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

农村金融业不良率居高 唐双宁提醒防止风险转移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01日 02:38 中华工商时报

  记者 傅春荣 北京报道

  在日前召开的“今日中国·中国农村金融论坛”上,银监会副主席唐双宁指出,目前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的资产质量普遍不高。

  截至2005年末,农业银行不良贷款率26.3%,农业发展银行不良贷款率54.1%,农村信用社目前按照四级分类统计不良贷款率为16.9%,整体比城市金融机构高20多个百分点。

  唐双宁同时透露,农村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率严重不足,基本都是负数,而农村金融机构案件数量也普遍高于城市,仅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案件数量就占整个银行业的一半以上。

  唐双宁还特别强调,在当前的宏观调控中,应当注意防止风险从大银行向中小银行特别是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转移。

  唐双宁的担心不无道理。普遍的观点认为,在当前投资和信贷高速增长的大环境中,农村的投资和信贷相较不足,有数据显示,截至2005年末,县以下银行业金融机构存贷比为56.3%,全国为69.02%,比全国低12.72个百分点;农村地区人均贷款余额不足5000元,城市人均贷款余额超过50000元,差额10倍多;县以下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年均增长率为9.72%,全国为15.66%,相差5.94个百分点。

  正因如此,为了尽最大努力给农村金融机构发展提供一个连续的正向激励机制,央行给农村信用社定的自1999年底执行的6%存款准备金率,至今从未调高过。这一政策已连续执行近7年,到今年8月15日,跟其他商业银行将执行8.5%的存款准备金率相比,农村信用社的存款准备金率将低2.5个百分点。

  央行的本意,是为了增强农信社的资本实力和财务能力,从政策上弥补农村信贷的不足,大力支持农村金融。

  但是,在内部

审计和外部监督机制脱节的情况下,低存款准备金率刺激了一些农村金融机构的放贷欲望,从而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不良贷款率的居高不下。

  针对这些问题,唐双宁提出要加快构建“功能完善、分工合理、产权明晰、监管有力”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按照产权股份化方向改革农业银行;按照功能扩大化方向改革农业发展银行,扩大业务范围和服务领域,增强支农服务功能;按照经营现代化方向改革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用5至10年时间分期分批过渡为现代金融企业;按照机构企业化方向改革

邮政储蓄机构,组建
邮政储蓄
银行,并进一步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全面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

  另外,唐双宁还建议,可以通过发行支农特别国债来解决农村的资金投入不足问题。

  据初步测算,到2020年,新农村建设需要新增资金15至20万亿元,而目前的状况,一方面是农村资金缺口巨大,另一方面,资金的趋利性又导致农村资金不断外流,进一步扩大了“缺口”。财政有意愿但财力不足,银行有资金但手段不足,为此,可以考虑通过发行支农特别国债或特别政策性金融债的方式解决这一矛盾,由财政或政策性银行向商业银行发行,由政策性银行发放,由农村信用社代理,按商业原则运作,将筹集的资金运用到农村,增加“三农”投入。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