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银行 > 正文
 

广发行竞标:谁和谁的游戏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5月21日 13:23 中国经营报

  作者:万云 来源:中国经营报

  广东发展银行(以下简称“广发行”)重组并引进新股东的竞标,正在上演“鹬蚌相争,渔人得利”的故事。中资企业的加入,客观上为竞标价格不断攀升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但在竞标成功后,最大的获益者却是外资机构。

  广发行重组自2005年正式启动。2006年初,以美国花旗、法国兴业和中国平安保险为首的竞标团形成三足鼎立局面。在这个过程中,花旗、法国兴业等外资财团不断提高价格,将收购溢价从1.7倍提高到2.2倍。2006年2月底,由于收购溢价的急剧升高,有消息称平安保险已萌生退意,三足鼎立变成两强相争。但4月底,监管部门对外资收购广发行股份做出批复,不允许突破现行法规。这样,花旗、法国兴业两大财团的收购方案必须修改,而平安保险似乎也从未公开表示过退出广发银行的股权竞标。

  在这场硝烟弥漫的竞标战中,中国华闻、中国石化(600028)、中粮集团、宝钢集团等大型国企纷纷与外资结盟,共同组成投资团队。这些大型国企所表现出的不惜一切代价参与金融业的意图,客观上为竞标价格不断攀升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中粮集团、中信集团参与的花旗竞标团和中国华闻(后退出,由宝钢集团承接)、中国石化参与的法国兴业竞标团,分别报出了283亿元和276亿元的价格,市净率达到2.2倍左右,超过了花旗、汇丰等国际顶尖上市银行的市净率水平,也远远超出了国有银行引进海外战略投资者的价格。

  从已有的报道分析,上述企业参股金融业,被认为是多元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希望打造中国式“GE(通用电气)”的战略部署之一。但问题在于,即使从减少投资风险、突出主业兼顾多元化经营的目标看,上述企业是否适合出资数十亿元、甚至上百亿元投资广发?

  鉴于本次投标价格之高,以及银行业务未来对资本的巨大需求,我们几乎可以认定,重组后的广发行不仅在较长时间内不可能分红,而且还需要继续投入大量资本。就资金性质而言,国有企业,特别是像中国石化、宝钢集团、中粮集团这样的实业类企业,做这样的投资应该是不合适的。至少在国有企业改革指导方向中,上述企业所确定的主业中都没有包括金融业。

  根据国资委的要求,中央企业必须坚持突出主业。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对外合资合作和并购活动等应遵循突出主业的原则,严格控制非主业投资活动,避免盲目扩张,减少投资风险。对非规划内、非主业的投资项目,实行核准制。如果将有限的资本投向金融业等不熟悉的领域,不仅会面临较大风险,而且会损害核心业务的竞争力。

  以宝钢集团为例,集团2004年钢产量只有2000万吨,占全国的市场份额不到10%,在全球排名第6位。与国际一流钢铁企业相比,宝钢在产业规模、高端市场占有率、自有

知识产权、持续成本优势等方面还有很大差距。在此背景下,宝钢将宝贵的资金投向广发行,显然是与“突出主业”方向背道而驰。中石化虽然在2005年实现了超过400亿元的利润,但从实施国家
能源
战略的长期需求来看,其资金并没有宽松到可以用于蜻蜓点水式多元化投资的地步。而中粮集团虽然连续10年进入
世界500强
,但年利润还不到10亿元,拿出数十亿元投资广发,也非务实选择。

  价格与回报相匹配是最基本的商业原则,但本次国有企业参与竞标广发行,却并不符合上述基本商业原则。按目前方案,花旗和兴业作为战略投资者,只需投入70亿元~115亿元,持股25%~40%,就可以获得银行的实际控制权。如果按照监管部门批复对竞标方案进行修改,外资机构的出资额就更低了。而国有企业投资团队共需投入130亿元~170亿元,多家企业共同持股45%~60%,却并不能获得广发的实际控制权和经营主导权,其角色只能是财务投资人。这等于是“付了金价,买了黄铜”,为他人作嫁衣裳。对于国有企业而言,显然是不合算的买卖。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