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银行 > 正文
 

大水漫灌非良策 允许信贷财政资金炒期货太激进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7月12日 11:06 全景网络-证券时报

  刘晓忠

  据有关媒体报道,尚待批准的《期货交易管理条例》(草案)将允许金融机构、信贷资金、财政资金以及国有企业进入期货市场交易。倘若这一消息属实,则反映出监管思维已由风险厌恶让位于风险偏好。至于金融机构、信贷资金和财政资金愿不愿意进入市场,是其自主选择,但从政策面上允许这些资金进入期市,确实是一个震撼性的信号。

  期货市场具有杠杆放大效应,并且国际化程度比股票市场更高,更易受到国际市场资金的控制。在目前尚不允许信贷资金和财政资金直接进入国内股市的情况下,《管理条例》允许其投资期货市场确实需要很大的勇气。笔者认为,在目前的环境下,此种考量过于激进,蕴含着较大的风险。

  目前国内期货市场虽然经过了长时间的清理整顿,风险有所下降,但整个市场基础以及风险管理水平尚未得到实质性改善。国内期市很多品种只是国际商品价格走势在内地的延伸,时刻反映和传导着国际市场风险。同时,期货市场清理整顿的效果仍然有待巩固,在这个时期迅速地扩大交易主体和入市资金范围似有不妥。

  对银行来说,信贷资金入市也是一把双刃剑。信贷资金进入期市虽然有助于活跃交易,但同时也放大了期货投资者的杠杆效应,风险的扩散效应也将因此强化。虽然理论上银行可以提高抵押和质押资产比例和利率来控制风险,但以目前银行的风险定价能力看,这项业务的风险也不好控制。

  从监管层面上看,信贷资金进入期市实际上还打通了国内、国际期货市场与货币市场的渠道,导致两个市场风险的一体化。在跨市场监管体系尚不健全的情况下,无疑也隐藏着较大的监管风险。

  而允许财政资金进入期市就更令人担忧。目前阶段允许信贷资金进入市场虽然风险较大,但毕竟是今后市场发展的方向,而允许财政资金进入高风险的期货市场则有混淆财政资金使用用途之嫌。由于财政资金用途主要是提供公共服务,其投资的首要目标是追求安全性,追求收益是第二位的。因此,笔者认为财政资金进入期市目前不应该提倡。

  由于中国在争夺国际商品定价权上一直处于被动地位,

铁矿石谈判失利、新加坡率先推出中国A股股指期货等事件不断触动中国期货业的敏感神经,推进中国期货市场大发展、争取国际商品定价权的呼声一路高涨。业内急于振兴期市的心理可以理解。然而,市场长期竞争优势的形成,更多地取决于交易效率和良好的监管,资金大水漫灌,并不是振兴期货市场的关键。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