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银行 > 正文
 

资金流动性过剩与消费能力的欠缺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5月11日 08:54 金时网·金融时报

  似乎是在一夜之间,中国已经步入到了一个过剩的年代。

  银行资金流动性过剩。虽然目前没有一个确切的数字,但10万亿元左右这一估计应该是不会有多大的误差。要知道,目前我国银行业的信贷资金余额到今年三月末也不过是30多万亿元。10万亿元过剩的流动性与30万亿元相比,显然不是一个小比例。

  生产能力过剩。早在今年年初,国家发改委就指出目前有11个行业生产能力过剩。最近,又有消息传出,针对生产能力严重过剩的电解铝等四个行业,国家将采取更为严厉的调控措施。

  固定资产投资过剩。今年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有所加快,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一季度增长27.7%,比去年快了4.9个百分点。需要指出的是,固定资产投资的这种加快,是在

宏观调控的背景下实现的。如果撇除调控的因素,实际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相信会高于目前的增速。

  国际收入过剩。今年一季度,我国实现国际顺差233亿美元,外汇储备额在去年底已达到了8188亿美元,居世界第一,双双创出历史新高。单从这两个指标来看,中国似乎已成了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富裕国家。

  如果把上述几个方面的过剩联系起来观察,情况就会变得更加耐人寻味。形成生产能力的手段是固定资产投资,明明生产能力已经过剩,固定资产投资为什么还来大干快上呢?信贷资金是固定资产投资的一个重要来源,固定资产投资已大干快上了,银行信贷资金为什么还会出现如此严重的流动性过剩呢?而明明我们的贸易已出现了如此大的顺差,也就是说已有相当多过剩的生产能力已通过国际贸易转移到了境外,为什么国内还是有这么多行业生产能力过剩呢?我认为,在这些过剩与过剩之间,我们至少应当注意如下几个问题。

  谁也不能认为,当今的中国已成为一个资金富裕的国家。银行资金出现流动性过剩的问题,显然不能归结为整个国家的社会资金过剩。信贷资金流动性过剩的原因,首先是银行信贷资金的应用技术水平不够。社会经济的运行,其实还是需要大量的信贷资金的,但由于银行不具备控制此类信贷风险的技术手段,闲置的资金就不能够由银行投放到社会中去,这部分资金就只能无奈地呆在银行里,不断地增加已经过剩的流动性;其次,按照我国目前银行体制的设计,商业银行很难通过自主调整存款利率等手段,来主动控制储户的存款冲动,更不可能拒绝储户的储蓄要求。一方面是没有技术手段充分运用资金,另一方面又不能减少或拒绝储蓄存款,流动性不过剩,那才叫咄咄怪事。统计表明,今年一季度银行已经用掉了信贷计划的50%,流动性过剩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根本缓解,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此。

  至于说到固定资产投资过剩,其原因既有来自传统的一面,也有新的因素在发挥作用。一说到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我们往往认为这是地方政绩冲动的结果。此言固然不虚,但固定资产投资居高不下且难以调控,还有更为深层次的原因。在传统体制下,固定资产投资实际上是传统公有制产生的基础。政府通过集中社会积累,再通过固定资产投资,形成新的企业,传统的公有制于是得到发展壮大。体制改革以后,虽然我们对于公有制的认识与界定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但传统的公有制再生产模式并没有发生相应的重大变化,财政资金依然着重于再生产传统形式的公有制。经过不断的改革与发展,社会经济规模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国家与地方财政力量有了巨大的增长,而财政资金运行模式却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在这种情况下,巨大的国家与地方财政资金依然循惯性投入到固定资产领域,控制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也就成了一件难上加难的事情。更为糟糕的是,这些固定资产投资因为有政府背景,商业银行传统上认为此类的信贷资金投放属于低风险投放,因此倾向于大力支持,这就为固定资产高速增长进一步提供了资金条件。固定资产投资如此高速增长,产能过剩也就成了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另外,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配置资源的效率虽然不高,但因为有全局计划控制,重复建设问题虽然不可避免,但总算还有一个控制的手段。如今,这一手段虽然还存在,但效力却已大大减弱,各个地方自行其是,集中投资于相同的行业,一些行业产能过剩也就不可避免了。

  必须指出的是,这些所谓的过剩,是与消费不足紧密相联的。表面上,中国有着位列世界前茅的高储蓄率,但在这高储蓄率背后所体现的,恰恰是消费能力的缺失。由于财政未能充分承担起其应该承担的职能,如不能很好地解决居民的住房、医疗、教育等方面的问题,居民不敢消费;由于国民收入格局倾斜,就业者不能取得完全的收入,居民也就失去了应有的消费能力;由于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社会成员的未来预期不确定,居民也就失去了消费的信心。财政把本来应该用于居民的支出,转而投向了固定资产投资,居民也就只有把钱存入银行,以替代财政支出;银行集中了本来不应该有如此大规模的储蓄存款,流动性过剩就成为了必然。再加上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能力与收集储蓄能力不相匹配,流动性过剩愈演愈烈也就顺理成章;国内的劳动力被迫廉价,萎缩的内需既不能消化过剩的生产能力,也无力消费境外的商品,贸易顺差也就成了一件再自然不过的事情。

  在过剩与过剩之间,我们已经看到了某些必然的联系。然而,在种种过剩的背后,我们更看到了进行深刻变革的必要。面对不断增加的空置商品房以及不断高企的

房价,有人呼吁三年之内不要购房,这显然不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因为,这越来越多的过剩已经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当前的
中国经济
已经进入到了某种临界状态,必须要进行一场范围广泛、内容深刻的变革。早改革、早受益,晚改革,我们就有可能要付出高得多的代价,或者干脆失去改革的时机。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