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开放外资银行将带来什么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23日 15:12 《理财周刊》
贺宛男 中国银行业即将迎来全面开放,从12月11日起,外资银行中的法人银行(即在国内注册者)将可全面从事人民币业务和银行卡业务,外资银行分行也可吸收境内居民每笔不少于100万元的人民币定期存款。这一重大举措对中国金融业、特别是资本市场将会带来怎样的影响呢? 从今年12月11日银行业的开放,不由使人联想起两年前(也是从12月11日)商业零售业对外资的全面开放。我们不能不承认,外资的进入对国内零售业冲击不小,别的不说,现在大城市的大卖场就基本上是洋卖场,上海的华联、联华超市一度曾占据很大的市场份额,如今华联超市已被新华集团借壳上市,联华超市经营业绩也不理想。但另一方面,外资的进入也促进了商业业态的大变革,一批新的商业业态,如家电业的苏宁、国美、永乐,小商品市场的小商品城,以及大商股份、华联综超等绩优商业股的崛起,使股市上迅速形成了以商业和食品为主体的消费概念股,并成为高价股的代表。 银行业和商业零售业的开放虽有相似之处但并不一样。最重要的是,银行业事关国家安全,中国的商业银行绝大多数由国资绝对控股,即使象民生银行这样的民企银行,国家对外资参股也有严格的限制比例,规定外资参股银行不得高于20%。如果说一些传统的商业企业国资可以逐步退出,让外资和民企控股的话,银行业没有这种可能,至少四大国有商行决无可能。正因为如此,现在已经上市的银行股,在可以预见的日子里,绝不会沦落成为华联超市一类的“壳”,尽管国内银行的服务态度让老百姓颇为不满,对外开放后有一部分存款,特别是其中的高端客户有可能转移到外资银行。 仔细想想,其实银行股本来也应该是“消费概念”,当以零售为主;但长期以来国内的银行大部分成了“投资概念”,银行贷款主要是为投资扩张服务的,以企业批发为主,银行的利润也主要来自存贷差,即以老百姓的低存款利率换取企业的高贷款利率。向外资开放以后,国内银行的“投资概念”是否会逐步转向“消费概念”呢?目前尚待观察,但商业业态以营业员为主(过去买东西必须由营业员拿给我们,且由商店一口价),转向以顾客为主的进程中,我们不难找出,最先转变的银行必将是最有投资价值的银行。全国网点最多、与老百姓关系最密切的工商银行号称零售银行,是否会走在业态变革的前列呢? 到今年年底,中国入世已满五年,入世过渡期已告结束。回头看看,入世五年走的正是“二出”、“三放”的进程,即第二产业(制造业)走出去,以致全世界都是中国制造;第三产业(服务业)放进来,从律师、会计师这样的小行当,直到商业、房地产、金融这样的大产业。只要有变革就会有机会(当然也会有风险),从资本市场来说,投资人必须敏锐地寻找和发掘其间的轨迹。例如,就“二出”看,目前已由纺织、轻工转向机电、钢铁等产品,有研究报告指出,今年1-9月中国钢铁出口增长80%以上,成为出口增长最快、势头最强劲的行业,即便如此,中国粗钢出口量也仅占粗钢生产量的6.8%,离钢铁出口大国20-50%的出口比例还远得很,即中国钢铁出口还有很大空间,而国外钢材价格高出国内100美元/吨,这正成为近期钢铁股大涨的主要动因。同样,就“三放”看,包括银行、证券、保险等在内的金融业的全面开放,也必将带来重大的投资机会。今年以来,金融股成为IPO的主流品种,并且每一发股就在国际资本市场引起轰动,不正是“三放”轨迹的具体表现吗? 也许,这也是从国际视野看中国股市的一种视角。 查阅更多精彩理财文章,请登录第一理财网(www.Amoney.com.cn)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