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银行 > 正文
 

IFC中国大举扩张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5月21日 05:58 经济观察报

  -本报记者 马宜 北京报道

  国际金融公司(IFC)正在中国大举扩张。

  “今年,在北京的办公室要扩展到50人。”5月16日,在IFC成立50周年的庆典上,IFC执行副总裁拉尔斯·特内尔称。很多年以来,IFC在北京的机构一直保持着十几个人的规
模。

  原来的办公室已经不够用了,IFC正打算在原来的国贸二期办公楼再租半层。

  IFC是世界银行集团成员之一,负责向发展中国家的私营部门投资,自1985年在中国投资第一个项目以来,累计投资超过24亿美元。2005年度,IFC共向17个项目承诺投资4亿美元。2006年度,预计投资5.5亿美元。目前在中国的投资已经占到IFC全部投资6%的份额。

  “在进入中国的初期,IFC的投资以金融业为主,如果按投资额来算,几乎百分之百都是在金融行业,包括银行、保险,但现在金融行业的投资额可能只有一半了。除了白酒、香烟、军火,可谓遍地开花。”一位工作人员称。

  在50周年庆典的现场,除了IFC以前的老伙伴,更多的是正在和IFC接触的潜在投资对象。

  随处可见IFC的投资官员在和这些潜在的投资对象热烈攀谈。

  当然,IFC在中国的知名度尤其体现在银行领域。几乎在最初所有中外合资银行的身后,都能看到IFC的身影。

  在大部分银行投资中,IFC通常以参股5%作为示范,以吸引持更多股份的国外战略投资者进入。

  “因为IFC投资了,所以其他银行也会跟进。”IFC中蒙区首席代表冯桂婷说。

  这种示范作用似乎也同样表现在投资方向的引导上。明智的投资者的战略永远是“逢低吸纳”,除了为参股银行引入先进的公司治理、风险控制等经验,IFC也同样是个精明的投资者。

  “当市场低迷的时候,通常会有好的投资机会,当所有人都想买的时候,价格已经被拉得很高。”冯桂婷说。

  2005年3月,在宣布联手荷兰国际集团对北京银行进行股权投资后,IFC决定从银行业退出。而此时,正是外国投资者购买中国银行风起云涌之时。

  “我们觉得6家银行已经足够了。北京银行……”冯桂婷略微思考了一下接着说,“也许是收山之作。”

  与“逢低吸纳”对应的是“高处抛出”。从南京市

商业银行退出是IFC成功利用这一投资经验的经典案例。

  2005年10月12日,IFC将4年前购买的南京商业银行15%的股份中的10%卖与法国巴黎银行,净赚2.2亿元。

  对于IFC的盈利,冯桂婷并不讳言:“我们的目的是吸引其他真正的战略投资者进入,如果我们都不赚钱,怎么说服其他投资者跟进?”

  在中国播种投资20年后,IFC在财务上取得了相当不俗的成绩。

  “我们的财务指标通常是这样定的,如果花旗的盈利指标是12%,我们就下调两个点,定到10%,因为我们是开发型金融机构,但最后的结果是,我们却能达到20%。”IFC一位工作人员称。

  “我们的股权投资收益率在逐步提高。目标收益率大概为17%到20%。”冯桂婷称。

  “IFC致力于支持在各行业中出类拔萃的企业。”拉尔斯·特内尔说。这也许是IFC可以取得财务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

  特内尔先生2006年刚刚加入IFC,在从5月10日到17日的首次来华访问行程中,特内尔访问了香港、杭州、成都、西安、北京、上海六个城市。

  但IFC终归还是一个开发型金融机构,这一点从它的网址就可以看出来,它的后缀是org,而不是com。

  “我们不是纯粹的商业机构,考虑项目时,收益率并不是惟一指标,还要考虑项目对社会是否有积极影响,比如公司治理、环保节能等方面。”冯桂婷说。

  在IFC成立50周年庆典的北京分会场上,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现身说法:“可以说,在与IFC的合作过程中,有很多我们最开始都没想到的好处,比如公司治理,我相信有这样体会的人肯定不止我一个。”

  但疑惑还是存在。“IFC在中国同样面临竞争,它的对手几乎是所有的金融机构。我们最近一直在和IFC接触,也在和其他准备对我们贷款的银行洽谈,但感觉IFC对我们的行业还不是非常熟悉。”来自大连一家高科技公司的管理人员对本报说。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