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财经纵横

提升运作附加值 企业年金业务成银行追捧新贵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19日 09:05 金时网·金融时报

  FN记者 周萃

  追逐利润是市场经济中铁的定律,所以不难理解,企业年金这一新业务在国内甫一亮相,便成为各家金融机构竞相争抢的一块“鲜美”蛋糕,尤其成为商业银行拓展新业务和增加盈利的必争之地。

  企业年金是企业及其职工在依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自愿建立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它是中国所确立的三大支柱养老保险体系的第二根支柱。对此,业界有一个形象的比喻:“如果说基本养老保险是一碗面,仅仅能够保证你吃得饱,那么企业年金就是浇在面上的汤汁,吃饱之余,可以让这碗面变得有滋有味。”

  对各金融机构来说,未来一笔可预期的、大规模的、可供市场化运作的、长期稳定的现金流是企业年金之所以令人“垂涎”的重要原因之一。据中国养老金网提供的数据,全球养老市场2003年底的规模大约是15万亿美元,其中美国、英国和日本占全球退休资产市场的近80%。美国养老基金规模最大,已经由1996年的7.9万亿美元增长到1999年底的12.7万亿美元的规模。

  在国内,企业年金也大有“燎原”发展之势。据中国养老金网提供的数据,至2004年3月底,建立企业年金计划的企业共有22463家,参加计划的职工703万人,分别比2001年增加28%和7.2%。而《美世咨询2005中国企业年金调研报告》显示:64%的企业将于三年之内建立企业年金,50%的企业将把现有的补充养老保险计划转变为企业年金计划,对于企业年金的运作,54%的企业将委托专业的受托机构来管理。据估算,目前我国企业年金的存量规模近1000亿元,随着国家配套政策及法规的完善与市场化运作的推进,年金市场将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预计每年将有1000亿元的增量规模,到2010年有可能达到10000亿元,参加人员将超过1亿人。世界银行更是乐观地认为,到2030年,中国企业年金总规模预测高达1.8万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4.4万亿元),将成为世界第三大企业年金市场。

  正是对企业年金的乐观预期激发了各类市场主体的参与热情。其中,商业银行以其规模、系统、网点、资金、运作经验等方面的优势,在企业年金基金管理竞争中占据了明显优势。一个完整的企业年金运作计划离不开包括受托人、账户管理人、托管人和投资管理人在内的四方参与,各类金融机构必须紧密合作,通过规范化的市场运作,分别负责不同的服务职能。四个运作主体中,商业银行主要承担“账户管理人”、“托管人”两个角色,通过收取相应管理费用来获取利润。

  企业年金基金托管人在企业年金基金的运作中具有重要地位。目前,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光大银行六家银行已取得首批企业年金基金托管资格。

  “在企业年金基金运作涉及的四个主体中,相比较而言,托管人承担的风险最小,而获利最丰。”一位金融机构从业人员告诉记者。“四个运作主体中,只有托管人可以接触到真实资产,它不承担投资失败的风险,由于企业年金运作周期比较长,资金还能在托管人账户上形成长期沉淀效应。”

  账户管理是企业年金基金管理流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接触不到基金财产,没有财产支配权。目前,包括工商银行、交通银行、浦东发展银行、招商银行、光大银行等11家金融机构已经获得首批企业年金基金账户管理人资格。不少企业年金专家认为,与托管人相比,账户管理人承担的工作量更为繁重,且运作前期投入成本巨大。“账户管理人最大的风险来自于软件系统的安全性、稳定性及其数据处理能力,在国外,一个先进账户管理系统的开发与维护需要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美金。”

  尽管存在这样那样的风险,但通过提供相应服务,企业年金基金管理人可以获得不菲收入却是不争的事实。按照《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规定,各当事人从企业年金管理业务收取的费率合计上限约为1.8%。其中,托管人收费上限为基金净值的0.2%,账户管理人的收费上限为每户5元/月,据测算相当于基金净值的0.15%至0.2%。如按目前全国企业年金规模1000亿元估算,此两项每年产生的管理费用可达4亿元,当2010年企业年金规模达到10000亿元时,每年可产生管理费用达40亿元。

  “除收取管理费外,资金的长期沉淀效应、对庞大账户管理信息的合理使用,都可以提升商业银行参与企业年金运作的附加值。”相关金融机构的从业人员告诉记者。可见,无论是显性收益或是隐性效应,都将推动商业银行加大在企业年金市场的

竞争力度。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