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汇查询:

股东大会现场直击光大银行关键时刻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28日 10:00 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记者 柯志雄 丁安 北京报道

  会议只持续了不到三个半小时,而问题持续了近10年。

  9月26日8点25分,距离光大银行第十次股东大会开始只有5分钟。北京西苑饭店一楼宴会厅内,两张红色的表决单,已经提前摆放在了84位股东代表的桌上。

  8:30,光大银行董事长王明权、监事长武青、行长郭友同时出现在主席台。王明权迅速切入董事会工作报告。

  王说,光大财务重组方案已经上报国务院——这些目前仍无法透露给股东的文字,正周转于各个部委,协调再协调。

  这也许是光大银行1992年成立以来的又一个关键时刻。新一届董事会和监事会,将紧握财务重组之舵,解决资本充足率与上市等一系列问题。

  20来项表决波澜不惊,一一高票通过。

  两年未分红,净资产为负几十亿——投票完毕的会议间歇时间,抱怨的股东们团团围住董事会秘书陈元生。而陈元生告诉股东们,财务重组方案久而未决,正是要让“国家多出点,老股东们少出点”,等到上市,大家日子都会好起来。

  按照预期,年底之前财务重组方案一旦获批,将立即召开临时股东大会,这也许是光大银行重生的真正开始。

  密不透风的财务重组

  股东们将会议焦点指向了财务重组——这个被重复了至少两年的话题,已经是所有人的心头之痛。光大银行甚至因此连续两年无法披露年度报告和出示无保留审计报告。

  光大银行的第四大股东——浙江东南发电股份有限公司的代表第一个发言。“能否介绍一下重组方案的大致框架?”在他看来,如今每股负0.37元的净值,与当初其以每股1.9元投入获得1元纸面价值股份有天壤之别,而弥补这个巨大差距的重要因素之一正是国家注资。

  王明权的回答是,“国家会拿钱解决资本充足率问题,历史形成的关联交易和不良资产问题也会解决,但是现在具体的细节和数字,因为人民银行没有授权我讲,我实在不便于透露。”类似回答早已在报告中多次重复。

  马上又有东南发电的股东代表声东击西。“国务院注资或者引进战略投资者之后,增加的股份大概是多少,我们手里的一股大概会变成多少,0.4股?0.5股?能否说说大概的范围?”

  “实在对不起,我很为难,但是我们在讨论中一再反映了股东的意愿。”王明权的回答彬彬有礼。有股东因此议论,他们和决策的距离,比起他们手中的股票与股东,要远得多。

  未决的重组牵动的,不只是股东对未来利益的期待。“我们公司在操作上市。”一位山西小股东的困惑是,会计师事务所要求他们对持有的光大股份资产减值准备以及相关的情况做出回答,这些会“影响我们当期的报表数字”。他希望得到关于财务重组时间段的说法。

  但仍没有人回答这个问题。

  亏损弥补难题

  重组方案只能静静等候,而现实同样严峻。

  光大银行2005年度报告初审稿(以下简称“2005初审年报”)显示,2005年末,光大银行的核心资本为负30.42亿元,核心资本充足率为-1.49%,远低于4%的监管要求。与此同时,截至去年12月31日,光大银行未弥补亏损为139.11亿元。

  与-30.42亿元核心资本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004年的核心资本——137.76亿元。

  中国船东互保协会的股东代表说,“为什么出现这么大额的亏损,是因为之前并没有按照2001年度的新会计准则进行准备计提,而2005年进行了巨额的准备计提,如果以往都能进行计提,我们的问题会及早暴露,可以早点发现不良资产问题”。

  而管理层的回应是,他们已提出了部分解决方案,包括股东手中待审议的《中国光大银行2005年度弥补以前年度亏损预案》。方案称,2005年以前资本公积金全部弥补以前年度亏损;2005年当年净利润全部弥补以前年度亏损。

  今年1月1日起生效的新《公司法》规定,可用当年利润弥补亏损,而资本公积金不得弥补公司亏损。但经过细致的分析,上述方案的前半部分仍有“自圆其说”的可能,在北京市京都律师事务所出局的法律意见书中被描述为“可以作为擦边球适用当时的法律(亦即过去的《公司法》等)”。光大银行高管说,“我们行不得自行补亏,已经上书所有部门”。

  而在中国船东互保协会的股东代表看来,更让他担心的是——即使通过现在的弥补预案,还有112.6亿元巨大缺口,“是不是未来几年都要继续补亏,是不是未来几年都不存在分红的可能性?”

  郭友的回答是,虽然去年利润27个亿,今年利润预计在25亿-30亿,“这两年利润都需要用来弥补缺口”。

  给郭友们底气的是,“收购中国投资银行的时候,财政部批准过我们用利润补亏的政策,如果这两个政策能坚持下来,未来可以用税前利润去补亏”。

  最后这项表决仍然通过,只不过,82.98%的同意率,在20来个表决项目中是最低的一项。

  王明权语气坚定——只有国家支持才能解决企业自身不能解决的问题;要引进战略投资者,尽早上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透明的监管,最大的保证股东的利益。

  不良贷款之辩

  在报告中,王明权直言不讳——新增不良贷款的上升势头未得到有效遏制。

  1997年并购中国投资银行成为解释巨额不良贷款的重要原因。但到底是因为新会计准则实行钩沉出历史遗留问题,还是经营中新问题体现?不少股东质疑这个问题。

  “目前的亏损是没有考虑到关联交易拨备的,以前我参加股东沟通会,说法是考虑到关联交易和投资银行的事情才有这么巨额的亏损,但是现在又说关联交易没有考虑进来,还产生这么大的亏损,我们不可理解。”一股东径直抛出自己的疑问。

  之前的解释称,针对关联交易,并没有计提相应的拨备——这个问题将通过财务重组最终由国家解决。

  “用过去的问题解释现在的不良贷款增长,有所欠妥。”红塔股份代表认为,要保证股东的知情权,关联交易到底还有多少有多大,要有明确的解释。

  “目前国内整个银行业经营形势这么好,为什么光大的经营没有大的改观,2006年业绩反而不如2005年?另外,2006年上半年新增不良贷款达到了10个多亿,这跟银行的管理有何关联?”股东们的提问越发尖锐。

  郭友的解释是,不良资产部分来自收购中国投资银行遗留的不良资产,随着时间推移,清收难度越来越大;另外一部分,是银行在经营过程中,几个大的项目受到了宏观经济和政策的影响,比如说对一些信贷和证券公司和上市公司的贷款,因为证券业的问题和股市的低迷,急剧出现了大的不良贷款。

  “2005年开始,我们对贷款的要求相当严格——尽管有股东还提出质疑。我们加大了清收,2005年净增加的不良贷款是17.4亿元。今年上半年贷款有较好转变。”郭说。

  同时,光大银行高管辩称,去年的账面利润是27亿元,加大了历史问题的拨备后,真实的口径是12亿元。从这个角度看,实际上今年的利润有一个比较健康的增长。

  郭友坦陈,经营中的最大问题是信贷资产的质量。目前进行的组织架构、业务流程、人员配备等各方面的加强,有助于提高资产质量。另外资产结构也做了调整,加大了风险较低业务的发展。

  “对私人业务的不良贷款比率是1.9%。加大了和国开行的合作,联合贷款和担保下的贷款,2005年是200亿元,2006年为300亿-400亿元。这保证近几年新发生的资产业务相对平稳。”郭友说。

  他试图让股东们对银行的新战略有更大的信心——过去光大银行已提出终端市场定位,使自己与匹配客户连接度更强。还提出,公司业务占比80%以上,加大对私业务,增加储蓄存款和私人贷款;不仅增加信贷收入,也增加非信贷来源。而且,取消了分行的审批权力,派驻风险总监,以“垂直审批,提高效率”。

  尽管有这些改善性做法,在管理层看来,只有踏实走好“财务重组,引进战略投资者,尽快上市”这三步,光大才有可能重生。

  提问持续了1个半小时,主席台上就座的三人脸色平和。只有一样文件让他们不安——股东投票之前,董事会秘书宣读了来自银监会的《关于光大银行2005年监管通报》。文件中的措辞比起股东们的提问要尖锐得多,尤其强调了资本充足率、核心资本充足率、拨备与监管要求的差距。

  一些股东代表告诉记者,上述通报还让他们体会到过去已有的一个认识——作为金融监管部门,银监会从光大银行了解到的信息,远多于众股东。

  “并不意外,但还是很郁闷。”会后,一位股东代表这样告诉记者。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