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财经纵横

8%达标期限近在咫尺 股份制银行有喜有忧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25日 12:01 金时网·金融时报

  FN记者 牟龄

  按照银监会颁布实施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的明确要求,到2006年底,各家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必须达到8%的最低要求;届时资本金不足,将限制商业银行的业务发展和规模扩张。如果说,刚刚迎来的银行业全面对外开放,对商业银行的影响是渐进的、长远的,那么,资本充足率8%的达标要求,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就是刚性的、立竿见影的,而且达标的最后期限已经近在咫尺。

  截至今年3季度末,在全国13家股份制银行中,有9家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超过8%,达到或超过了银监会的监管要求;有4家银行未能达标,其中有的资本充足率仅在3%左右,距离监管要求相差甚远。从整体上看,今年股份制银行的改革发展取得了积极进展,并在吸引境外战略投资者、银行改制重组以及境外上市等方面获得了重要突破。但是,受制于多种因素的影响,股份制银行的发展并不均衡,差距有所拉开。面对8%达标大限,同是股份制银行,却是有喜有忧。

  在达标的股份制银行中,招商银行今年可谓顺风顺水。9月22日,H股在香港联交所挂牌上市,成为股改后第一家以A+H形式上市的中国内地企业,受到了国际投资者的热捧。招行完成海外上市,有力地扩大了海内外影响,但更重要的是实现了与国际资本市场的接轨,由此获得了一个新的、稳定的资本补充渠道。从当前看,此次招行在港发行24.2亿H股,筹资206.9亿港元,使银行资本充足率从8.28%一举提高到12.35%,为今后几年的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从长远看,香港资本市场比较成熟,金融法律法规健全,金融工具丰富,而且后续融资手续简便、快捷,这无疑为招行今后长远的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令其已无后顾之忧。

  月内刚刚完成重组交割的广发行,赶在最后期限之前进入了达标行列。这家资本金严重不足、财务包袱沉重的银行,今年的重组受到了国内外的高度关注,不仅创新了重组剥离、引资同步进行,形成了政府、投资者团队、老股东多方共同弥补损失的全新模式,其出售的股权比例达85.6%,在国内商业银行中比例也是最高的,并创下了国内非上市银行引入投资者购股价格的最高水平。重组后的广发行各项核心指标得到很大改善。目前,广发行的净资产达到125亿元,核心资本充足率、贷款损失拨备、资产损失准备等核心指标均高出监管要求,总算也可以松一口气了。

  另外,其他股份制银行今年也纷纷探索新的融资渠道,全力争取资本充足率达标。兴业银行首开国内商业银行发行混合资本债券补充资本金的先例,9月份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成功发行了总额为40亿元人民币的15年期混合资本债券,使一度下滑到警戒线以下的充足率指标重新回升。中信银行借助集团注资,今年初资本充足率已上升至8.18%,加之中信国际金融控股公司、西班牙毕尔巴鄂维茨卡亚境外战略投资者相继对中信银行的股权投资,使中信银行的资本实力进一步增强。民生银行今年资本充足情况一直告急,半年报披露的数字仅为7.46%。原计划年内通过定向增发35亿股股份,将资本充足率大幅提高到11%以上,但因程序问题未能如愿,不得不转向成本较高的混合资本债券。12月14日民生银行获准发行43亿元混合资本债券,终于抢在年底前使资本充足率指标勉强过线。浦发、华夏也都通过增发、发行次级债等办法在年内缓解了资本压力。

  显然,并不是每一家银行今年都能幸运过关。而在目前尚未达标的银行中,最被关注的有两家,一是深发展,二是光大银行。今年三季度,深发展披露的资本充足率仅为3.59%,按照证监会不股改不能再融资的规定,深发展也只有深感无奈。自7月份“零对价”股改方案被否,深发展至今没有拿出新的股改方案。最近有消息透露鉴于深发展股改形势严峻,监管部门已同意其推出权证方案,但却迟迟不见出台。实际上,只要深发展核心资本能够达到4%,就可以考虑发行次级债补充资本金。但现在看来,股改前景依然叵测,再融资的希望渺茫,资本充足率达标已基本没有可能。光大银行也是如此,计划中的财务重组一推再推至今未果。由于重组牵涉到汇金注资,整个过程由国家主导,一直以来光大银行基本处于被动等待之中。而时至今日,即便是重组方案年内可以启动,在达标的问题上,恐怕光大银行也很难有所作为了。

  对年底资本充足率不能达标将导致监管部门采取哪些严厉监管措施以及严厉到何种程度,目前尚不清楚。但是,实际上不用考虑外在的压力,不达标本身就会对银行产生很大的制约。例如,自实行资本充足率监管以来,为满足监管部门对充足率的最低要求,就已有银行不得不自行控制甚至收缩业务发展规模。股份制银行一直受到资本不足的拖累,即便是充足率能够达标,也多在监管的底线徘徊,大部分银行处于捉襟见肘的境况中,可以说,这种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股份制银行的持续健康发展。

  应当看到,在银行业全面对外开放的背景下,不仅竞争更加国际化,监管约束也会越来越国际化。因此,股份制银行要保持可持续发展,必须突破资本困境,通过上市尽快建立起有效的、动态的资本补充机制。目前,国内资本市场正进入最好的发展时期;同时,国家也积极鼓励银行海外上市。而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上市公司质量与治理水平的提高,国际投资者对中国公司的投资意愿不断增强,境内外上市正处于很好的机遇期,不容错过。令人高兴的是,股份制银行已经开始动作。目前,兴业银行正力争在国内早日上市,民生银行一度搁置的香港上市最近重提,中信银行、华夏银行也都在争取发行H股。

  当然,要适应资本充足率的监管要求,从根本上讲,股份制银行还是要加快经营转型,调整结构,提高创新和盈利水平,控制业务发展对资本的需求,增强自我积累能力。这一方面,可以从本质上提高股份制银行的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股份制银行在资本市场上的融资,两者相辅相成。从招商银行看,今年之所以能够在港成功发行上市,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向零售银行的转型获得了广大投资者的认可,占先的零售和中间业务以及

信用卡成为招行在招股中最大的卖点。这一点很值得其他股份制银行思考和借鉴。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