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助学贷款累及银行 银监会倡建协调委员会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03日 13:54 经济观察报
本报记者 程志云 尹先凯 北京报道 日前,银监会建议由工商、公安、银行等相关部门机构共同组织成立“助学贷款协调委员会”。共同探讨大学生的信用约束机制。 这是自从2004年国家重新招标助学贷款商业化运作之后,国内首次由部委牵头探讨组织助学贷款的风险防控机制。而本报了解到,实际上,之所以由银监会率先提出组建协调委员会,最重要的原因是在两年的实际操作中,不少银行都遇到了新的困境。 新隐忧 武汉某高校的小张是一名新闻学专业大三级的学生,由于家庭困难,她通过申请助学贷款向银行贷款24000元助学贷款。按照合同规定,她将在毕业两年内开始偿还银行贷款。 但小张对于自己偿还银行贷款的前景并没有信心,她告诉记者,根据前几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来看,她的就业形势也不乐观。她希望能够留在大城市发展,但未来生活的压力却很难让她在两年内还上银行的这笔“巨款”。 数据显示,从2001年到2006年的五年间,毕业生人数翻了3倍多。而就业率却在持续萎缩。有专家预计,到2007年7月高校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能达到60%已经很不错了。 除了不断低迷的大学生毕业就业率,另一个不利因素是新毕业大学生面临的将要承担以住房、交通为代表的不断高企的城市生活成本。实际上,他们拖欠银行贷款是否属于恶意很难定义。 这些成为那些发放助学贷款银行的心病。 根据全国学生贷款管理中心和中国工商银行总行不久前对最早办理国家助学贷款的8个城市的234所高校所作的调查显示,按照金融部门现行的不良贷款考核标准,国家助学贷款不良贷款率约为12.88%。而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信用困境 “无论出现多大风险,学校的风险是固定的,最多承担3%的风险补偿金。补偿金以外的所有损失由商业银行自己承担。银行和学校不再是利益共同体了,于是学校开始没有顾忌地发放助学贷款。”一位中国银行负责个人金融业务的高级经理指出。 据接近教育部相关负责人介绍,2004年实施新政策新机制以来进展加快,部分省市和学校银行审批贷款学生占在校生的比例增高,有的边远地区的学校甚至达到30%多。 上述武汉某高校的小张告诉记者,凡是人均月收入在300元以下,经学生个人申请,审查合格之后即可得到贷款,每年最高额度为6000元。“其实很多同学会虚报家庭收入。甚至胡乱写个家庭地址、电话。而学校也基本不会去核对其真实性。” 一位银行人士对此表现的非常无奈。助学贷款的审贷银行是没有办法进行控制的,因为助学贷款本身就是信用贷款,学校送过来,我们一般就批了。我们只能控制总量不超过20%。 近日,教育部曾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我国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已在全国范围正式运行。对助学贷款还款严重违约的学生,将在媒体上公布其姓名、身份证号、毕业学校等信息。 助学贷款从审贷、监控到惩戒措施,商业银行在整个链条上都面临着风险。单一依靠商业银行的助学贷款商业化运作既不能满足贫困学生的需要,也会挫伤银行的积极性。因此,建立包括中央财政、地方财政、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与学校财政的多元化协调机制成为助学贷款发展的必然方向。 今年9月财政部和教育部联合颁布《高等学校毕业生国家助学贷款代偿资助暂行办法》。该办法明确规定,中央部门所属普通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县级以下机关、企事业单位和艰苦地区的艰苦行业就业,服务期在3年或3年以上的,其在校学习期间获得国家助学贷款本金及其全部偿还之前产生的利息将由中央财政代为偿还。 而作为政策性银行的国家开发性银行也在河南等地开展助学贷款试点。 近日,银监会也建议由工商、公安、银行等相关部门机构共同组织成立“助学贷款协调委员会”。一位知情人士透露,助学贷款的多元化进程已经拉开帷幕。 来源:经济观察报网
【发表评论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