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控制流动性依然是央行主调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09日 09:16 金时网·金融时报

  FN记者 宋焱

  “十一”长假之后的金融市场,似乎受到假日气氛的感染,“紧张”气氛有所缓解。事实上,9月14日央行公布的8月份金融统计数据,就已经削弱了市场的“升温”预期。该数据显示,8月份货币供应量增速与人民币贷款增速同时放缓,截至8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32.79万亿元,同比增长17.9%,比上月下降0.5个百分点;人民币贷款余额21.88万亿元,同比增长16.1%,比上月末下降0.2个百分点。

  “宏观调控效果开始显现”--9月30日,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2006年第三季度例会作出了这样的判断,从而进一步肯定了市场对于宏观形势的看法,即央行前段时间出台的“密集式”紧缩政策,尤其是8月19日上调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紧缩市场流动性的效果正在逐步显现。

  然而,市场的乐观情绪也许有些为时过早。事实上,在加息之后,央行公开市场操作的力度不减,8月份金融数据显示,今年前8个月,央行共发行票据26312.2亿元,同比增长61.6%。与此同时,对通胀压力的警惕也进一步反映出,央行对目前依然过剩的流动性心存担忧。在一季度和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央行均对当前经济所面临的潜在通胀压力上升风险提出了警示;而央行研究局课题组日前在《当前价格形势与未来趋势分析》中同样指出,虽然目前价格涨势总体趋缓,但通胀压力依然存在。--“紧缩之手”不松,控制流动性意图明显。

  而从目前情况来看,导致当前流动性扩张的压力并未消除。据统计,7月份,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和工业增长双双出现高位回落,出口继续小幅调整,经济快速增长的势头有所放缓,但新开工项目和贷款增速依然偏高,投资内在“导热”因素并未消除。进入9月后人民币兑美元汇价升势凌厉,市场对于

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也随之不断升温,种种迹象表明,经济内外失衡问题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

  因此,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2006年第三季度例会确定,“继续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强本外币政策的协调和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将是下一阶段的货币政策取向。毫无疑问,这是央行继续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巩固

宏观调控成果的必然选择,充分体现了央行根据宏观经济金融形势进行货币政策抉择的主动性和前瞻性。

  央行已对下一阶段货币政策的“定调”,引发人们对未来宏观调控措施的猜测。有学者认为,尽管前一阶段的调控措施已经取得初步成效,但目前还难以判断紧缩效应是否会持续显现,还要视三季度的数据而定。因此,为进一步巩固前期调控成果,采取以控制流动性为目的的紧缩式调控政策,是央行的当务之急。央行为了从根本上回收过多的流动性、减缓信贷和投资的增速,将可能会延续前一阶段的紧缩政策,调整利率、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甚至进一步调整存款

准备金率都有可能,但调控力度的大小主要还应取决于前一阶段紧缩政策对于信贷增长和宏观经济的后续效果。

  另有市场人士认为,下一步央行控制货币供应量面临的两大挑战:一方面是基础货币的压力,即国际收支盈余压力还将继续存在,甚至会加大。这种压力自然会反映到央行的资产负债表上外汇占款的增加和基础货币增长的压力。另一方面是货币乘数的压力,即由于银行上市后贷款冲动增加,以及支付体系效率提高而带来的货币乘数不断上升,即使央行能将基础货币供应控制在10%左右,广义货币的增长也可能会明显高于目标。因此,央行控制流动性将面临较大的市场压力。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