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管理是现代银行业经营的核心内容。银行经营面临信用、操作、市场、法律、声誉等众多风险,其中市场风险是这些风险中最重要的风险之一。由于银行经营的产品众多,涉及范围广,国际上银行风险的量度、测算和模型化处理方式必然要用到很多复杂的金融、数学和计算机方面的专业知识,因此现代银行风险管理是一项相当复杂的工程。
1990年代国际市场上发生的重大风险损失事件,特别是英国巴林银行倒闭、美国加州
橙县财政破产、东南亚金融风暴、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公司(LTCM)投资失利等,大大提高了金融机构市场风险管理的意识,加快了风险管理手段的更新和管理措施的落实。这些事件明确告诉金融界:如果不重视市场风险管理且采取有效措施对风险进行有效管理,即使是百年老店也可能遭受灭顶之灾。近年来,随着金融机构风险管理意识的增强和风险管理模型的采用,特别是监管当局对市场风险管理监管措施的逐步实施,国际市场上重大风险损失事件的发生概率相对于扩大的金融领域和金融交易总量而言明显减小,管理和控制风险的手段进一步规范和成熟。
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推进,资本项目的逐步开放,特别是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启动和实施,我国银行业市场风险明显增大。加强市场风险管理在我国已变得十分重要,加强市场风险监管也随之变得更加重要。
市场风险的概念
市场风险实际上是由于利率、汇率、股票、商品等价格变化导致银行损失的风险。顾名思义,市场风险实际包括利率风险、汇率风险、股市风险和商品价格风险四大部分。由于我国目前银行从事股票和商品业务有限,因此其市场风险主要表现为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
利率风险是整个金融市场中最重要的风险。由于利率是资金的机会成本,汇率、股票和商品的价格皆离不开利率;同时由于信贷关系是银行与其客户之间最重要的关系,因此利率风险是银行经营活动中面临的最主要风险。在我国,由于经济转型尚未完成,市场化程度仍有待提高,利率市场化进程也刚刚起步,利率风险问题方才显露。虽然以存贷利率为标志的利率市场化进程已经推进,但是目前我国基准利率市场化还没有开始,影响利率的市场因素仍不明朗,而且市场仍然没有有效的收益率曲线,利率风险将逐步成为我国金融业最主要的市场风险。
汇率风险是市场风险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增长,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将走出国门投资海外,汇率风险也随之增加。同时,自2005年7月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实施以来,人民币兑外汇的风险明显上升。从2005年7月到2006年5月中旬人民币兑美元升值已突破8元心理价位。随着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进一步完善,市场因素在汇率形成机制中的作用会进一步加大,我国银行业的汇率风险也将进一步提升,加强汇率风险管理和监管变得越来越重要。
衍生产品交易与市场风险管理和监管
为了鼓励我国金融机构规避市场风险,发展中间业务,银监会成立之初就出台了《金融机构衍生产品交易业务管理暂行办法》。该办法实施两年多来,我国银行业衍生产品业务发展迅速,目前已经有18家中资银行和39家外资银行经批准取得了衍生产品交易资格。由于金融衍生产品的杠杆作用,它对利率和汇率的敏感度要比其相应的债券和货币资产对利率和汇率的敏感度强得多。所以,加强衍生产品的市场风险管理和监管也日趋重要。
前面列举的英国巴林银行倒闭等重大事件,大多与衍生产品有关,表明了类似重大风险损失即便在市场机制相对健全、风险管理和监管相对严格的发达国家也会发生。那么,在其他风险管理和监管相对不到位的国家和地区发生风险事件就不足为奇了。震惊中外的“中航油”事件虽然发生在能源市场,但是其发生的机制、风险管理和监管方面的问题对金融领域有着重要的警示意义。
国际清算银行对市场风险监管的要求
1988年的《巴塞尔资本协议》只考虑了信用风险,而忽视了市场风险,尤其是对许多新的和复杂的场外衍生产品市场风险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但20世纪90年代一系列的重大风险事件使巴塞尔委员会意识到了市场风险的重要性,随后加快了将市场风险纳入资本监管要求范围的步伐。1996 年1月,巴塞尔委员会及时推出了“《资本协议》关于市场风险的修订案”。该修订案改变了1988年《巴塞尔资本协议》中将表外业务比照表内资产确定风险权重并相应计提资本金的简单做法,提出了两种计量风险的方法:标准法和内部模型法。
巴塞尔委员会在1997年推出了《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至此,市场风险与信用风险、操作风险一并成为银行监管部门关注的重点。1999年巴塞尔委员会又开始着手修改1988年的《巴塞尔资本协议》。2004年1月26日巴塞尔委员会发布了用于替代1988年《巴塞尔资本协议》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框架。新协议吸纳了1996年“修订案”和1997年“核心原则”中包括市场风险在内的全面风险管理的原则,将风险的定义扩大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的各种因素,基本涵盖了现阶段银行业经营所面临的风险,以保证银行资本充足性能对银行业务发展和资产负债结构变化引起的风险程度变化具有足够的敏感性。此时,市场风险因素充分反映在《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各项监管规定中。2005年11月巴塞尔委员会再次对1996年版“《资本协议》关于市场风险的修订案”进行了重新修订,更加明确和细化了市场风险的资本监管要求。
自1996年“修订案”实施以来,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银行已经对市场风险管理给予了足够的重视,经过10年的发展,已具备了较为完善的市场风险管理体系。
市场风险管理的制度及要求
除市场风险识别、计量、检测、控制和模型等技术问题外,市场风险的有效管理需要有管理政策和程序等制度上的保障。银行董事会对银行的市场风险管理承担最终责任,所以董事会确定银行可以承受的最高市场风险水平,制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框架并批准重大市场风险政策和策略。董事会应该有专门成员或明确授权下属风险管理委员会或市场风险管理委员会制定市场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审查市场风险管理水平和状况,对各业务部门分配限额,并监督市场风险的管理运作。
完善的市场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是银行董事会市场风险管理理念的具体落实,同时也是保证银行市场风险有效管理的基本要素之一。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应该包括产品审批、交易对方信用要求、交易方式、报告事项、流程等方面内容。市场风险管理政策也应包括银行前中后台的分工和责任划分等重要内容。
市场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的建立是健全风险管理和监管的重要组成部分,更为重要的是这些政策和制度的严格执行和实施。如前面提到的巴林银行和“中航油”事件,这两个机构在出现风险事件前相应的制度皆存在而且也相当“完备”,然而它们均未能做到政策和程序的严格执行,导致了重大损失。
对产品定价、风险参数和对冲的风险管控
所有金融产品的合理定价是其活跃交易的基础,特别是金融衍生产品,其价格受其相应基础市场价格、波动率、到期时间等因素影响。没有具体有效的定价模型,金融衍生产品的价格很难会被合理地确定从而很难活跃交易;没有具体的定价模型,就不可能准确地计算出衍生产品价格对各种市场因素变化的敏感性;没有衍生产品价格对市场因素的敏感性,就不可能对相应的衍生产品进行有效的风险对冲;没有有效的风险对冲,在利率或汇率发生巨大波动时导致损失乃至重大风险事件的可能性大大增加,这在“中航油”等有关风险事件中皆可得到验证。
衍生产品定价是一个比传统产品定价更为复杂的技术性工作,产品越复杂,定价的复杂程度就越高。除对基础市场要有相当把握的知识外,衍生产品的定价需要合适的数学模型同时还需要有计算机程序来执行。国外衍生产品的定价模型经过了几十年的摸索和实践已经趋于成熟,我国衍生产品市场发展尚处初期阶段。我国很多金融机构对普通常用的金融衍生产品虽已有了一些定价模型,但是对较为复杂的产品大多数机构尚无自己的定价模型,交易的价格目前仍需要通过外资机构提供,在交易衍生产品时仍然采用“货比三家”的方法。加速提升金融机构产品定价能力是我国发展衍生产品市场的必然要求。通过市场检查了解我国金融机构及国外金融机构在我国的产品定价的状况,从而找出逐渐加强金融机构产品定价能力和风险对冲的具体措施。
风险管理内部模型和资本充足率要求
巴塞尔委员会对基于市场风险的资本充足率的计算方法提出了具体明确的要求。标准计算方法对债券、股票、外汇、商品等基础资产的交易头寸均有具体的规定和计算方法;另外对这些基础资产之上的远期、掉期、期货和期权等衍生产品也有明确的方法要求。根据这些方法可以合理计算基础产品交易头寸及其衍生产品的资本要求。除标准计算方法外,巴塞尔委员会还鼓励金融机构建立适应自身资产结构、产品结构和交易头寸的内部风险模型。金融机构建立自身内部风险模型的动力在于适宜的内部风险模型可以适度降低其市场资本要求。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如果某银行根据标准计算方法计算出的市场资本要求为100亿人民币,而根据其内部风险模型只需要90亿人民币,那么该银行就可节省10亿人民币的市场资本金要求。
当然,内部模型本身和相关参数必须满足监管部门对内部模型的基本要求,不然内部模型对市场风险监管的作用将下降。内部模型的建立和参数选定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金融机构必须有专门的专业人士从事该项工作,监管部门也必须有相应的专业人士对这些模型进行审批和持续监测。由于我国利率市场化才刚刚起步,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也才实施不到一年,银行建立自身的风险管理模型所需的历史数据及市场数据目前仍然相对缺乏,建立有效的市场风险模型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去探索。要通过市场风险检查,认真深入地摸清我国银行业市场风险管理模型的现状,从而为逐步完善市场风险管理模型及其相应的市场风险监管做好准备。
改善我国市场风险管理和监管的环境
建立有效的市场风险模型需要有很多市场基础条件。如上所言,利率风险是金融市场中最重要的市场风险。要准确度量利率风险,利率市场化和利率曲线是必不可少的条件。然而,由于我国利率市场化才刚刚起步,基准利率仍然缺位,影响利率的主要市场因素尚不明朗,市场参与者不易对利率走势进行分析,从而难以采取风险管理的相应措施。除利率市场化之外,如果没有可靠的利率曲线,也很难对各种金融资产进行合理定价,很难对债券、外汇、股票等传统资产交易的市场风险进行度量,更难对这些资产及其指数之上的远期、期货、掉期、期权等衍生产品的风险进行合理度量,从而也难以对这些产品的资本充足率进行合理计算。我国目前利率曲线仍不健全,这对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的合理度量也带来难以避免的困难。
场内衍生产品缺位也是我国金融机构建立和健全市场风险管理模型的另外一个主要障碍。国际场内衍生产品市场几十年的发展和活跃交易不但为银行间衍生产品提供了规避风险的工具和场所,同时也为银行间衍生产品定价和风险管理提供了透明度高、可靠性强的必需的参数和盯市目标。我国商品期货已经有了十几年的发展而且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截至目前,债券、股票和外汇期货等场内金融衍生产品仍然缺位,使银行间产品定价、盯市、对冲,特别是风险管理模型不易落实。所以加速建立并快速发展我国场内衍生产品市场,对银行间产品创新和风险管理非常重要。
除利率和场内产品缺位外,银行要建立合理的内部市场风险模型必须要有至少一年的日损益历史数据。这些数据的积累也需要一定的时间。此外,对于其他合理市场风险模型所必备的宏观金融环境,在此不作细述。
银监会在加强市场风险监管方面的工作
银监会在成立不久就开始对市场风险监管进行研究,成立不到一年就制定了《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并于2004年底公布了《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指引》,对市场风险管理的各个主要环节进行了系统、详细的规定。2005年2月公布并实施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评价试行办法》,对银行风险管理进行了补充。为了细化并提高操作性,银监会在《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指引》的基础上,于2005年10月正式公布了《市场风险监管现场检查手册》,对市场风险监管的各个主要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规定。
为了应对新增加的市场风险,加大市场检查的力度,提高银行市场风险意识和市场风险管理的力度,银监会近年来对不同类型银行的市场风险已经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检查。2006年3月中旬,银监会向取得衍生产品交易资格的57家中外资银行印发了市场风险检查问卷和表格,对这些银行的风险管理政策、程序及其执行情况和各类衍生产品的交易量进行摸底。在此基础上,准备用几个月时间对部分大型银行、股份制银行和外资银行市场风险管理进行现场检查。
“事非经过不知难”。国外金融机构在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众多风险事件的“阵痛”后,提高了风险管理意识,加强了风险管理,风险事件随之逐渐减少。而我国金融机构和企业没有真正经历这个“阵痛”过程,风险意识没有得到具体提升,风险管理措施不到位,风险事件接连发生。比较“中航油”事件和巴林银行事件,我们可以容易地发现,10年前巴林银行风险管理的主要弊病在“中航油”事件中重演,这对我国金融机构风险管理和监管也提出了警示,只有加强风险管理和监管才能保证我国衍生产品市场在健康持续的道路上发展。
与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管理类似,市场风险管理体系的健全和完善需要一个过程,尤其在我国目前利率曲线尚不完备、汇率形成机制仍需进一步完善、场内产品缺位等环境下,建立和健全市场风险管理体系更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银监会将通过市场风险检查,对我国银行业市场风险制度及其落实情况、交易账号和衍生产品的交易情况、产品定价、风险管理模型的落实等进行全面了解,深入细致地研究和分析,从而制定加强和完善我国金融机构市场风险管理的具体方案。
以上介绍和分析表明,要建立和健全市场风险管理和监管体系,需要良好的金融环境。银监会将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合作,提高我国金融机构对市场风险管理和监管相关的知识和技术的了解程度,制定具体可行的市场风险管理和监管的培训标准,对银行业相关从业人员进行培训和资格认证,努力提升我国银行业市场风险管理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