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银行 > 正文
 

IMF为中国国有银行改革作小结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4月10日 00:37 中国经济周刊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刘永刚/北京报道

  ”这些大型国有银行的实际运作几乎没有任何变化,许多银行仍将大量资金贷给国有企业,贷款几乎或完全没有根据商业风险进行定价。”4月1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表的一份工作报告给正埋头于上市、股改的四大国有银行提了一个醒。

  该报告称,尽管中国已将数百亿美元的政府纾困资金注入大型国有银行,并将银行的大量股权出售给外国投资者,但这些银行目前仍没有进行商业化运作。

  和IMF固定发布的其他报告不同,此次发布恰逢中国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准备赴海外上市,且国内银行业按照中国加入WTO所做出的承诺,将于年底向外资完全放开之际。“这个时候,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给四大国有银行一个善意提醒是非常重要的。”4月4日,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王宝华告诉《中国经济周刊》,银行上市不是银行改革的终结,而改革更需要从根本上提高服务,进行商业化运作,因为它面对的是广大民众。

  IMF:中国国有银行改革并未改变运营方式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这份报告内容颇多,包括回顾了四大国有银行截至2004年年底的7年内的贷款业务;还有,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接受了数百亿美元的政府资金,用以银行重组和资本结构调整;银行重组行动包括将建行、中行和工行3家银行的少数股权出售给外国投资者,如美国银行(Bank of America)、苏格兰皇家银行(Royal Bank of Scotland)和新加坡政府投资机构淡马锡(Temasek)等;报告还分析了国有银行赴境外上市,如建行已在香港上市,中行与工行两家银行也定于今年紧随其后。

  报告在称赞了建行和中行上市筹备工作中取得进步的同时,也指出尽管政府进行了投资,监管机制也更加严格,但信贷定价仍“没有根据商业风险进行区别对待”,且贷款基本上仍由以储蓄存款形式提供的资金推动。

  该报告还称,这些大型国有银行不仅没有考虑贷款企业的盈利能力,而且在强盈利能力企业更多的省份,银行的贷款份额“实际上在下降”,“大型国有银行一直在持续地将市场份额拱手让给其它金融机构。”

  该报告因此得出结论:公司治理结构的各项改革措施对“银行运营方式的影响(可能)很小”,并建议引入“一套标准的银行经理人业绩激励机制”,通过激励银行经理人,让这些机构的业绩得到可持续的改善。

  国内回应:不回避问题 但改革需要时间

  该报告发布的第二天,《中国经济周刊》采访了国内银行业界的多位人士,但他们大多不愿就此发表评论。不过,农行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国内银行改革的现实环境必须让银行“先放下一头”,“这是历史问题,改起来需要时间的。”该人士坦言。

  事实上,对于如何解决银行系统存在的问题,中国已经进行了多次尝试,包括对银行的部分资产进行重组,按账面价值将这些银行的呆帐予以剥离等。

  但是,中国的银行业尽管进行了大胆改革,目前依然还有一些问题。中信银行行长陈小宪此前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指出,目前,中国银行业的不良贷款(NPL)占贷款总额的比例依然很高;而外国投资者在谈及对中国投资面临的风险时,也常常把银行系统的危机排在首位。

  而在王宝华教授看来,中国的银行改革还出现了一种潜在风险。“金融资源没有有效地配置到先进生产力的领域之中,就是说资金还没有用在刀刃上。” 王宝华介绍说,金融就是将资金或资本有效配置给那些能够创造财富的企业或个人。不管现代金融的技术色彩如何浓厚,体系如何复杂,金融的这个本质功能可谓亘古不变。

  如果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银行的改革本质功能已经发生异化。国有银行在降低不良资产的同时,将信贷资源高度集中在大城市、大行业、大项目且具有垄断性的领域,也就是说,国有银行信贷资源分配越来越集中在非市场因素所形成的垄断行业和企业。

  而对于能吸纳普通百姓就业的广大中小企业和个人创业,则得不到信贷资源的有力支持。众多的中小企业在“渴求资金”,但依然被晾在银行资金浸润不到的“旱地”上,这是地方政府和众多中小企业深感困惑的现实问题。

  此外,亚洲银行驻中国代表处首席经济学家汤敏告诉《中国经济周刊》,现在中国大量存款都集中在国有银行,随着银行业全面开放,或许会有1/3存款转入外资银行,这可能会造成国有银行的流动性风险。

  何为“商业化运作”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为,中国四大银行改革缺乏商业化运作,那么,商业化的本质是什么?王宝华教授说,建立起一套有效的激励机制,不遵从非商业性的行政指令才是四大银行走向商业化的标志。他告诉《中国经济周刊》,新加坡、英国、法国都有国有控股的企业和金融机构,但他们上市之后,并不听从非商业性的行政指令。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唐旭的观点与之不谋而合。他此前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表示,在金融改革中,激励机制是根本性的问题。在行政机制下,决定国有企业和银行领导人最终命运的,依然是政府,与股东利益、市场反应、机构投资者关系都不那么直接。这样的激励机制如果没有根本改观的话,就只能是把银行运行中的矛盾和风险往后推,使问题潜伏下来。

  他认为,尽管国有银行改革措施初见成效,但这种成效十分脆弱。资产风险和道德风险,始终是困扰中国经济安全发展的隐患。

  不过,摩根大通中国区董事总经理、研究部主管及首席经济师龚方雄则显得比较乐观,他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内地银行尤其是国有银行前往香港上市是中国金融业改革的必然之举,也是最终解决坏账机制的必然手段。这可以有效地切断银行与政府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海外机构尤其是跨国银行的参与,将给国有银行建立新的机制提供有利条件。”

  事实上,

银监会最近所采取的一系列改革措施,都表明银行改革正在加快市场化步伐。如国内银行股权的多元化、要求提高服务客户运行效率、建立与国际惯例接轨的会计标准、要求企业和银行的各种信息必须公开透明等。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这份报告中也表示:“即使这些银行成功地进行了大规模、高层次的改革,要从根本上改变国有银行的业务操作,将不可避免地需要时间。”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