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外汇查询:

李礼辉:中行怎样做国际一流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14日 11:44 《国际融资》

  6月1日,中国银行成功登陆香港股票市场,.7月5日,中国银行(股票代码601988)正式“登陆”A股市场——占沪市A股市价总值的比重高达18.05%,取代中国石化,成为沪深两市最大的“定盘星”。作为中国银行行长的李礼辉,上任还不到两年,就已让这艘有着90多年历史的国有金融航母成功登陆国内和海外股票市场,但他深知,上市毕竟只是万里关山第一步,中行怎样才能达到国际一流银行的目标?作为“职业银行家”,他任重而道远

  -本刊记者 李路阳 周程

  3.99元!当醒目的红字出现在上海

证券交易所交易大厅的大屏幕时,长时间的热烈掌声再次响起——中国银行以比发行价溢价29.5%的价格,完成了上市后的第一笔交易,与此同时,上证综指跳空73点,以1755.22点开盘。2006年7月5日,中国证券市场16年来规模最大的蓝筹企业中国银行(
股票
代码601988)正式“登陆”A股市场——占沪市A股市价总值的比重高达18.05%,取代中国石化,成为沪深两市最大的“定盘星”。分析人士指出,按照中行的权重计算,中行A股价格每上涨1分钱,上证综指将上升1个点,成为名符其实的“第一权重股”。而此前的6月1日,中国银行成功登陆香港股票市场,这对正在紧锣密鼓准备海外上市的工行、农行以及其他内地银行来说,同样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中国银行以其超过100亿美金的海外融资额,成为迄今为止中国金融企业在国际资本市场上的“最大一单”。

  作为中国银行行长的李礼辉,上任还不到两年,就已让这艘有着90多年历史的国有金融航母成功登陆国内和海外股票市场,但他深知,上市毕竟只是万里关山第一步,中行怎样才能达到国际一流银行的目标?作为“职业银行家”,他任重而道远。

  从行长到省长,再到职业银行家

  2004年8月3日,距中行成立股份制有限公司23天之时,李礼辉从海南省副省长任上调至中国银行任行长。他将这次任命称之为“归位”,因为在他短暂的从政生涯前,他曾在中国工商银行工作了18年,对银行这个行业,他有着一种难以割舍的情结。在他分管海南省金融不到两年时间里,海南金融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2003年是海南金融近七八年来业务发展最好的一年,新增存款突破100亿元人民币,贷款突破1000亿元。或许是因为他曾经的海外工作经验、十分熟悉银行经营管理,或许是因为他驾驭政府宏观工作复杂局面的能力,他调任中行行长所面对的重任是:即将成立的中国银行(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不仅要改变经营管理体制,还要上市。

  “举个不很恰当的例子,在工行工作时,我曾希望人员越精简越好,只要能够满足业务发展的需要就行。到海南当政府官员,我就怕企业减员带来的失业等社会问题。”李礼辉如是区别银行与政府官员间的差异。他到中行上任后遇到的最大挑战之一是人力资源改革。作为股改的重头戏,如何解决国有银行冗员问题,整合现有人力资源,这不仅需要大刀阔斧改革的勇气,更需要“如烹小鲜”般的谨慎。李礼辉深谙此道,在任工行副行长的时候,他曾主持过该行大规模地裁员,使总人数50多万的工商银行,降至40万人。“我想我们必须减员,因为我们的资产可与如汇丰银行等许多大银行的资产规模相比,但我们的员工数目却高出许多。”他曾这样说。而现在他认为,“员工安置并不会这么简单,如果处理不当成本可能会更高。”稳定军心之后,李礼辉的招数如水银泻地:引进真正的战略投资者;健全风险管理;改变管理架构;A+H上市……

  上市,仅是做国际一流银行的起点

  履任中行行长之初,李礼辉曾经表示,最大的挑战并不是上市和引进战略投资者,而是“在未来5至7年保持现在较快的速度,并保持比较稳健的发展势头。提升中行固有优势,实现跨跃式的发展”。“上市对中银来说才是第一步,而不是终点。中国有很多企业都把上市当作里程碑,当作荣耀,而仅仅满足于此。其实不然,怎么在上市的规则下运作与竞争,才是比较重要的问题。”

  很多知名学者先后指出,中行还存在着经营机制相对僵化、业务创新不足、激励机制存在缺陷、经营风险比较大等问题,与同为国有商业银行的建设银行相比,市场化程度略显不足。对此,李礼辉有着清醒的认识,他也承认,“在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的经营机制改革方面,中国还缺乏较成功的经验”,所以“需要不断探索”,而且较为难得的是,他也认为这不是一个可以自由前行的探索。因为,在国际资本市场看来,他只能在规定的范围内做规定动作。“国有商业银行转变为一家真正的商业银行,是一项脱胎换骨的系统工程。国有商业银行和真正股份制银行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体制、管理和竞争力3个方面;展现出来的问题则是金融专才持续流失、风险控制体系不甚完善及人均盈利能力偏低。”李礼辉说。所以他认为,“最大的挑战在于提高自己。首先,要适应管理股份制商业银行的需要;其次,要建立商业银行的企业文化;第三,还要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

  对于中国银行两地上市这一重大事件,李礼辉行长从4个方面阐述了其深远的意义。李礼辉称,首先,通过多种渠道补充银行资本,满足未来业务发展和多元化经营的需要。提高抵御风险能力,增强信誉。上市之后中行核心资本充足率将达到11%左右,整体资本充足率达到13%左右。其次,中行上市是顺应了中国资本市场发展方向,增加市场优质大盘蓝筹股的供给数量,使得境内投资者能够直接分享金融企业的价值增值。第三,通过H股上市,中行将建立多元化的市场融资平台,进一步扩大中行在国际市场和境内市场的影响力,提升中行在国内外的知名度。第四,中行未来将接受来自香港、上海两地上市监管机构的多方面监管,李礼辉认为这将促进中行治理结构的进一步完善。李礼辉还认为中行内地上市后,部分客户将成为中行的股东,这种源自本土客户的监督将更为直接,对于中国银行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改善经营状况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中行预计,该行2006年净利润将达到322.67亿元人民币。为此,该行将加快优质资产和中间业务发展速度。中行集团贷款计划增长12%左右,其中内地贷款计划增长13%至14%;中间业务收入预计集团增长25%,其中内地增长30%。李礼辉说,中行有全面的金融业务平台,可以提供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保险和资产管理等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同时具有最多样性的贷款投资组合和收入来源。同时,李礼辉特别强调了中行将加强内控措施以防范风险。他说:“近年来中行在内控建设和防止操作风险上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采取了很多措施。最近出的一些案件也都是在改革和自我检查中发现的。为有效预防该类案件的发生,中行已采取了一系列果断措施,进一步完善了内部控制、稽核体制,健全问责制。”据了解,这些措施包括成立内控委员会、加强内部稽核功能的独立性、明确员工内控职责、执行更严格的反洗钱、加强操作程序监控、并建立操作程序的制衡机制。李礼辉透露说,中行在其一级分行设立了风险总监一职,目前已有26名风险总监正式上岗,其余的11名人选也将在今年年底前任命。

  与战略投资者构建完善的合作机制

  2005年8月18日,中国银行宣布苏格兰皇家银行以31亿美元入股获得中行10%股份,成为其惟一的战略投资者。31亿美元的详细安排是:苏格兰皇家银行出资16亿美元,占5.16%的股份,美林国际和李嘉诚基金各出资7.5亿美元,分享剩余的4.84%股份。也就是说,苏格兰皇家银行以实际出资16亿美元获得5%股份并行使美林及李嘉诚基金的5%权益,确立了惟一的战略投资者地位。IPO后苏格兰皇家银行可行使的权益被稀释到8%左右。

  而其后入股中行的新加坡淡马锡集团都是以获得中行成长收益为目的的财务投资者,亚洲开发银行和瑞银集团也可被归为此类。

  苏格兰皇家银行这样的战略投资者将为中国银行带来哪些方面的帮助?这样的伙伴真的能给中行注入新鲜血液吗?

  苏格兰皇家银行为全球第六大银行,有着悠久的历史,在银行运营和产品开发等方面都有着丰富的经验。作为双方战略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行将与苏格兰皇家银行在信用卡、理财、公司业务以及个人财产保险等业务领域进行广泛的合作。根据协议,双方还将在公司治理、风险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银行营运的基础设施领域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苏格兰皇家银行还将派出一名代表担任中行的董事。同时,通过与苏格兰银行的战略合作,中国银行在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等方面将得以进一步完善。

  李礼辉将战略投资者分为两种,“一类是真正的战略合作伙伴,能给银行带来管理技术、管理体系,换句话说,这种潜在的战略投资者和我们有互补优势,这是选择的重点对象;第二类是财务投资者,他们希望通过战略投资取得经济上的回报,在适当的时候进行套现。”另一种分类方法是依照投资规模,“投资份额大的,我们称之为战略合作伙伴,所占比重可能要超过10%,在董事会要有发言权,要深度介入银行的经营管理;另一类投资份额比较小,在经营管理、产品创新、市场营销等方面也不一定对投资对象带来特别大的影响。但他们可能是世界上非常有名的金融机构,投得少往往是出于集团财务上的策略,或所在国家政策上的限制。”其实这两种划分基本上相似,战略合作伙伴一般投资会比较多,反之亦然。

  李礼辉对记者说:“中国银行引入的苏格兰皇家银行是战略投资者。当时在引入战略投资者的时候,中行曾经接触了很多世界知名的金融机构,之所以选择苏格兰皇家银行,首先是因为我们相信他们能在管理、产品方面对中国银行未来的发展产生一定影响,他们是世界一流的银行,这是我们最优先考虑的条件,尽管中国银行已经改制成了独资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但在市场营销、人员理念、行为习惯等方面仍然有很多差距。我们特别希望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进而引进先进的理念、制度、技术和人才,使中国银行从一个大型国有企业真正转变成为一个符合上市标准的上市公司。其次苏格兰皇家银行入股中国银行符合双方在本地区的战略安排,苏格兰皇家银行在中国的网点很少,这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投资中国银行带来的利益冲突。再有,中国银行之所以受到海外投资者的青睐,我们的战略投资者也有一份功劳。”

  在谈到中行与苏格兰皇家银行是否会有真正意义上的实质合作时,李礼辉行长说:“我想我们双方已经构建了较为完善的合作机制,我们双方成立了战略指导委员会,利用这个平台,双方的最高层先后多次召开会议探讨中国银行和苏格兰皇家银行集团的合作。根据双方签订的战略投资合作协议,中国银行与苏格兰皇家银行目前在信用卡业务合作方面已经建立了由双方管理人员组成的管理委员会,将领导独立的信用卡业务单元的筹备和运作。双方还就财富管理方面的合作达成意向,并在项目融资、银团贷款方面开始了实质性的合作。有关业务合作正在有选择地拓展到中国银行的海内外分支机构。当前已经有了很多常设的联络小组,涉及到银行业务各个方面。”

  “他们是真心实意地入股中国银行,因为他们看到通过入股有真金白银与中国银行分享。从长远的角度上看,他们的帮助将提升中国银行的竞争力,使得他们的投资得到升值。”李礼辉称,一个精明的战略合作伙伴的真正利益,在于他所投资的机构伙伴,大家能够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所获得的商业利益,远比所谓“跳板模式”获得的要大得多。他举了个简单的例子说明:在一家目前年利润能够达到300亿元的银行中,一家占股权20%左右的战略投资者,每年可以得到的回报应该是几十个亿。但如果单独在中国市场上,得到同等的利润会非常困难,要付出更多的代价。这还只是一种静态的计算,如果引进战略投资者,引进产品、引进技术,使银行业务发展的能力、市场竞争的能力进一步提高,业务进一步发展,带动赢利的增加,进一步改进风险控制、降低风险成本,战略投资者还可以获得更多的利润。所以说,战略合作伙伴的持股比例最好高于10%,低于20%。这样,他们通过合作得到的利益要大于自己发展的利益。中国银行在全国有1万多个分支机构,已经有了很大的客户群体,这是非常可贵的资源,可以为战略投资者带来非常大的近期的、中期的和远期的商业利益。

  当问及客户资源会不会随着外资的介入转化成它自身的客户资源时,李礼辉称,客户是会有选择的。外资银行进入中国的时间其实也不算太短,在外汇业务方面其实也没有什么限制,还享有税收的优惠和便利。即使在这种情况下,近几年外资银行取得的市场份额,从总量来说并不太大。这就证明,立足于中国本土的银行,包括像中国银行这样的银行,在竞争方面还是具有独到的、他人难以取代的优势。从根本上说,关键在于成本制约。中行已经拥有一个很大的完善的经营网络,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布局,应该说是低成本形成的机构体系。外资银行要建立起像国有商业银行甚至股份制商业银行这样的网络,成本将是巨大的。即使WTO保护期过后,外资银行可以经营所有银行业务,也只会在重点的经济区域争取中高端客户;但反过来,中高端客户都在朝着集团化方向发展,无论个人客户还是公司客户中的高端客户,都需要拥有网络结构优势的银行为他们服务,否则会觉得非常不方便。我个人认为,中国最大的潜力还在于农村市场,这个市场是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外资银行的机构不可能铺设到这些地方。现在已有这样的迹象,比如上海郊区已经基本城镇化了,浙江、广东、福建沿海地带都有这种情况。“所以我并不担心外资?

  改善信用文化是关键

  一直以来,国内银行界吸引国外战略投资者,都是想“学这儿”想“学那儿”,希望外资带来新的产品和技术,带来公司治理机制的加强,甚至带来一部分客户与市场。而这些往往只是一厢情愿,从中行引资的例子看,或许正如外界的传言:外资并不情愿给那么多,只是希望获得投资收益。现实中,战略合作转化成战略冲突、战略投资者演变为财务投资者的情况,可能会越来越多。但是否国有银行引进战略投资者会因此而失败了呢? 李礼辉认为,不必管外资参与百分之几,也不必管外资是所谓财务投资还是战略投资。只要外资进入,就会对国有商业银行行为的改变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外资进入国有银行必然打破现有的关系和利益格局,逐渐形成新的信用文化。为了建立起信用文化,外资的参与是必不可少的。因为信用文化的建立以及国有银行传统行为模式的根本性改变,其意义应该超出技术、管理等方面改进的意义。(摄影 王南海)

  曙升花茂忠肝碎,身不留存迹不消

  在外人看来,温和儒雅的微笑是李礼辉招牌式的表情,然而,接近他的人才知道,他的这种书卷气绝非徒有虚名。1952年5月,李礼辉出生于福建莆田的一个贫穷村庄。从小就勤奋读书的他,学习成绩优秀,1965年就考入福建省重点中学——莆田第一中学。不久,“文革”爆发,他开始沉入底层——种地、养蜂、当民工。

  1974年,他幸运地进入厦门大学,在经济系财政金融专业学习。尽管专业课设置不甚合理,可他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同时也保持着对政治的高度关注,不仅大学期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周恩来逝世后,他也曾赋诗一首,以示悼念。诗云:“铁骨铮铮百代骄,满腔热血浇青苗。曙升花茂忠肝碎,身不留存迹不消。”

  大学毕业后,李礼辉被分配到人民银行福建省分行工作。工作之余,他坚持在福建省电视大学和省直属机关业余大学英语专业学习了5年。1988年,调任工商银行福建省分行的他,在专业刊物《中国城市金融》上撰文“中国工商银行应该在香港设立分支机构”。李礼辉认为,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之一,工行应该在那里设置分支机构,“作为发展外汇业务的下一步棋”。文章还对在香港开设银行提出具体可行的措施,一为收购现有银行;二为自己设立分行,通过比较,他得出结论“于一两年内在香港开设分行比较恰当”。

  不知是这篇文章的作用,还是在厦门国际银行常务董事的经历让领导慧眼识才,不久,李礼辉被委派为驻香港的工商国际金融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兼副总经理。有过这段宝贵的驻外经历,李礼辉眼界大开。

  1992年3月,他受命组建工商银行第一个海外分行——新加坡分行,成为驻新加坡的首席代表。此后,在不到10个月的时间里,他完成了他人生中相当重要的“两级跳”——先后担任中国工商银行总行国际业务部总经理、党组成员、副行长。他在后一个职位上一干8年,分管国际业务。1999年,他协助行长姜建清收购香港友联银行。也就是这一年,他获得了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的金融学博士学位,论文题目就是他所熟悉的《国有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控制机制研究》。一边是繁忙的工作,一边是沉重的学业,李礼辉忙碌程度可想而知。他几乎把那几年所有的节假日都用来读书。他说某一年的春节到了,他和妻子商量,不回家乡,花半天时间陪妻子、女儿去逛庙会,其他六天半全部用于学习。利用业务时间,他发表的金融专业论文有几十篇。平时,他通常是早上提前1小时上班,晚上延迟2小时下班。

  中国银行之最

  中国银行的历史最为悠久,是孙中山下令在1912年2月5日于上海大清银行旧址开业的中央银行。

  自1915年7月28日起,最早开办外汇业务的中资银行。

  1929年11月4日,中国银行伦敦经理处正式开业,成为最早创建海外机构的银行。

  1980年10月,中国银行公布了第一个出口卖方信贷办法,即《中国银行机械设备出口中长期贷款试行办法》,成为首开出口卖方信贷业务的中资银行。

  1984年11月13日,中国银行获得日本信用评级机构3A最高信用等级后,首次在日本成功发行200亿日元公募债券,成为最早在海外发债的中资银行。

  1986年6月1日,中国银行在国内金融界率先推出人民币长城信用卡业务。

  1992年9月,中国银行总行率先在国内推出国际保理业务。

  1994年是中国银行涉足国际资本市场发债10周年,亦是以发债形式筹措外资最多的一年。期间,首次进入世界最大的资本市场-纽约市场发行5亿美元扬基债券,其中1亿美元为20年期限,创中国境外发债期限最长的纪录。

  中国银行是中国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国有商业银行,盈利总额在国内银行业中一直居于首位。

  中国银行是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中员工数量最少、赢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最强的银行,人均利润、人均资本和人均资产等各项指标均居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之首。

  被香港《亚洲货币》杂志评为2004、2005年度现金管理业务“中国最佳银行”和外汇业务“中国最佳银行”。

  连续17年被美国《财富》杂志评选为“世界500强”企业之一。

  被英国《银行家》杂志评为2005年度世界1000家大银行之一,排名第18位。

  被英国《银行家》杂志评为“2003年度中国最佳银行”。

  被《欧洲货币》杂志评选为2002年度“中国最佳银行”。

  第四次被《财资》杂志评为“中国最佳国内银行”。

  2005年,再次被美国《环球金融》杂志评选为“中国最佳贸易融资银行”及“中国最佳外汇银行”。这是中国国内惟一一家同时获此杂志两个重要奖项的银行。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