到生活日用品、文化办公用品、酒水饮料等五花八门,应有尽有,而且多是一些年久失修的厂房和待淘汰的机器设备和车辆等,这给信用社处置抵贷资产后带来诸多难题,而这部分资产的现金回收率也一直徘徊在较低水平。 “我们现在最头疼的就是抵贷资产的处置。”江西省绵阳市信用联社人士指出,他们账上的抵贷资产多是荒废的矿山、荒林,多少年都没有处置完。 对此,体改处人士指出,今后这个指标将予以重点关注,坚决制止粉饰业绩的虚假行为。 艰难的兑付 相较于已经开展的四期兑付工作,大量的票据兑付会集中出现在今年的三四季度。 负责票据兑付的体改处人士告诉记者:“到目前为止,到期的都是第一批试点的8个省市的票据,而从今年第三季度开始,第二批试点的20多个省市的一千多亿票据将进入集中兑付期。” 银监会的数据显示,第一批票据置换共计向8省(市)648个县(市)农村信用社发行专项票据368.82亿元,置换不良贷款318.93亿元,置换历年挂账亏损49.89亿元。而剩余的1300多亿元则支持了第二批试点的20多个省市信用社。 制度设计之初,为确保“花钱能够买到机制”,央行和银监会进行了严格的制度安排。 按照2003年央行改革之初设定的兑付标准,对资本充足率和不良贷款率进行了严格考核:实行乡镇信用社和县(市)联社两级法人体制的信用社资本充足率达到2%,实际统一法人体制的信用社资本充足率达到4%;农村商业银行或农村合作银行资本充足率达到8%。此外,试点农信社按“一逾两呆”口径考核,不良贷款比例较2002年12月末的降幅不低于50%。 这些标准对于痼疾缠身的农信社来说,要达标并不容易。 银监会的数据显示,截至2005年3月末,全国28个省市信用社经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和央行资金扶持等一系列大力扶持,全国农村信用社资本净额终于由负转正,但也仅为471亿元,资本充足率为2.49%;按照四级分类,不良贷款占比仍然达到17.54%,如果改成标准更加严格的五级分类,则要达到近30%。 尽管有严格的制度设计,农信社改革之初还是出现了许多问题。 虚增股金等情况曾一度蔓延。贷款入股、存款股金化等形成了一场全国性的虚假繁荣。以吉林省为例,2002年末农信社仅有资本金3.3亿元,但仅用了半年时间,余额就增至66.4亿元,比原来股金增加近20倍。而为了降低不良贷款率,不少农信社采取扩大分母的方法,大量发放贷款,并采取借新还旧的方式,降低不良贷款标准率。 这些改革之初埋下的风险隐患,成为央行和银监会在票据兑付环节严加审核的原因。 2006年4月,央行和银监会再次联合发文,对农信社的票据兑付条件进行了细化。将农信社的法人治理结构、内部管理制度、增资扩股的真实合规性、资本充足率的真实准确性、地方政府落实扶持政策的报告等,纳入了严格的申请兑付标准。 除此之外,在实际兑付环节,还加入了对央行票据置换的资产现金清偿要求,即“要现金收回3%的央行专项票据置换的不良资产”,虽然这项后来增加的条款,在备受争议中并没有继续贯彻下去,但是对于置换资产的清偿依然在央票兑付的审核范畴之中。 除了以上严格的考核指标外,还有一项标准让农信社颇为紧张:农信社只能连续两次申请兑付,如果两次申请不达标,则推后解决。这也就意味着,失去两次机会后,农信社将不得不进入漫长的等待期。 银监会合作部体改处孙磊告诉记者:“这些严格的要求,并不是提高标准,而是为了补上改革初期的种种漏洞。” 任重道远 银监会的最新数据显示,按照贷款四级分类口径统计,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比例为10.6%,比2002年末下降26.3个百分点,农村信用社的资本充足率已经达到8.2%。但是如果按照刚刚完成的五级分类结果,农信社的不良贷款依然达到27.7%,约合7300多亿元。 而在2005年一季度末,农信社的资本净额是471亿元。 在央行的眼里,农信社离改革的目标依然“任重道远”。央行认为,农信社仍然存在很多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经营管理粗放,约束机制不健全,省级联社行政化管理倾向严重,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地方政府落实扶持政策不到位,农村信用社历史包袱化解低于预期,总体看,要实现改革目标,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而近日,农信社要求中央再次下拨资金支持的呼声又渐渐高了起来。 来源:经济观察报网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