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全面开放 中外银行合作前景凸显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7月11日 17:38 中国信贷风险信息库 | |||||||||
内容提要:入世后金融服务业的不断开放给中国银行业界带来巨大变革。中资银行在资本实力、全球网络、专业技术、现代管理制度等诸多方面落后于外资银行。距银行业全面开放越来越近,中资银行感受到竞争的压力,同时也带来了合作的机会。中外银行之间,已经在以技术合作、战略合作伙伴、合资公司、外资银行直接参股中资银行等不同的方式和不同的程度展开合作。
入世后金融服务业的不断开放给中国的银行界带来根本性的变革,这已成为广泛的共识。其驱动力将是更为激烈的竞争以及更广阔的合作。总体而言,中资银行在资本实力、全球网络、营运效率、专业技术、现代管理制度和企业文化等诸多方面落后于外资银行。加入世贸给中资银行带来竞争压力。但是,其他国家的经验表明,金融产业的开放亦将大大拓宽合作的空间。通过合作,将有助于提高本地银行的竞争力。 合作的原因 中外银行合作的根本原因,在于其对中外银行双方的互惠互利。双方各有其独特的优势,如果与对方的优势进行互补,将促成双方更快地发展进步。中资银行的具体优势,在于其对本地市场的深刻认识、架构完善的关系网络、广泛的客户基础以及遍布各地的分支机构,使得中资银行具备了国内市场的分销能力。中资银行也在人民币资金来源方面占据绝对优势。这些优势确保了中资银行在可预见的将来仍将保持国内市场的领导地位,尤其是在传统的银行产品和服务方面。外资银行的优势,在于其可提供境外分销能力的全球网络,先进的技术,以及(也是最重要的)训练有素和经验丰富的从业人员。这些优势使外资银行能够运用高效率的管理技术,创造复杂多样的金融产品,并且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业务。 入世后的一段时期内,外资银行集中发展具有相对优势的业务,特别是新产品的开发和创新。将外资银行的产品专业能力和中资银行的分销网络和人民币实力相结合,外资银行可以通过更有效地对目标客户和产品领域进行渗透,扩大其在不断增长的本地市场的业务份额;而中资银行可以吸取国外的先进管理经验,并把握国内市场银行产品创新的发展机遇,以及培养和充实其开展全球经营的能力。 合作的前景 中期而言,中外银行加强合作的巨大潜力和广阔前景。 中国股票市场的市值已经跃居亚洲第二位,并仍将高速成长。这将为股票承销和交易业务带来众多的合作机会。不难想象,具有领导地位的国内银行将与国际知名的投资银行展开紧密合作,充分发挥其庞大客户基础的杠杆效应,并把握中国股票市场飞速发展所带来的巨大商机。 企业和地方政府日益增长的融资需要,在中期内也将导致国内债务市场的不断发育。在这一领域,外资银行可就简单债券、结构性债务、资产证券化等众多产品的策划、包装和操作,发挥其专业优势;而中资银行可发挥其强大的人民币资产实力和庞大的分销网络的优势。 另外,随着国内利率机制的市场化和人民币的最终可自由兑换,对于诸如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等市场风险加强管理的需求将日益增加,将导致以人民币为标的的衍生金融产品的发展。这要求外资和中资银行的积极参与和互动,不但是作为竞争对手,而且需要外资银行分享其技术上的专业知识,以及由中资银行提供市场流通性。 与国际平均水平相比较,中国的储蓄率是相当高的(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0%)。而且现有储蓄存量也十分巨大。随着对银行存款以外的产品需求不断增长,以及更多投资工具的逐步出现,中外银行有很好的机会来共同开发和交叉营销基金管理和私人银行业务。同样地,这种合作是基于外资银行的专业技术和中资银行零售渠道的紧密结合。 鉴于中国金融系统不良资产的巨大存量,中外银行在不良资产的处置这一领域进行合作的空间将是非常广阔的。 银联信分析: 中国宏观经济的长期发展趋势是有利的。预测在中期内整体经济仍将保持大约7%的年增长率。国际收支保持强劲,外汇储备处于高水平。中国经济将日益成为区内以及整个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整体经济实力的不断提高,国内企业以及海外投资者对于金融服务的要求,不仅在数量上将大大增加,而且还需要范围更广、内容更加复杂多样的金融产品。同样地,中国的广大消费者也需要更加多元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这些发展趋势,意味着中国的银行业不仅有机会,而且实际上有必要为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发挥长足的、更加巨大的作用。中外银行间的紧密合作,是迎接这一挑战的一项重要策略。中国入世后对逐步实施金融自由化的坚定承诺,将极大地拓展这种合作的空间,并正在为加速合作注入强劲的动力。 [本文由中国信贷风险信息库提供,未经北京银联信信息咨询中心书面许可,请勿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