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银行 > 正文
 

央行规划金融十一五 一行三会分业监管现状待变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5月08日 00:42 中国经济周刊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刘永刚/北京报道

  “因为迷茫、无知而导致的畏惧心理逐渐褪去,中国金融业正在积累信心、方法和经验,也在重塑自身。”“现在我们站在了新5年的门槛边上。”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副局长焦瑾璞

  中国金融业正在全力备战2006年年底“大限”;而外界一直关心、甚至诟病的“铁路警察各管一段”式的“一行三会”的金融业监管模式,可能很快也会有所改变。“由央行牵头制定的金融‘十一五’规划,估计6月份就能拿出初稿,然后上报。”近日,央行研究局副局长焦瑾璞透露说,“这个规划是关于整个金融系统的。”

  中国金融业“成人礼”前夜的“躁动

  “就像孩子在‘成人礼’前的紧张心情一样,2006年底全面开放之前的中国金融业也有点紧张。”某商业银行负责人对《中国经济周刊》如此形容目前中国金融界人士的心态。

  4月22日,以“金融开放背景下的市场改革与企业治理”为主题的第二届中国金融改革高层论坛在北京召开,来自银行、保险、证券、基金、期货等金融行业的数百名高管汇聚在此。

  曾经以脱稿演讲而著称的中国银监会副主席唐双宁,在该论坛上又念起了稿子:“我一向是不看稿的,但为了准确还是念吧。”

  身为中国金融业的监管高层,他不希望有人误解他的意思。

  就在同一天,在另一场论坛上,中国保监会主席吴定富首次向外界公布了中国保险业在开放背景下未来5年的发展总体目标。

  与此同时,中国证监会关于应对金融开放挑战的表态也得到了资本市场的关注。

  无须质疑,在2006年年底对外资全面开放之前,中国金融业正在加紧准备和迎战。

  金融业监管:改变“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的分业监管现状

  “中国人民银行正在牵头制定金融‘十一五’规划,估计6月份就能拿出初稿,然后上报。”焦瑾璞副局长说,这个规划是关于整个金融系统的,要经过在各部门之间征求意见,还有很多工作程序要走。其中,协调监管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估计这个过程会很长。

  他表示,在金融“十一五”规划第33章第四节最后一句话里,已经给金融监管指出了明确的方向:“建立健全银行、证券、保险监管机构间以及同宏观调控部门的协调机制。”央行牵头制定的金融“十一五”规划正是在这个方向之下具体展开的。

  在目前金融业正在探索的综合经营模式之下,如何搭建一个合适的协调监管机制已经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因为我们的金融业务在往前走,产生了综合经营、金融电子化,功能监管等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都逼迫我们必须要加强监管的协调,加强监管的充分信息共享制度。” 焦瑾璞说。

  金融监管机构思考综合经营和协调监管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的挑战。其一,境内的银行、证券、基金和保险等机构之间的交融和合作日益紧密,如果相应的金融监管跟不上,可能导致巨大的金融风险;其二,在中国金融市场对外资开放后,进入中国的外资银行往往兼营商业银行、投资银行、资产管理和保险等业务,势必也会挟其互补互存的业务优势在境内开展业务。

  其实,业界和学界对于协调监管模式呼吁已久。目前“一行三会”的分业监管制度,一直被指责为是“铁路警察各管一段”,这种模式分割了本应互通统一的监管资源,已经远远不能与金融市场发展的节拍相呼应。

  保险要做大 券商要回归

  同一天,中国保监会主席吴定富在另一公开场合详细勾勒出了保险业“十一五”时期的发展蓝图。吴定富的发言引起了长时间的掌声,一位在现场的专家向《中国经济周刊》描述,“这在类似的论坛上是很少见的。”

  据吴定富透露,到2010年,中国保险业要基本形成主体多元化、竞争差异化的市场格局,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大型保险集团和专业性保险公司;中国将基本建成一个业务规模较大、市场体系完善、功能作用突出、服务领域广泛、偿付能力充足、综合竞争力较强、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保险市场。

  相对于保险业总体目标的逐渐清晰,证券行业似乎还处在“身份”定位的彷徨中。

  “必须清晰自己的目标才能抓住金融开放为证券业带来的机遇。”中国证券业协会常务副会长黄湘平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他认为,如今,证券公司要彻底放弃多头并进的思路,回归中介机构的身份,即恢复证券公司从事产品创造和产品销售的主要方向,着力发展经纪创新业务和投资银行业务,最大限度地降低与市场行情的关联度,在市场细分中明确自己的业务特色和市场定位。

  中国证监会研究中心副主任祁斌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表示,证监会目前正大力推进股票发行体制的市场化改革。各种体制的创新必然会释放市场创新的潜能,调动各个市场参与主体的积极性,提升中国资本市场的国际竞争力。

  他介绍,当前有三个推动力正作用于资本市场的长远发展。首先是股权分置改革为资本市场各项基础性制度建设奠定了基础;其次是随着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化,将激发资本市场释放出巨大的发展潜力。比如股票的发行,将由原来的政府主导发行体制逐步转变为市场主导的发行体制;第三是对外开放将为资本市场增添新的竞争活力。

  资本市场配套的重要性:可能关系银行改革最终成败

  “资本市场的不配套将导致银行改革的失败。”与官员的字斟句酌不同,摩根士丹利亚州首席经济学家谢国忠的观点非常鲜明。

  他认为,目前中国企业的融资来源中,九成左右来自银行。如此高的比例意味着,如果一个公司没有资本金或者说股本金不充沛,将给银行带来很大的信贷风险。“中国银行的改革不能没有资本市场发展的配套,否则中国银行改革最后很可能也会失败。”谢国忠说。

  他分析指出,中国经济从2002年以来进入了新一轮高速增长的阶段,表现为出口、

房地产市场、贷款三方面的大幅度增长。特别是贷款,从2003年到今年一季度,上升有9万亿左右,规模几乎增加了一倍。而贷款质量对银行体系有一定影响:在经济上升周期,公司盈利的情况还不错,贷款质量往往看不出有问题;但是经济周期放慢时,公司的收入会受影响。这就有可能带来新一轮的不良资产。

  “在

汇率升值预期不解决的情况下,第一要把关的就是贷款的质量。”谢国忠说,“贷款行为本身存在很大的风险,如果经济增长通过贷款来带动,而贷款的增长是通过放松贷款条件来实现的,这就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为。如果银行方面不严格把关的话,中国出现新一轮不良资产的可能性仍然很大。”

  因此,谢国忠反驳了“资本市场不重要”的观点,他明确指出,没有资本市场的发展配套,银行最终还是消化不了风险。如果整个国家的经济靠的是负债,这一定是高风险的经济。所以,中国资本市场的配套是一定要做的。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