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land Spahr 徐天石
中国的银行比其他国家的银行更渴望找到解决内部与外部欺诈行为的方法,从而解决由于错误信息而造成的信贷决策过程中的问题
假如中国经济下滑,中国银行业是否具有应对下滑的经验?
现在似乎还难下肯定结论。相当多的中外经济学家和分析人士,现在都在争论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是良性、还是存在巨大泡沫。这个还不确定的结论,反映在银行对贷款审核的不同策略和政策上。
目前,中国银行业的信贷决策,仍然基于近年来有限的评级模型与打分卡运用的经验。但是,如果从相当长的期间内经济运行的整体形势来考虑,假设过去有限的经验对未来预测始终一样有效的话,目前的信贷决策,可能最终会被证明是一个极大的错误。
我们注意到,中国的银行业已经开始在风险管理的诸多领域进行大量投资和创新,如设计大量新的风险管理手段、开发新的技术实施方法,以及建设适用于风险管理的组织架构和流程等。
然而,要达到一个国际通用可以接受的标准,中国银行业还面临着长期和相当大的挑战。
尚存很多不足
由于近年来受大量不良贷款或违约贷款的影响,多数中国的银行已经意识到,发展一个完备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非常重要。这种意识的提高,驱动了它们开始发展内部风险评级体系,并开发了简单的风险衡量方法和系统。
但在运用风险管理信息,包括抵质押品管理、交易账簿的信用风险管理,基于风险的定价、限额管理以及风险资本的分配等方面,中国的银行还存在很大不足。
目前,中国各家银行已经加以利用的风险评级和打分卡工具仅仅是少量。而在欧洲,关于各种风险评级工具的简单化和标准化问题已经列入议事日程。
中国的银行正在改变以往分散管理的组织架构,并向集中化管理转型。同时,这些改变也促成了一些新的风险集中管理部门的建立,随之而来的还有全行统一的决策流程和方式。
现在,全新的风险集中管理部门的重要性已经渐渐显现。成立针对包括零售、对公和金融同业等不同业务的独立风险控制部门,可以帮助中国的银行分别发展不同的专业风险管理知识。
然而,从长远来看,中国银行业必须注意到,目前的多个针对不同业务的风险管理部门模式,将逐渐被西方先进的统一风险管理中心模式所取代。
外在问题解决方案
银行在内部改进风险管理的同时,还必须找出解决外在问题的方案。
在中国,银行目前可以利用并加以评估的一些客户信息,比如企业的财务报表和个人账户信息等,很多都还属于低质量的信息。信息质量的低劣削弱了以预测为主要目的的风险评估的质量。
因此,中国的银行比其他国家的银行更渴望找到解决内部与外部欺诈行为的方法,从而解决由于错误信息而造成的信贷决策过程中的问题。
加强现行标准
对于要建立有效和强有力风险管理系统的中国银行业来说,在风险分析、风险管理流程和风险管理运用这三方面,它们必须建立或者加强现行的标准,只有这样,才能较为长久地在风险管理的急流险滩中平稳航行。
要改进风险分析的质量,必须提高从业人员客户评估的专业知识,也必须确保相关方法得以加强并在有效的IT系统中得以实施,以及该类方法在全行的运行和推广。
提高基于客户未来表现的评估质量以及整个风险管理流程的质量,不可缺少的是持续的提高相关专业人员的技能和从业素质。
须知,风险并不仅仅只是风险控制部门的问题。风险信息必须能传达到全行所有的决策流程中去,只有这样,才能较为长期地避免不断增长的不良贷款问题。
确保信贷决策与信贷分析两者的组织独立性,是在全世界任何地方的银行都要考虑的核心要素。(作者Roland Spahr博士为毕博管理咨询董事、徐天石为毕博管理咨询经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