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穆迪对中国银行业2006年总体状况给予正面评价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07日 08:03 银监会网站
近日,穆迪公布《2006年中国银行体系展望》,对中国银行业财务实力、中国银行业监管、外部经济环境进行了综合评价和展望。现将主要结论摘要如下: 一、综合评价 通过银行财务实力加权平均评级(BFSR),穆迪公司对中国银行业基本层面保持稳定至正面的展望。去年,中国银行业继续保持积极的前进动力。大型商业银行的改革步入正轨,5大商业银行中已经有3家经过资本重组并在香港上市。一些股份制商业银行引入战略投资者,并积极准备在海外上市。类似改革已扩展到城市商业银行、农村银行和信用合作社,加强银行运营、降低系统风险的改革与监管举措已出台。穆迪对中国银行业所做的评级或是积极的,或是对当前评级的肯定(表1以及附件3)。
与2005年相同,穆迪2006年对中资银行加权平均财务实力评级为E+,这仍然是穆迪在全球范围内的最低水平,原因是银行的财务基本面仍然疲弱,资本金水平、拨备和盈利能力相对较低。尽管许多中资银行财务状况有所改善,但其清偿能力的持续性还有待检验。要提高经营水平以及竞争力,商业银行就必须转变其经营模式,注重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风险定价、盈利能力、产品创新以及业务多样化。这需要长期努力。 二、关于主要银行机构的分项评级 对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平均财务实力评级(BFSR)为E+,并具有上升的趋势。已经公开上市的中国银行、建设银行BFSR评级较高为D-,展望为稳定;中国工商银行评价稍低为E+,展望为正面;农业银行评级最低为E,展望为稳定。四大银行存款评级均为A2,远高出BFSR评级。与2005年相比,建设银行和工商银行评级均有调升。2005年,建设银行BFSR评级为E+,展望为稳定;工商银行评级为E+,展望为稳定。 股份制商业银行平均财务实力评级为D-,除深圳发展银行展望为正面外,其他均为稳定,存款评级基本为Ba2到Ba1之间。其中,交通银行、招商银行、浦发银行评级较高,BFSR评级为D,深圳发展银行、广东发展银行评级较低,为E+(详见下表)。 穆迪对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进出口银行未给予BFSR评级,展望为正面,存款和债券评级为A2。 与2005年相比,穆迪将4大国有商业银行和2家政策性银行的存款和债券评级从稳定提高到正面,此前已提高了外币主权债券评级以及外币存款、外币债券评级的国别上限。因此,以资产加权平均的中国银行业存款和债券评级调升至正面。由于大银行对金融系统十分重要并由政府控股,正面展望也反映了穆迪预计中国政府将继续对大银行给予有力支持。
三、关于监管环境 作为中国银行业规制的制定者以及运营活动的监管者,中国银监会成立之后,着力夯实监管的基础要素,计划在2006年底之前完成监管框架的构建并出台关键监管规章,并努力在2012年符合巴塞尔核心原则的有关要求。 银监会对资产质量的监管大大加强,要求银行报送贷款迁徙的有关数据,并对贷款分类真实性、偏离度进行检查。加强了对大客户的风险统计与披露,防止过度授信,并加强了对房地产贷款的监管。 银监会积极推进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重组与股份制改革,对国有商业银行改革进行考核,制定了财务状况以及公司治理的标杆和要求。专门成立了监管政策性银行以及资产管理公司的银行监管四部。 2005年,银监会对商业银行进行了CAMEL评级,一个有效的监管评级体系对于牌照发放以及将来存款保险收费都非常重要。银监会对银行业的监管主要依赖现场检查,2005年派出了15280个检查组,检查了68360个机构,覆盖了34%的金融机构。检查发现的违规金额高达7670亿元,比2004年高31.3%。但是银行业案件的涉案金额大幅下降,且有61.6%的为陈案。银监会需要平衡非现场监管与现场检查,并更多地与银行管理层以及其他外部审计进行会谈,这样将使监管更有效。 银监会成立以来,积极提倡市场纪律,采取措施提高透明度,中国银行业的透明度大大提高。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数据、不良比率以及资产管理公司对不良贷款的处置进度等现在都是定期公布。更重要的,银监会把自己的主要监管措施、制度以及新闻都非常及时地在网站上公布。(More importantly, CBRC posts its key regulations and news on its website in a timely manner)。但仍然有些重要信息让投资者、存款人以及其他利益有关者感到困惑,例如,仍然没有发布系统的资本充足率以及拨备覆盖率数据。 WTO后过渡期即将结束后,中国银监会的市场准入监管将非常引人注目。2006年1月,银监会颁布了各种机构的准入指引,这多少是对现有规制的完善,但对外资银行的准入仍然非常严格。 四、关于银行业的发展趋势 在经济强劲增长的同时,信贷扩张和货币供给增长加剧了过热的风险。这种形势将会考验商业银行刚刚形成的风险管理能力和内控机制,对于上市银行尤其如此,因为上市银行信贷扩张的压力更大。政府近期提高贷款利率以及存款准备金率,抽紧银根,可能抬高不良贷款水平。但这种潜在的资产质量劣变在近期会有所调整,长期而言,将会有利于整个体系的健康。 2005年不良贷款的下降主要取决于工商银行不良贷款剥离,剔除剥离因素,截至2006年3月底的不良贷款额较上年同期增长16.9%,而由于银行资产的迅速增长,不良贷款率基本持平。银行尤其是改革后的大型实体继续显示出极高比例的关注类贷款,为不良贷款的2-5倍。此类贷款易受到经济条件变化的影响。 通过公开上市,银行股本持续增加,这显著改善银行资本状况。穆迪认为,良好的资本实力将使中国银行业能应对经济增长放缓以及经济周期波动,同时,与亚洲同业更具可比性。对新增资本的谨慎使用将是积极的。 银行业务的长期结构变化,诸如在零售业务以及收费业务方面的增长,将使转型迅速的银行获得更大竞争优势。但是这种转变将在更加自由和竞争的环境中进行,银行将面临金融脱媒、浮动的利率和汇率以及更激烈的竞争,特别是在向外资银行放开人民币零售业务之后。 金融脱媒对银行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快速发展的国内资本市场造就了更多优质客户;另一方面,通过参与资本市场银行业可以提高财富管理和资产管理的技巧。 2005年7月,中国放弃了固定汇率制,人民币“有管理”的升值对出口商的影响较小,但对获得大量外币注资的大型商业银行却有较大影响。中国政府仍需继续推进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使银行和企业能有更多对冲汇率风险的金融工具,同时银行业能增加在这个方面的中间业务收入。 WTO对中国银行业开放要求的影响将会逐步显现,但不会造成银行体系的立即崩溃。外资银行很可能定位于高端的零售业务以及在富裕的沿海地区的跨国公司。中国银行业在这个领域将面临激烈竞争。产品、服务以及有较高忠诚度的品牌将会是胜败的决定性因素,但是,外资银行不能也不会去建立像中资银行那样庞大的网络和客户群体。 五、关于宏观经济环境 与2005年相比,强劲的国内需求、出口以及固定资产投资使得2006年中国经济快速增长,但存在过热迹象。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从2004年1季度的43%减缓至2005年1季度的22.8%,但2006年上半年,已反弹至29.8%。 信贷以及货币供给扩张的压力仍然较大,潜藏通货膨胀以及过热的风险。2006年上半年,贷款同比增加14.8%,同比增加2.2个百分点。M2的供给增加18.4%,增速同比增加2.6个百分点。 虽然流动性过剩在全世界是普遍现象,但在中国尤其严重。主要有4方面驱动因素:一是货币信贷快速增长;二是非常高的储蓄率;三是贸易顺差导致的巨额外汇储备;四是在人民币升值预期下大量外币资本流入。 面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中国政府采取了调控措施,例如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提高贷款利率,实行新的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等。 六、关于优劣势 与2005年相比,中资银行的优势没有发生变化,挑战方面增加了一条,即债券市场增长带来的金融脱媒。
【发表评论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