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

流动性下乡 银行需为新农村建设提供资金支持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31日 00:00 中国证券网-上海证券报

  □本报记者 唐昆

  支农特别国债、特别政策性金融债、银行支农信贷……引导流动性下乡,对于缓解流动性过剩、振奋内需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到2020年,新农村建设需要新增资金15万亿至20万亿元。”唐双宁预测。目前以刘明康为首的中国银监会掌管着全国近40万亿银行资产,而作为该机构的副主席唐双宁,面对农村的需求,可能突然觉得有些囊中羞涩了。

  然而,充斥我们眼球的却满是报刊杂志上对“流动性过剩”的担忧。

  “流动性过剩”留给中国的后果是什么?

房地产泡沫、股市泡沫、还是原材料泡沫?为此专家支招政府出台种种预防措施,然而疏导胜于堵塞,也许农村市场才是巨额资金最好的用武之地,才是内需的根源所在,但是关键在于如何解决渠道问题和激励机制。

  “农村有需求但力量不足,财政有意愿但财力不足,银行有资金但手段不足。”唐双宁如是阐述农村资金的困惑。一方面农村资金缺口巨大,另一方面,资金的趋利性又导致农村资金不断外流,进一步扩大了“缺口”。

  仅以银行机构为例,据

银监会统计,2005年末县级以下银行业金融机构存贷比为56.3%,比全国水平低12.72个百分点;农村地区人均贷款余额不足5000元,仅为城市人均贷款的十分之一;农村贷款年均增长率为9.72%,低于全国水平5.94个百分点。

  鉴于商业银行的日益现代化,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已经成为不二目标。而农村领域的资金投入风险巨大,偿还周期较长,银行自然无利不为。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银监会、央行可以出台更多优惠政策,另一方面,国家财政应当给予涉农贷款更多补贴以加大支持力度。

  最近,央行两次上调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收紧流动性,唯独对农村金融机构网开一面,无疑已经透露出浓厚的政策信号,可以将其看作更高层面的“有保有压”。与此同时,银监会今年加速推进农村金融机构改革,无疑是希望通过制度建设,借助五级分类对症下药,强化农信社治理,保证对未来农村持续的流动性支持。

  在督促商业银行加大支农力度之外,政府无疑还需加大对政策金融机构的鞭策。政策性银行逐步将信贷投向转到农村投资规模大、周期长、见效慢的项目,发挥其引导作用。

  银监会的规划是,农发行按照“增加功能,划分地域,企业经营,国家补助”的思路改革,分业经营,分账核算,分别考核,拓展业务领域和资金来源,增加信贷投放;国开行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资源开发项目的支持;而进出口银行则运用出口信用手段,支持农业企业“走出去”。

  此外,发行支农特别国债或特别政策性金融债也已经提上议程。前几年,政府曾经通过发行特别国债,化解国有银行不良资产、充实资本金,巩固我国金融核心。现在政府可以效仿,通过直接发行支农特别国债用于农村,或者由国债辅助以政策性金融债为导向,引入商业银行贷款进军农村。

  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从全局而言,如何将城市过剩的流动性引导至饥渴的农村市场,已经成为我国本轮

宏观调控成败的一项关键课题。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