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汇查询:

银行傍官要不得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26日 14:07 《理财周刊》

  佟琳

  国内一家赫赫有名的银行日前制定了个人信用与官职“联姻”的最新标准。该行在全国范围内推出的个人信用循环贷款业务,其山东、河北等部分分行“下文”规定:级别相当于副处级(含)以上的人员,最高可循环信用贷款30万元;科人员则可贷20万元;级别与一般公务员相当的人,则能贷10万元。

  如此标准让人生叹。这甚至让人不由得又想起封建社会与官职相关的各类残余思维,让我等这般无官无职无权无势的人一下子自觉毫无信用,由此更显自卑。不是已经引入外资,已经上市了吗?我们的商业银行,尽管脱下了“旧衣裳”,但最终骨子里还是走不出“官本位”的旋涡?

  “官本位”是什么?它把是否为官当成一种核心的社会价值尺度去衡量个人的社会地位和价值。尽管这个兴起于上世纪80年代的称呼已经越来越少被听见,但作为一种封建意识的残留,它还无处不在地渗透在社会的各个角落。比如,就银行“傍官”而言,据笔者了解的情况,这类现象肯定并非这家银行独家:此前,真真假假的“民生银行推出钻石信用卡的目标人群包括了副部级以上官员、透支额度达300万元”的新闻曾经让舆论吃了一惊;之后,广州市5万公务员享受到了广东商业银行的“信用特惠”也是热点之一;而在笔者的采访中,也曾遇到有国有银行公开声称他们的信用贷款是邀请式的,谁又能保证这种邀请不也是根据职位来定额度的呢?而如今这家银行信用贷款的案例,不过是一种更高级的延续而已。

  如此,明眼人已经知晓,银行“傍官”应该也算众多“潜规则”之中的一个。有的银行是做了没说,而这家偏偏演绎的强烈了一点,根据官职来制定出个标准来。正如“受贿”、“假按揭”一样,每次有“潜规则”被人揭发出来,总有某户人家会感到阵痛,之后也会自我安慰,自己会被当‘耙子’不过因为比较倒霉而已。

  然而正是这些“潜规则”让我们震惊。从逐利的角度思考,银行“傍官”本也无不可,但如果公开以“官”来叫卖,则已经把“以人为本”彻底甩在了身后,是对普通群众的轻视,而抛弃了普通储户,商业银行也就抛弃了自己的立身之本。

  然而,级别高的官员,信用等级就一定高吗?连银行自己都无法保证。据2005年2月22日的《中国青年报》报道,海南省共有3144名党政机关工作人员拖欠农村信用社贷款本息共计8746万元,有些人已拖欠近20年,追讨非常困难。据悉,这种情况在全国普遍存在,为了收回这些欠款,全国搞了几次大规模清欠行动,赖账问题始终未能根除,可见,官员的信用等级未必可靠。

  既然不一定可靠,银行为什么还会群起而上?其根源,就是为了从官员那里得到利益,将国有金融机构的信用与政府信用、官员信用捆绑在一起。如此一来,已经腐败的可能会更加腐败,已经被放大的政府权力可能会再次得到放大。而它无形中造成的另外一个影响是,如果因为做官有特权,就可以满足个体的包括信用贷款在内的诸多私利,人们会再次把当官、进入政府部门作为自己的择业取向和光宗耀祖的重要途径,并把它作为衡量人们社会地位的标准。

  更重要的是,如果政府或者官员成了“信用的标尺”,起码表明社会信用体系作为一种刚性机制而被“虚置”,这对于我们未来信用经济的发展是极其有害的。我们的信用体制才刚刚起步,个人贷款记录、信用记录刚刚被组建成个人征信系统而在全国推广,它急切需要在商业银行那里证明自己,而如果它最终还是扛不过“官职”这个标尺,征信体制又如何得以最终健全呢?

  查阅更多精彩

理财文章,请登录第一理财网(www.Amoney.com.cn)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