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一役 交行信息官详解跨境大集中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7日 10:39 21世纪经济报道

  江小山

    在全行数据集中这一商业银行的F1竞赛中,交通银行(3328.HK)的发车并不算早。

  2002年3月,交行正式启动数据大集中工程。这一时间点,不仅落后于后起的新兴股份制商业银行,甚至比几家大型国有银行的动作还要晚。

  但是,交行数据集中的过程却表明,不管是数据集中的表现技术,还是纵深的组织框架,交行似乎都有后来居上之趋势。

  今年的8月13日,交行境内2624个营业机构与香港、纽约、新加坡、东京和首尔等海外分行实现基于数据大集中系统平台的业务集中处理,历时四年的数据大集中工程正式完成。

  “速度”,无疑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催化作用。而通过数据集中构架的交行新IT“神经中枢”,将开拓交行新产品开发和战略转型的新境界。

  作为交行数据集中以及IT建设最重要的执行者和见证人,交行首席信息官侯维栋则更为看重“速度”背后的“质量”。

  《21世纪》:对于交行而言,数据大集中有什么特别的意义?

  侯维栋:数据大集中是集约化经营管理的需要。我国银行业的IT建设起步很早,但是应该集中做什么,并不十分清楚。

  例如,以前的交行IT系统都是以分行为基础的,这和交行成立时候的多级法人结构相对应。数据集中实际上把分散的交行重新从IT建设的角度整合为一个整体。数据集中的过程就是业务集中的过程。同时,数据集中的过程还是引入管理方法的过程。未来,交行将在现有数据集中以及IT系统的基础上,实现银行流程的重组和优化。

  《21世纪》:交行的数据大集中包含哪些重要的环节?

  侯维栋:我行数据大集中工程包括境内、境外两部分。境内行分为两期,一期工程主要针对对公业务,包括核心账务系统、信贷管理系统、国际业务系统、事后监督暨电子档案系统、综合客户信息系统等。2005年6月,一期工程全面投产,构建了现代商业银行IT基础架构,确定了数据大集中模式下的会计核算体系和业务处理信息基本流程。

  二期工程主要针对个金业务,包括个人贷款系统、外汇宝系统和基金代销系统等。2005年8月,二期工程在苏州试点运行,今年8月,二期工程也完成上线。

  就在国内数据集中开展的同时,海外分行也在开展类似的工作。2002年10月,香港分行顺利实现新系统上线,从此香港分行系统成为我行海外数据中心的基础。2004年,东京、新加坡分行的业务系统集中到香港;2005年8月,首尔分行则是在基于集中系统运行下如期开业;纽约分行去年底按期完成了上挂集中系统的任务。

  《21世纪》:与其他银行相比,交行的数据大集中有什么样的不同?

  侯维栋:和其他商业银行比较,交行的数据大集中有三个特点:一是真正“全行一本账”。对于规模更大的银行而言,由于管理上的难度问题以及技术上的复杂性,很难保证“一本账”;而对于规模更小的银行而言,由于规模小,可比较性比较小。

  二是不但实现了国内数据集中,也实现了海外分行的数据集中。在此基础上,还实现了内地中心和香港中心的联动。去年,我行的海外汇款业务不但可以实现实时到帐,而且收费优惠,这就是因为两个中心联动之后,成本进一步下降了。

  三是数据大集中不仅是交易处理集中,而且同步推进了内部管理。例如,交行在数据大集中的过程中,还实施了管理会计制度。

  《21世纪》:实现数据集中后,交行的IT基础发生哪些变化?

  侯维栋:首先是组织架构得到完善,形成了“一部两中心”的体系架构。去年,信息科技部更名为信息技术管理部,成立了软件开发中心,今年还成立了数据中心。二是生产管理和信息安全得到了重视和加强,为业务发展、内部管理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

  《21世纪》:众所周知,IT建设投入非常大,请问交行是怎样控制成本的?

  侯维栋:交行的数据大集中不仅讲速度,而且讲投入控制。交行控制成本的方法主要有三个:一是整体规划到位,不是传统的就项目论项目,或者“一个产品,一个平台”;二是讲究整合,例如沟通银行和保险的银保通等,降低了维护成本;三是分期投入。

  《21世纪》:IT基础建设中,交行如何控制“外脑”的成本?

  侯维栋:交行有三个原则:核心技术自己开发;一部分市场关联度高的合作开发;通用性软件外包开发,以此减少投入。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