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大重组渐露曙光 关注焦点该落何处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12月28日 11:38 金时网·金融时报 | |||||||||
记者 金立新 历时多年的光大银行重组案近日再度热了起来。本月以来,有关汇金注资光大银行的报道不断见诸报端。而在记者对光大银行和汇金公司的采访中,两方面对此均讳莫如深,闭口不谈。
金融机构的重组历来是财经媒体关注的焦点。但在光大重组案中,媒体关注的焦点似乎又多出了一点:汇金公司究竟该不该为光大银行注资? 反对的声音是:汇金公司成立的初衷是代表国家为国有银行注资。其注资的对象像工行、建行、中行、交行这样受国家政策影响相对大的大型银行。这种声音还援引了去年底汇金公司总经理谢平的一段话作为例证:汇金的工作重点是四大国有银行,并无计划向“第二梯队”的股份制银行等注资,这些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股东应为银行改革承担主要责任。 对于这一问题的正面回答自然首先来自光大银行。光大银行的说法是:光大的历史包袱源于1999年对中国投资银行的收购。当年,光大按照账面原值全面接管了中国投资银行的29个分、支行的137家同城营业网点,不良贷款率从14%骤然上升至36.8%。这一点是光大银行与其他股份制银行的不同之处。 有意思的是,赞成“注资”或不认为“注资”是光大重组中焦点问题的并不只是光大银行。在一家网站对“是否有必要对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注资”的调查中,39.87%的参与者选择了“注资让监管层再一次违背承诺”;39.24%的参与者选择了“注资不仅合理而且可行”;20.89%的参与者选择了“把争论的焦点放在注资上是不合理的”。 网上调查的真实性或许并不可靠,但在理论界,赞成的声音也不鲜见。经济学家易宪容就曾表示,汇金作为国家投资的代表人,在选择投资对象时必然要考虑两个问题:一是这家银行的所有制结构;二是投资是否能带来相应回报。就第一点而言,光大银行的主要股东都是“国有”身份,国家有义务为历史原因造成的资本充足率不足买单。此外,金融业目前正处于一个上升阶段,国家对其投资也是看好了这一行业的未来发展前景。更有分析人士认为,在人民币持续升值的情况下,汇金投资光大银行,可将手头上价值逐步缩水的外汇投资出去,以寻求更高回报。而事实似乎也在证明这一说法。 去年年末,汇金公司总经理谢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汇金公司通过国家外汇储备向各家银行注入的资金,最低的要求是回报率不低于外汇储备的收益率。虽然汇金有处置自己股份的权利,但在工行、建行、中行三大银行中的股份,汇金的明确目标是在相当一段时间内要保持绝对控股,股份比例要在50%。今年年中,谢平再次表示,中央汇金公司作为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的国有股持有者,同时也是其最大的股东,在两家银行上市之后获得的回报累计接近3000亿元。如果将银行上市后的股票账面收益计算在内,仅中行的账面收益已经超过3600亿元。 实际上,光大银行并不是除工行、中行、建行三家“国字号”银行之外受益于汇金注资的惟一受益者。资料显示:此前汇金公司分别对交通银行和银河证券进行了注资。而作为注资的主体,汇金公司对光大银行的注资绝对是出于一种更深层的考虑,这种考虑的宏观性也肯定超越了光大银行重组本身。受惠于注资的光大银行,也不过是把握了这种变化。汇金公司本身也肩负着维护金融稳定、助力金融改革的责任,因此从这个角度看,在光大银行重组案中,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通过重组,银行的治理结构是否得到了改善,是否在向良性的方向发展,而不是如何“打扫房间”这种形式上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