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控股遭遇监管难题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4月29日 02:15 第一财经日报 | |||||||||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副局长焦瑾璞表示:“因为我们金融业务和形势在往前走,其中包括综合经营的问题、金融电子化的问题,还包括功能监管的问题等,这些都逼迫我们必须要加强监管的协调,加强监管信息的充分共享。” 本报记者 冉学东 发自北京
根据公开信息,如果从2004年3月最后一次“监管联席会议”算起,这个会议已经停止了整整两年。这个现象表明,目前高层对于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可能正在酝酿新的模式。 4月23日,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副局长焦瑾璞透露,中国人民银行正在牵头制定“金融‘十一五’规划”,估计6月份就能拿出初稿,然后上报。他表示:“因为我们金融业务和形势在往前走,其中包括综合经营的问题、金融电子化的问题,还包括功能监管的问题等,这些都逼迫我们必须要加强监管的协调,加强监管信息的充分共享。” 其实,虽然我国目前的制度安排是分业监管的模式,但是有识之士已经认识到以“一行三会”分头监管,就犹如铁路警察各管一段一样,很快就会不适应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于去年11月曾撰文指出,稳步试点、综合经营是提高我国金融业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有必要在有效实施金融监管的前提下,主要通过金融控股公司和其他适合我国国情的综合经营组织形式,发展综合类金融业务,提高我国金融企业的经营能力和竞争实力。 这是中国金融高层首次提出综合经营的概念,被业界认为是对实行已久的分业监管和分业经营思路的一个矫正。 国内金融控股发展形势 而焦瑾璞所说的形势则是指国内金融业的发展形势:一是国内日益明显的混业经营模式;一是外资跨国金融全能性公司进入中国后,给中国金融业的经营和监管形成的挑战。 从国内看,目前已经探索的金融控股公司结构的雏形包括两大类:一是中信、光大、平安等金融机构形成的控股集团;二是近几年产业资本投资金融机构形成的控股集团。 第一类金融控股集团的一个明显趋势是,各金融门类之间的渗透和交融趋势在加剧。银行设立保险公司和基金公司、保险公司参股商业银行设立、银行合规资金可以进入股市等。 而第二类金融控股集团则主要是一些民营企业的兴起。这些企业受到西方以GE为代表的产融结合模式的示范,通过上下游产业链的整合,在整个行业内处于垄断地位,然后进入商业银行、信托公司和金融租赁公司,达到产业和金融的整合,并且通过收购上市公司股权,控股上市公司后将其作为一个融资平台。 也正是因为对这种经营方式缺乏有效的监管,德隆集团在进入金融领域后,在经营中出现了许多违法违规的事情,最终酿成巨大风险。德隆利用资金优势,在二级市场上控制上市公司股价,导致几家上市公司股价长期在高位运行,然后通过股票抵押贷款从银行融得资金;另外他们还通过信托公司发行承诺高收益的信托产品。当国家进行宏观调控,商业银行信贷资金供给紧缩时,德隆资金链骤然断裂。 德隆的悲剧向监管层敲响了警钟,在金融探索日新月异的今天,如果监管思路没有相应的调整,很可能会付出巨大的成本。 金融控股“双刃剑” 从国外看,外资银行的大量进入,已经对目前中国金融市场上严格的分业经营模式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外资金融控股公司在商业银行、投资银行、资产管理、期货期权以及保险等业务全能型的交叉互补,使得他们在业务开展中获得巨大的优势,这些机构进入中国后,必然将使中资金融机构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从理论和国外发展经验看,金融控股公司有利于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融合。对银行业而言,通过控股公司的架构,既可保持原来商业银行业务的独立性,又可通过设立其他非银行子公司发展具有潜力的新业务、分离优质资产或设立其他特殊目的公司,比如通过机构投资、社会募集等方式,建立商业票据公司、信用卡公司、专业消费信贷公司、保理公司、证券及基金托管、代理销售公司、保险代理公司等。 比较明显的一个实例是,中信集团为了使其旗下子公司上市,以自己的名义发行债券注资中信银行,充实其资本金,这样就凭借集团的强大实力从市场上筹得了低成本的资金。 然而金融控股集团也是一把双刃剑,这主要表现为两点:一是非银行风险向银行转移。金融控股公司内的资金调拨非常便利,商业银行的管理者有将一部分存款资金投入到股票市场的本能倾向,这样不仅可以盘活沉淀资金,而且可以获得较高的收益;二是金融控股公司内一个子公司经营不善或倒闭产生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如德隆集团。 进行综合经营监管框架的探索已是迫在眉睫,希望我们不要再走“盲目发展——全行业出现问题——清理整顿”的老路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