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银行改革进入新阶段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18日 17:28 《财经》杂志网络版
从2007年起,中国的银行业改革将处于推进和调整相结合的微妙阶段,而这一阶段将决定中国整体银行格局的最终走向 自2007年起,中国的银行改革将进入一个新阶段。 2月19日出版的《财经》杂志发表该刊研究员陆磊所写“银行:推动真实变革”的文章指出,这一阶段的中国银行体系将面临两大问题:一是老问题仍有待解决。银行自身的业务结构和法人治理调整仍处于推进阶段,中国银行体系沉重的历史包袱化解仍然需要通过改革来完成。二是新问题随改革而出现。比如,银行改革在实现市场效率的同时,金融资源在产业和区域间的配置呈现持续集中趋势,银行改革将必然导致原有大银行的垄断格局进一步强化,资本金的大规模筹集将造成新一轮信贷扩张的高潮。这些问题都需要政策校正。 从中国银行业改革的逻辑顺序看,基本可以归结为两大步骤:第一步,是在不涉及真正意义上的制度变革的状态下维持财务状况的稳定;第二步,是在适当的时机推动真实变革。如果根据这一步骤划分,则部分银行(包括存款类机构)仍处于改革的维持阶段,因此,持续推进是必然选择。而另外一些先行一步的银行已经进入改革的真实推动阶段,适时的改革方略调整是不可或缺的政策安排。可见,从2007年起,中国的银行业改革将处于推进和调整相结合的微妙阶段,而这一阶段将决定中国整体银行格局的最终走向。 《财经》文章认为,由于国有银行主体部分的股份制改造已接近完成,今后的银行改革应着眼于多元化银行体系的构建,以满足不同层次的融资需求。国有银行、不再保留国有控股的股份制银行、自发形成的合作银行,应该是今后中国银行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而产品开发是金融机构赖以生存的基础,这是市场经济的铁律。2003年以来的农村金融改革和2004年以来的银行改革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银行业行政干预的痼疾,但尚未解决的是整个银行体系对政策的依赖甚至控制的问题。这显然将构成2007年以后的银行改革主旋律。 《财经》文章认为,2003年以前的银行体系改革陷入一个怪圈式困境:从1998年起实施国有银行撤出县以下地区,且实行了较大幅度的减员增效,但效果并不十分明显,于是进一步“瘦身”。这是一种忽视需求或把需求当做既定因素,单纯考虑供给调整的改革思维。当前,已经到了从需求角度设计供给格局的时期。一方面,中国经济的长期发展需要金融服务总量的持续上升,特别是在金融总量相对不足的农村地区,其需求扩张必将是跨越式的;另一方面,银行除了传统的货币创造职能,一个更为关键的现代职能是风险管理,而不是风险规避。 商业银行传统意义上的从“高风险”、“低收益”地区撤退的策略,必然意味着银行改革与经济发展方向的背道而驰,在经济决定金融的基本规则下,银行改革的进一步推进也就必然以造就适合管理中国经济增长中的一般和特殊风险为职能的银行体系为其主要任务。 “银行:推动真实变革”这篇文章是2月19日《财经》封面文章“中国2007 等待之年”的其中一篇。这也是《财经》杂志第四次在农历新年之际集中发表由该刊记者撰写的年度分析专题,共有20篇文章,内容涉及反腐、“三农”、银行改革、电信、贸易、宏观经济等诸多热点。- (全文详见2月19日出版的2007年第4期《财经》杂志封面文章“中国2007等待之年”之“银行:推动真实变革”) 更多精彩内容请见《财经》杂志网站
【发表评论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