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中国版穷人银行再探访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04日 03:17 中国证券网-上海证券报
最近一段时间,高向军一则以喜,一则以忧。 喜的是,10年前其一手缔造的四川仪陇县乡村发展协会(简称“协会”)正处于历史上最好的发展阶段:其小额信贷不仅资产质量良好,而且正迎来银监部门的高度关注。就在上月底,四川省银监局村镇银行办公室将派专人来对其运行模式进行考察。 忧的是,协会的融资渠道还太少,来自政府的资金支持也不是很够,更紧要的是其运作模式还远非真正为社会所了解,以致于其憾失参股首家村镇银行(见本报 2月27日《憾失参股首家村镇银行 四川仪陇渴望金融牌照》),且其向员工、股东和客户进行融资行为正面临着非法集资的指责。 在这家渐受关注的小额信贷NGO组织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运做体制和成长故事,未来它又能否发展成为中国版的“乡村银行”,日前,本报记者对其进行了再探访。 监管者和控股股东 “我们今年准备再拓展两个乡,今年的放款争取到1000万元。” 协会秘书长高向军告诉记者。据她透露,一个来自香港的基金会正在与他们洽谈,准备给他们一笔为期10年的软贷款,用于扶贫小额信贷。但条件是,必须将这笔钱用到仪陇县最偏远的两个乡镇———大云镇和山河镇。 “我们当然求之不得。” 高向军说。不过如果在两年之前,她可不敢这样说。 仪陇县乡村发展协会是1996年在仪陇县民政局注册成立的一个非盈利性的民间社团组织(NGO)。10年来,尽管其累计发放的4000多万元小额信贷资金直接帮扶了近10万人次贫困人口,但高向军称,只有在2004年底,他们才真正找到了一条真正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并建立起打造成为一家中国版“乡村银行”的信心。 她解释,这主要是由于机制的理顺。来自该协会网站的资料显示,目前整个协会的组织体系分为三个层级,其分别是最上端办公地在县城的乡村发展协会、中端在各乡镇中的协会分会和最末端在各村中的互助基金。三者的分工是:协会帮助、推动建立村互助基金,对其进行财务控制、财务服务与培训;对乡镇分会,进行财务上的控股,并对其进行日常监督、支持、培训及资金的余缺调剂。 这是一个奇特的结构。高向军表示,对于村互助基金,协会只是一个监管者,并不会对其进行任何形式的参股或控股,而是希望农民自己通过资金互助,进而实现整个在生产和供销方面的组织化。至于乡镇分支机构,她则希望可以发展成为社区性股份制银行,而协会则作为控股股东。 对于后者,高向军表示,2004年以来协会已在风险管理、激励机制等方面,找到一整套办法,这使其小额信贷成绩在历经8年探索之后,终于走出低谷。来自该会的财务数据显示,去年全年协会7个分支机构共发放贷款1404笔,发放金额768.5万元,收入利息46.7万元,实现利润5.3万元,贷款回收率接近100%,已步入良性循环。 员工曾欲集体辞职 事实上,上述成绩的取得并非一帆风顺。“我们经历过两次失败。”高向军说。他透露,协会成立起初三年,由于大规模发放小额信贷,致使管理一度失控,贷款面临无法收回的风险。为此协会专门花费了3-4年时间进行清收。 总结教训,高向军发现问题出现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不当,而并非源于农民信用不好。2003年,协会专门邀请了国际小额信贷专家设计了专门的风险管理系统。但系统开发出来后,却随后遭遇了农户的冷遇,协会的小额贷款实践再一次遭遇搁浅危险。 “那时候,根本没有农户来向我们贷款,工作一度开展不下去。工作人员跑来集体向我辞职。”高向军说,他说服工作人员留下后一起分析原因发现,问题出现在贷款品种单一,审批手续太烦琐等方面。另外员工收入太低,缺乏激励也是重要的因素。 反复讨论之后,协会做出三项重要决定:一是吸收员工入股,建立协会利益与员工利益一致的激励机制;二是针对低收入群体中的不同类型,设计不同的贷款品种;三是下放贷款审批权到各乡镇分会,健全以整贷零还的风险管理技术。 高向军介绍,协会的贷款分完全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户、亦农亦商的农户和个体工商户三个类型,区分了贷款上限3000元、5000元和10000元三个档次,并根据客户实际情况,选择10天还是15天的还款方式。 据其称,还款在各乡镇每三天一次的集市上的专门地点进行。如果客户不能按时还款,其贷款额度和信用等级都将下降,反之则会上升。另外负责的工作人员也将从需按规定拨付风险准备金,并将此与其年度股份分红情况挂钩。 上述安排为贷款的按时偿还加上了双重保障。来自该会的资料显示,2004年底以来,协会的贷款管理完全依据电子系统,日清日结,且所有的贷款均无担保,完全凭借贷款者信用,但从回收率来看,却几乎接近100%。 草根银行家 高向军称,这让她高兴不已。不过,更让她高兴的是,协会的工作人员能一直追随她,走过十年艰辛历程。 来自协会的数据显示,目前协会共有工作人员23名,全部系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其中20%属下岗职工,80%是乡村农民。“这些人天生与三农具有亲近性。”高向军说。据其介绍,工作人员虽然常年往返于田间地头,负责信贷发放和回收,对各家各户的情况了如指掌,但也一直承担的是低工资。 “可以说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高向军说,在协会最困难的时候,是她用小额信贷的前景再一次鼓励了这些人,并使他们坚持了下来,并做到今天。 “即便这两年协会条件好了,我们的工作人员待遇仍不算高,只是我们这个地区的平均工资水平。”高向军说,她表示,这主要是考虑到不能让信贷人员脱离农民,感觉其高高在上。 高向军称,自己协会与其他商业银行的重要区别之一就在于真正为农村的低收入群体提供贷款服务,具有扶贫性。即便今后获得银行牌照之后,也不会将目标群体进行更改。 正因为如此,她一再要求自己的工作人员深入农村,深入农户,并以发展农村资金互助组织为己任。来自该会的数据显示,截至2006年末,协会共建互助合作社17个(其中2006年新建15个),吸收农民会员1617户近1万人,建立村级基金193.6万元。而协会并未从中收取任何费用。 “做小额信贷,一定要有一颗公益心。”高向军说。对此,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所长杜晓山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小额信贷技术中最重要的经验即在于人和制度缺一不可。 不过,高向军透露,协会并不因此而忽略对于工作人员利益的保障。她透露,协会已在2006年,为职工彻底解决了养老保险问题,全部补交了历年未交的保险费,将员工的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进行了协调,使员工安心扶贫工作。 融资之惑 高向军的协会正一步步走上正轨。然而当信贷投放和回收进入良性循环之后,她却发现,当想给更多的农户提供小额信贷时,却面临资金短缺的约束。 高向军介绍,目前协会拥有的资金共有400多万,这些主要系UNDP、国际上一些基金会给予的资助。现在协会正在尝试从贷款客户和员工中吸收存款来做大贷款资金的盘子,但这一途径吸收的资金目前来看还非常有限,且受到向公众吸收存款的指责。 对此,高向军的回应是“我们接受存款面向的是‘特定客户’,因此并不受限。不过,假如协会变身为一家金融机构,上述一切困难都会发生改变,但目前他却还不得不受其社团法人资格所带来的限制。” 高向军透露,它现在正通过向一些基金会申请软贷款的方式筹措资金。与此同时,她还希望政府能够在资金方面给予一定支持。“每年政府都会为了扶贫的目标财政补贴一些资金,我们这种方式,能够真正保证资金流向低收入群体,为什么对我们不能考虑一下呢?”高向军说。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