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银行 > 正文
 

平安重组深商行首战告捷 获得重组首选谈判权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6月16日 07:06 中国证券网-上海证券报

  从6家境内外金融机构中胜出,获深商行重组首选谈判权

  □本报记者 马斌

  就在传言有意收购光大银行部分股权的同时,平安保险的另一项银行股权交易正向更深层次推进。

  日前,据一位接近深圳市商业银行(下称“深商行”)重组办的人士透露,平安保险已从参与投标深商行的6家境内外金融机构中胜出,获得首选谈判权,其中,涉及出让的股权超过60%,而最终的谈判结果可能将于7月初揭晓。

  六机构中获得首选谈判权

  对于此前有报道称,深圳市政府已就股权出让与平安保险签订了相关协议一事,该人士予以否认,“目前并没有到签订协议的阶段,但是进展比较顺利。”

  投行人士称,取得首选谈判权并非意味着战略投资者最终人选已经落定,而是指平安保险方面可以首先与深商行老股东谈判,如果谈判成功则进入下一程序,比如签订正式的入股协议等;否则,将会由排名第二的竞购方再进行新的谈判。对于此前传说中的4亿至5亿美元竞购价,该人士未予评价。

  该人士称,对未来深商行的接盘者资格,深圳市政府有明确的遴选标准:第一,通过对深商行的重组可以巩固深圳区域金融中心的地位;第二,接盘者可以为深商行带来品牌、资源及管理技能的多重提升;第三,价格。

  此外,接盘者与深商行不具有竞争关系,重组后的深商行具有持续发展前景,而不是沦为某个银行的分支机构,这也在深圳市政府考虑因素之列。

  在所有的遴选标准中,“价格是很重要的因素之一,但不是唯一最重要的因素。”该人士称。

  至于为何平安获得首选谈判权,他解释称,一则平安的出价最高,二则平安作为深圳土生土长的金融集团,与深圳市政府所列的遴选标准非常接近。

  他认为,相形之下,交通银行以及意大利联合银行等,则或多或少都有各自的“短板”。比如:作为全国性银行,交通银行与深商行存在着直接的业务竞争关系;而意大利联合银行作为外资银行,受单一外资持股不得超过20%的政策限制,必须有国内战略投资者联手才能“拿下”深商行要转让的股权,“这会增加重组的不确定性。”

  该人士称,如果深商行股权由这些银行收购,几乎不可避免地要沦为后者在国内甚至仅仅是华南地区的分支。“这与深圳市政府重组的初衷背道而驰。”

  转让股份比例高达60%

  上述人士透露,此次拟转让的股份占深商行总股本的60%。

  深商行年报显示,截至2004年底,该行共有法人股东132家,员工持股1255人,同期该行资本充足率为2.33%,其中核心资本充足率为1.27%。

  年报还显示,2004年底,前三大股东深圳市投资控股有限公司(33.438%)、深圳市财政局(18.252%)以及深业(集团)有限公司(4.123%)累计持有该行55.8%股权,其中,深业(集团)是深圳市首批五家国有资产授权经营企业之一。除此而外,深圳社保投资公司和深圳市教育发展基金会也分别持有深商行2.5%和1.875%的股权。

  至于涉及转让的60%股权到底如何构成,上述人士未有透露。但深圳市一位金融界人士称,深圳市政府已经无意亲身在金融领域冲锋陷阵。深圳市主管金融的副市长陈应春曾经在公开场合表示,政府要做企业的保姆,是市场的呵护者,并逐渐退出竞争性的行业领域。金融亦在此列。

  “市政府希望将原先控股的金融机构交给更专业更有能力的公司去经营。”他表示,与此前已在进行的多家城商行引进战略投资者不同,此次深圳市政府是将其通过财政局和几大国有资产经营公司持有的国有股权全部退出(意味着绝对控股权悉数出让),而在此前的多数案例中,政府或其所属企业仍旧在其中保留部分股权甚至相对控股权。

  前述消息人士透露,始于年初的深商行重组吸引了国内外六家金融机构,除平安之外,还有交通银行、意大利联合银行、东亚银行、瑞士信贷以及加拿大丰业银行。

  至于为何有汇丰参股的交通银行也参与其中,业内人士称后者可能希望通过收购实现增强华南地区网点和实力的目标。

  平安收购银行“第三站”

  从收购福建亚洲银行,到试手广发行,不算刚刚传出的拟参股光大银行的传闻,深商行已经是平安在争取银行牌照上的第三站。

  2003年底,平安与汇丰联手收购福建亚洲银行,并在次年6月将其总部迁址上海且正式更名为平安银行。但迄今为止,由于合资银行身份限制,平安银行仍旧局限于福建、上海两地,并且业务受限严重。

  对此,平安内部人士透露,选择收购福建亚洲银行在当时是“不得已的选择”,并且从合资银行变身中资银行已经被证明不可能,这迫使平安不得不寻求新的收购对象,以实现在银行业的突破。内部资料显示,截至2005年6月底,平安银行总资产69892万元,负债18982万元,累计利润524万元。

  上述人士称,一旦拥有一张中资银行牌照,在消费金融方面,平安将直接将产寿险现有18万代理人、3000万保险客户的资源嫁接过去。

  实际上,目前担任平安银行行长的陈昆德,此前曾在我国台湾任职于银行业,最擅长的就是消费金融,尤其是“跨售”(交叉销售)。

  元富证券上海代表处首席代表翁基能则介绍,跨售已经是台湾金融界的通行术,金控集团的许多销售人员往往持有6至7张资格证照,可以推介或直接销售金控平台上的各种金融产品。

  内部人士称,假若平安收购深商行得手,会首先通过注资等手段提升后者的资本充足率,并在满足各项监管要求并达到《股份制商业银行风险评级体系(暂行)》规定的情况下,实现跨区经营。

  深圳向左 广州向右?

  业内人士认为,相比广发行重组的主导者———广东省政府,深圳市政府的选秀策略大不相同。

  他指出,作为平安、招行等大型金融机构的总部所在地,深圳市政府早就提出要成为区域性金融中心。但深圳市政府从金融机构退出,并不表示其对金融业控制的削弱,而是恰恰相反。“市政府希望将原先控股的金融机构交给更专业更有能力的公司去经营,从而加强深圳金融业的整体实力。”前述消息人士分析。

  他透露,深圳市政府在此重组案中对竞标方的核心选择标准,就是围绕区域金融中心的战略目标,选择有利于壮大深圳的整体金融实力,并能够给予深商行资源支持,助其突破发展瓶颈,比如提高资本充足率,逐步突破区域限制。

  该人士分析,深商行重组某种程度上是深圳落实区域金融中心战略中的一颗棋子,重组本身与加强区域金融中心地位两大目标兼而有之。

  该人士称,相比之下,广发行重组过程中价格因素似乎更为关键。

  金融界人士称,假若广发行在重组后成为外资在华南的分支,广州将仅有广发证券一支独秀。在每年广东的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对广州的金融业都颇有期待,但“大而不强”、“总部沦陷”的情形未有改观。分析人士认为,广发行重组思路和目标依据显得缺乏整体的战略规划,在竞标方出价暴涨的同时,重组方也不断地试探和挑战金融政策的“底限”,导致重组周折费尽。

  而为吸引更多金融机构落户,深圳市出台进一步大幅提高对深入金融机构的奖励措施,其中:注册资本在10亿元以上的金融机构总部落户将得到1000万元的奖励,而此前上述落户奖励金额为最高500万元。

  目前,除招商银行、平安、深发展、太平保险、华安保险等银行、保险类金融机构总部外,省内的四家信托公司有两家总部在深圳(深国投、平安信托),广州仅一家。除此之外,深圳还坐拥券商总部十多家,基金公司总部数量占全国三分之一左右,令广州望尘莫及。

  深商行前十大股东及持股情况

  (截至2004年12月31日) 单位:股

  股东名称                     持股数额           持股比例(%)

  深圳市投资控股有限公司      535000000           33.438

  深圳市财政局                292034574           18.252

  深业(集团)有限公司          65966200             4.123

  深圳社保投资公司            40000000             2.500

  深圳市教育发展基金会        30000000             1.875

  深圳深大通信股份有限公司    30000000             1.875

  深圳市南油(集团)有限公司    30000000             1.875

  深圳市国有免税商品(集团)有限公司30000000         1.875

  深圳市众业经济发展中心       26718120            1.670

  深圳金融界老干部联谊会       26612480            1.663

  加拿大丰业银行曾于2003年与国际金融公司一道,买入西安市商业银行的25%股权。此前也有媒体报道称,加拿大丰业银行也正与大连市商业银行商谈合作以及受让股权事宜。

  东亚银行曾透露出希望以战略投资者的身份入股至少两家内地城市商业银行,并考虑会在南北各选一家,目标在

长三角和珠三角、以及环渤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城市商业银行,投资比例不超过政策规定的20%上限。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